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无普遍性?专访古根海姆中国艺术副策展人翁笑雨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492   最后更新:2016/02/27 21:50:26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6-02-27 21:50:26

来源:Hi艺术 文:杨天帅


十月一天,我在何鸿毅家族基金位于湾仔的办公室内,与翁笑雨会面。
翁笑雨是今年八月新上任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Guggenheim Museum) 策展人之一。职衔是“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项目副策展人”。顾名思义,她将会负责博物馆自去年起推行的中国当代艺术项目策展工作。

这位年轻女策展人生于上海,在当地成长,其后入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后赴旧金山加州艺术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进修。在加入古根海姆博物馆前,她是美国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 (KadisArt Foundation) 亚洲项目负责人,策划文化交流展览活动。

“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项目”是何鸿毅家族基金与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合作项目。项目于 2013 年启动,首场展览“汪建伟:时间寺”于 2014 年末已举行。第二个展览的日期则订于 2016 年 11 月。翁笑雨说,这将是一个有五至六个艺术家的群展,策展主题则是“独立艺术家在新自由主义日益单调的生活系统里面,如何自处”。

“这个时代表面上人是自由的,而且彼此相连。交通进步让我们可以去任何地方。但同时间,人又(不是自由的,他们)被逼服从某种生活模式。到处都是高楼、快餐店……在这样的语境下,我想看艺术家的想象可以为我们带来甚么。我们如何与历史对话 (negotiate)?我们怎样在未来获得自主空间?这些问题,对我来说都是有趣的。”

既然项目冠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名目,何谓“中国”,固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如此,翁笑雨指,她不会把中国与世界区分开来。“如果说,这个是中国,那个是世界,那就等于在说,中国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这显然不是真的。中国人的生活无法与世界割裂。”
她认为,这是一个混杂的年代,中国艺术家们一手读 Foucault(福柯)、一手读朱光潜;又或一手读 Deleuze(德勒兹)、一手读庄子,以这种混杂 (Hybrid) 的、既非纯西方也非纯东方的概念,透过艺术,回应世界。

“艺术家的工作不是给你定型──他不会告诉你,甚么是中国人。如你所说,身份问题是复杂的。‘中国人’到底是一个民族成员还是一个国家成员?如果说文化层面上的身份,就更复杂了。单单是上海和杭州的文化都可以很不一样,也就别说上海、北京、香港的人,都有显著差异。”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后于美国生活的策展人,翁笑雨说,她在北京读艺术史的时候,内容是全面的,包括中国艺术史、世界艺术史、设计史等。然后,她开始想一个问题:西方与中国的思路差异与挣扎。她提到,中国艺术家黄永砯说过,当他在种中国的时候思考的是西方问题;来到法国了,却在想东方问题。箇中谈的不只是传统哲学,还有今日的各种状态:政治差异、民主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操作、人们的价值观......“我希望透过艺术表现这些。甚至不同人对科幻小说的想法何以这样不同,我也很感兴趣。为甚么我们有的是《山海经》和《聊斋》,西方有的却是 Blade Runner(《银翼杀手》) 和 2001 :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游)这就是我想要回应的东西。”

“我不只一次听人说,艺术改变了他们的观念,或感动他们用新的方法看世界。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受艺术启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虽然有时你也会有一蹴而就的感觉,比如在大师画作前,你会觉得受到启蒙。然而在这启蒙背后,其实也需要长时间的努力。艺术需要亲密的互动、交谈、累积,才会产生作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