活的遗迹 专访刘窗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322   最后更新:2016/03/07 22:01:45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6-03-07 22:01:45

来源:798艺术 文:李旭辉


《无题》27×19cm×2 瓷器、LED 灯、电线 2015 年


刘窗的创作涉及到事物形态的转变,无论是将空调引申为人类社会的排汗系统,还是将窗台的安全栏引申为历史纹样万胜纹的生存残骸,或者将言情小说上的留言引申为某种现代化的诗歌,这种看似浪漫的行动下面却让人们看到现代社会流水线式的生命形态下的荒诞和隔离。从刘窗在《生命遗迹》个展中展出的小型玻璃器皿灯光装置中所获取到信息看来,刘窗关注的不仅是现代文化的颤变,也涉及到古代到今天文化之间过渡而存在的同构状态,甚至有人将其定义为一名考古式的艺术家,但是或许艺术家只是无意在现实中发掘一条永恒性的人类盲途,并积极用其上面的材料铺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艺术汇:你的作品早期的时候多以装置为主?


刘窗:主要做装置,也间断做一些影像的作品。



艺术汇:《分割的风景》系列是从2005 年开始的,这次展出的《什么是屏幕》这个作品,似乎是从整体的创作中拿出来一个来,做跟历史的对接。


刘窗:其实这个作品是一个很长的计划,上次在上海双年展的作品也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后来k11 武汉也展了一部分,每次形式都不一样,这套系列主要是我对建筑的研究:一方面建筑是社会的的模型。也可以把它看做生物体,门窗可以看成它的器官,一个屏幕,在上面一些事物显现,屏幕本身是一个中介,面对人的大脑,另一面是机器化的‘大脑’,或者另外一种混沌的东西,是无脑,它包括很多非人的事物,譬如时间等等。

《什么是屏幕?》220×219cm 装置、铁、涂料、投影、电扇、印花织物 2015 年



艺术汇:所以你的创作针对的也是一种无脑型机制的形成,像你的创作《舞蹈》一样,两辆车血栓一样行走在高速公路的这样的动脉体里?


刘窗:高速公路是和现代国家同时出现的,你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模型,我对‘模型’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模型可能意味着它有一个共通的范式在里面,但同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问题是怎么让其中的很多东西显现出来,为了去看而去创造一个更大的或更不一样的框架。但对我来讲,模型也是一种‘反模型’。我可以把交通的系统当作一种媒介,但我没有从有机体角度来考虑它,它有很多的规则,就像一个封闭的国家。国家的系统也是封闭的,这可以在一个高速公路里面体现出来,它也是一处各种规则集成的系统,所以《舞蹈》这件作品这有点像一个测试,这个测试并不破环系统,而是激进地去遵守规则,两辆车平行,以最低限速行驶,它有可能是反对某种自由竞争的,同时也是在一个合法的规则里的。

刘窗个展“活的遗迹” 魔金石空间展览现场



艺术汇:此次《活的遗迹》你带来了《什么是屏幕》,《抑花一号》,《爱情故事》它的之间逻辑关系是什么?


刘窗:这个展览的线索叫‘活的遗迹’,中文比较简单,英文(Live Remnants) 更准确,‘活的剩余’或者‘活的残骸’,一些事物在今天已经无用了,比如说杨树、柳树自身的繁殖系统在城市里已经没有用了,因为它们都是通过人工培育的。但一方面,杨絮和柳絮的这种传统的繁殖系统又会制造的一种城市景观“五月飘雪” 。这是一种主动的生产,不是在人的规划里面的。在另外一件作品《什么是屏幕》中,这里面有另外一条线索,里面有一个花纹,叫方胜纹,在元代它就出现了,据考是由新石器世代的菱形纹样变异过来的,它在明清家具、建筑、瓷器上面出现频繁。我把这个图案当作一个生物体,有点像适应性的生存。今天在北京很多防盗窗都会使用这个图案,一方面能观察到它和新的技术结合在一起了,因为它使用的是这种20 世纪才发展出来的铁焊接技术,同时它又和一些现代化的单元楼结合在一起,这个过程特别有意思。这个图案不停地变异发展然后病毒式的传染的这种变异过程,这个图案也是一个‘活的残骸’,它和新的技术和新材料结合在一起 ,这是展览主要的两组线索。

爱情故事No.11 2015年



艺术汇:《抑花一号》作品你采用了影像和装置俩种方式呈现自然物被机制化,人工化的过程,这里面标题是‘残骸’,但也涉及到生命体死亡的议题,就是现代社会一直用一种实用主义态度来面对曾经鲜活的机体,使得所呈现的死亡的局部不管是纹样或者繁殖功能或辞藻都以一种僵化,死亡,批量方式重新进入到我们的生存当中。


刘窗:现代化生产当然是在‘活化’这些东西,也是在利用它的生命周期,以一种经济的原则在运作,所以我们面对更多是一种人造的自然。我们会从一个能动的角度去判断什么是自然的,什么是人工的,但是你要把这个观念拿掉,可能就不会是这样,你会发现不光是人在里面有一种主动性,植物它自身的生长也不是人为的,因为人的思考是不会让一棵树长出来的,不会让一棵花开放,所以它的存在本身是没有办法进行人为去解释或人为去描绘干预的东西,只能是在一个通过另外途径,比如说植物怎么被现代性过程捕获,怎么被组织在这里面,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过程。



艺术汇:你的作品似乎都有意识的精简语言,做到不说废话,这是怎么做到的?


刘窗:这个工作有点像编辑,怎么样让别人观看一些东西,关闭掉一些东西,这是一些技术性的操作手法。

刘窗个展“活的遗迹” 魔金石空间展览现场



艺术汇:85 时期的艺术家创作对你作品有影响吗?


刘窗:很难说有影响,大学时候最早接触到的是广州大尾象小组的作品。但要说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从西方的一些艺术家身上看到的东西。国内这些前辈的艺术家的作品是看过的,但影响没那么大,可能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相同的问题,这时候会有一些同感。



艺术汇:《爱情故事》涉及到中国传统的言情小说,这种文本模式很早就有,本身也是通过不断变异而形成的,你此次作品呈现的是书里读者随机写下的文字是怎么考虑的?


刘窗:言情小说唐代就有,主要是女性读者,后来到明清章回体小说,之后有上海20 年代的鸳鸯蝴蝶。49 年之后大陆香港台湾都没有人写,到了80 年代香港台湾经济腾飞的时候出了一批作家,因为新的阶层白领出现,这些书作为一个文化产品被大量生产,后来被很多大陆出版商盗版,也获得了大量的读者群。我当时在东莞和另外一个艺术家开办了一个工厂,但很快就倒闭了,在闲逛的时候发现有很多书店都是在网吧旁边。最开始我这些书本身比较感兴趣,当时还想把其中一本翻译成英文,因为当时在英国有一个驻村项目,想把书翻译过去,但是没有成功,因为费用和版权的问题。后来过了几年,我有个机会从一个倒闭的书店中买到了1000 多本书,当时是想重新做这件作品,在翻阅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当时读者留下的笔迹,一般都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其中有些写的很有趣。因为这些书是用来出租的,2 块钱压金5 毛一天,它会形成一种循环,某种意义上读与看的过程,象一个低版本的英特尔网络论坛,一个读者写给另一个读者。这些笔迹有一部分是写给朋友的信,还有日记,还有一部分特别像现代诗歌,不是主动的创作,更多是无意为之,把它整理出来后发现特别像现代派诗歌的形式,是一些不合逻辑的语法和句子,这些符号以非常奇特的方式还原作者当时所处的情景。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书店慢慢消失了,差不多是在2008 年,书店慢慢倒闭,现在大家都用手机下载小说。

《BBR1(抑花一号)No.2》8 分25 秒 录像 2015 年



艺术汇:你是学油画出身,那么你是怎么转向其他的艺术形式的,架上和你现在从事创作有何不同?


刘窗:读书的时候我有开始做行为,其实那个时候大家都接触到一些新的信息,对这些新的事物比较感兴趣。(采访/撰文:李旭辉 图片提供:魔金石空间)

刘窗个展“活的遗迹” 魔金石空间展览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