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陈丹青:为什么退步
发起人:来世糠去世垢  回复数:0   浏览数:2309   最后更新:2007/05/10 04:30:06 by
[楼主] 来世糠去世垢 2007-05-10 04:30:06
《1/7》陈丹青:为什么退步 



东方网  2007-05-07 16:02:38

  7日,《1/7》的新闻人物是海归画家陈丹青,陈丹青成为一位受人瞩目新闻人物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画,更在于他不时以激烈的语言,批评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他反对一家名牌大学美术学院招收研究生的规则,演变成一起众说纷纭的名牌大学教授辞职事件。作为一位著名画家,陈丹青为何对教育体制如此关注?辞职以后,陈丹青又有怎样的思考?

  字幕:2007年4月23日重庆市新华书店陈丹青新书签售会

  2007年4月23日,在重庆举行的新书签售会上,我们见到了陈丹青。

  这次,他是为自己的新书《退步集续编》特地来到重庆的。黑色西服,无框眼镜,清瘦的面庞,温文尔雅的谈吐,人们似乎很难将台上这位中年男士,与一些人心目中豪放不羁的油画家形象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这个陈丹青,曾经公开叫板自己供职的清华大学而受到众人侧目。

  实况陈丹青:

  所谓科研项目……是对艺术深刻的轻蔑……

  陈丹青,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他的毕业作品《西藏组图》发表后被视为中国新时期油画的代表作,陈丹青更被视作是中国当时最有才华的油画家,他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均价超过百万,在艺术圈内与陈逸飞齐名。1982年陈丹青旅居美国,2000年回国,被清华大学聘为美术教授。2001年,有五名绘画专业成绩非常优秀的考生,由于外语成绩几分之差,而未能考取陈丹青的博士生。这个事件演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也让刚刚回国的陈丹青,成为了新闻人物。

  陈丹青:我始终在招博士生,但是我第一轮博士生全部作废/就是我第一轮五个全部作废

  记者:你有没有帮他们去争取过?

  陈丹青:争取太多了,我亲自跑到清华书记那儿,跑到学术委员会主任那儿,写了多少信,手写,电脑,我几乎疯了那时候为了这个事。

  记者:疯了?

  陈丹青:我现在想起来非常愚蠢,一个滑稽戏等于是,所有人只是没有点破我,他们尽了很大的耐心来对付我,就是都给我想办法,至少表面上宛转一下。

  记者:这也可以说你是第一批学生这五个人

  陈丹青:他们现在都非常好

  记者:我觉得这种感情是不一样,你对你的第一批学生会有特殊的感觉。

  陈丹青:对,我想非常大的打击就是我刚回家那种非常愚蠢的热情立刻冷下来,我立刻明白这是一个游戏,这是一个权力游戏,我在想我值不值得投入我的热情。

  (字幕:陈丹青《辞职报告》)

  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在工作总结中表述,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

  这是陈丹青在2004年向清华大学提出的辞呈,由于在研究生招生工作和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总是不能适应,陈丹青辞职出走成为了当年一件受人瞩目的的新闻事件。

  陈丹青:我已经感受不到当老师的快乐,他取消了你最后一点尊严,一个当老师的尊严。

  记者:是不是你觉得有些地方很滑稽?

  陈丹青:不是滑稽,太悲惨了。你去听听学生讲的情况,油画应该画一天的,你今天不处理好,明天就干掉了,可是等我下午到教室的时候,学生都走光了,体育课、英文课,电脑课、政治课,毫无商量,下午就走掉了。只有留学生能留在那里,因为留学生不用让那些课。

  记者:你觉得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是什么样?

  陈丹青:你就让我教,你把时间交给我,非常简单。就是所谓教授治校,就是我要什么学生,我不要什么学生,然后我怎么教,这是我的事情/后来我才明白这就是所谓体制化以后的一个格局,我不能接受这样,而且他太庞大。

  记者:违背了你一些什么样的原则?

  陈丹青:我没有原则,就是我发现他们太有原则了,我面对太多原则,这个原则是不容挑战,所以我赶紧走。

  陈丹青没有想到,他的决定和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从这时候起,陈丹青在人们的印象中,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画家,而变成了一门热血沸腾的大炮。

  这位被人称为“海归”的画家,在回国四年以后,陈丹青坚决要从清华大学辞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争议,有人批评陈丹青是借机炒作,也有人认为这个海归派实在是水土不服。

  记者:您请辞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有一天你的请辞会变成这样一场?

  陈丹青:没有,完全没有想到。那时学校非常紧张,我们学校的书记从来没到我家来过,第二天就来了,拼命给我递烟,很年轻的一个人。

  记者:学校的书记?

  陈丹青:就是实际的第一把手,后来我就跟党委又说了一次,我说媒体的事情还是要靠媒体来解决,我说外界有些说过的我只有通过媒体把他说回来,后来他们就默认了。

  字幕:陈丹青自白

  2000年我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来教书,回国存生,回国也像出国一样是时间而不是空间的转移,我又带着粘糊糊脏兮兮的油画工具钻回自己的往生,妄想如同出国前那样没头没脑的画画,那将是我绘画生涯的新一个周期吗?

  这是陈丹青在回国之初写下的一段文字。当时,他绝对没有想到后来的遭遇。但是在2004年,由于陈丹青还带着几个学生,后来经过和学校协商,陈丹青留了下来,一直到今年的1月15日,他和学校终止了双方之间的协议。这场陈丹青出走的风波在沸沸扬扬之后终于悄悄地划上了句号。后来人们看到陈丹青的时候,已经不大能找到粘糊糊的油彩,脏兮兮的画板,他更多的时候是出现在报纸,电视上,他写作、开博客、出书,谈话的课题也不仅限于教育问题:

  记者:在很多人非常关心,包括我,我也很关心,因为你在公众面前的这种形象大多数是出书,议论、讲演,评论,这样的一种形象,画呢?

  陈丹青:我每年都画画,很少了,我的全时画画的生活从我回国就结束了。

  记者:现在生活中心是不是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了?

  陈丹青:很大的改变,我变成一个全时的写作者,但同时又是一个票友。很奇怪的一个身份,完全是个业余画家现在。

  这个在国外生活了18年的海归,面对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现在格外忙碌。在一次与学生的座谈中,有人给陈丹青递了个条子,说:你这样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呢?你会退步的!但这样的字条并没有改变陈丹青的想法,他干脆给自己2004年出版的书命名为退步集。

  字幕:陈丹青自白

  七十年代是无以名之的年代。那是文化饥荒的灾年?是的,然而年轻人要画画,青春于是抵御饥荒。

  1953年出生的陈丹青从小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从小就喜欢画画。16岁开始,陈丹青到江西赣南宁都县插队5年,主要工作就是重复地画一些政治宣传画。后来,他出国留学了。陈丹青在美国纽约生活了18年,有意思的是,他也把这18年称作下放。有了这次下放的经历,他说自己发现了现代中国画家和国外现代画家的区别,而他自己,也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人生方向。

  陈丹青:他(外国艺术家)不是一个单一思维的人,他的纬度要比我们多得多,他忽然会在一个战争问题上,或者在一个女权问题上,他会竭尽所能叫喊,就是我们回来以后发现这边安稳的人太多了,很多艺术家乐意把自己规定在一个职业里面,然后我是再学术的,我是学者,然后我是批评家,然后我是油画家或者怎么样,他真的相信这件事情。

  记者:为什么后来选择去美国之后还是把经历就叫做第二次下乡呢?

  陈丹青:他是一个放逐,可以说自我放逐,最后你慢慢认同正这样件事情,然后你被这个放逐塑造了。

  如果说两次下放经历是对陈丹青人格的塑造,那么回国后的这些风风雨雨,对于陈丹青的是否意味着再次的雕琢呢?

  在重庆书市上,陈丹青特意把新书《退步集续编》的签售地点选在一个装修清雅的书店里,需要顺着长长的楼底走到大厦地下室才能到达。而他以退步给自己两本书命名,多少能让人告到他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书店镜头)

  陈丹青:我太被关注了。

  记者:你不想被别人关注吗?

  陈丹青:我本意不是这样,我本意只是说话,然后我发现会有这么多关注。所以我这两年会我在想这件事情,就是不要把自己老放在一个这么被关注的情况下,这不妙的。

  记者:但是画画可能还好,但写作只要(发表)出来了,必然会首先关注。

  陈丹青:我想这跟整个中国目前的一个噪音状态很有关系,中国一直是一个吵闹的状态,不安、骚动,充满活力,充满问题,所以你在当初特别一个人怎么静下来,除非你什么都不做,不要发表,断绝跟媒体的关系,跟公众的关系。你一下子这么做有点做作,但不是不可能。

  记者:这也可能是你现在给别人的印象最深得一点,就是原来那个特别愤怒的,非常激愤的陈丹青现在好象并不是那么愤怒了,往回收了很多。

  陈丹青:你是这样觉得吗?

  记者:我是这样觉得。

  陈丹青:你在拘留所呆头一夜和第十夜总是不一样的,你在Party里,酒会里,你头一个钟头和你走开的时候还是不太一样的。

  记者:是一种妥协吗?

  陈丹青:我一直在妥协,我走开

  记者:这是你一种妥协的方式?

  陈丹青:当然我不会想到这个是妥协,但当你说你是不是妥协了,我会说对,我可能在很多问题上妥协了,人生就是妥协。

  2007年2月,陈丹青关闭了自己的博客。在这个开了一年三个月的博客上,陈丹青会缅怀徐悲鸿这样的大师,探讨为什么今天的时代没有大师出现,他会回忆和自己同时代的画家们,惋惜人才的可遇而不可求。陈丹青的文字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共鸣,博客点击率达到了200多万。而现在,陈丹青已经从这里抽身而退。

  记者:其实我看到直到我直到现在你的博客上还有很多人留言,希望你能继续写下去。

  陈丹青:像扫墓一样,他们说的,这儿埋着一个谁谁谁。很可爱,有时候蛮感动的,有一些很质朴的留言。可是我发现这真的是一个权威真空的时代,就是年轻人真的很茫然,这么多书这么多教授这么多美画家,名作者。他们还是很茫然。

  记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