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刘建华首个新西兰个展将于明日开幕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560   最后更新:2016/02/19 20:58:48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展览预告 2016-02-19 20:58:48

来源:佩斯北京


艺术家刘建华在新西兰的首次个展“转换”将于2月20日在位于首都惠灵顿的道斯美术馆(The Dowse Art Museum) 开幕。展览以刘建华的两个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日常·易碎”和“方”展现了艺术家以“瓷”为媒介的创作实践,以及对于当代社会的持续思考。


“他用这种最古老的材料去反思当下社会的变化速度。”此次展览的策展人 Emma Bugden 在评论刘建华作品时说。他同时注意到了“瓷”这一独特材料既坚硬又纤弱易碎的两面性,而这种阳刚与阴柔的共存也体现在了刘建华的创作中。


作品“日常·易碎”由大量以青白瓷翻制的日常物品组成,这些物品既容易辨认,又令人感到陌生。物品的日常性使它带有了私人生活的记忆和情感线索,而青白瓷的特殊颜色和质感又将这种线索带离现实,形成虚幻乃至抽象的观感。

刘建华新西兰个展“转换”将展出作品“日常·易碎”

刘建华新西兰个展“转换”布展现场


这件作品在诞生之后的15年中不断地深化,并在世界各地的展览中呈现出新的意义。它们在全球化消费工业时代背景下失去了原本的差别性,同时也带给观者相同的触动与困惑。

刘建华新西兰个展“转换”展览现场


而占据另一展厅的作品“方”则更为抽象而纯粹,散发金色光泽的滴状物在黑暗的空间里营造出一种沉思的氛围。

刘建华作品“方”在新西兰道斯美术馆展出


金色是富贵典雅的象征,同时与权力并存,在当今现实中更多的是一种欲望的体现。冰冷的钢板与瓷制的金液这两种不同的物质形态均需要经过“火”的淬炼,当流动中的金色液体置放在深灰色的钢板上时,它们之间的对抗性及依赖性即在极致的形式感中得到了体现。

刘建华新西兰个展“转换”布展现场

刘建华新西兰个展“转换”将展出作品“方”


这一繁一简的两组作品共同构成了艺术家独特的世界观,引导观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此次个展将持续向公众展出至2016年7月10日。刘建华将于2月20日下午2点在美术馆举行面向公众的座谈会,与策展人及学者一起探讨其对于当代艺术的创作思考。

刘建华将在道斯美术馆个展开幕日举行座谈会



刘建华:一位艺术家的局限与自由

撰文/慕亦


始于陶瓷,以综合材料享誉艺术界,艺术家刘建华一直试图利用自己的敏感对熟悉的事物进行新的界定。


出生在江西吉安的刘建华似乎注定与陶瓷有不解之缘。无论是12岁离家求学,去的是景德镇学习陶瓷工艺,还是在成为中国当代最有名的雕塑和装置艺术家后,他所依赖的最主要媒介依然是陶瓷。


陶瓷经过刘建华的手,变成了易碎的榔头、抽象的墨滴、气质硬朗的现代化城市建筑、日常用品,甚至是材质柔韧而脆弱、具有东方古典意蕴的窗棂、枯骨、苇叶、纸、落叶。这些与陶瓷本身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作品,很容易让人对陶瓷产生出一种陌生感,进而关注到它被人们忽视的特性。“陶瓷看起来坚硬,实际上脆弱而易碎。生活中也是这样,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不可能长久,都会破碎。”刘建华说。


这正是刘建华想要得到的效果,在他看来,艺术家要做的正是利用自己的敏感对熟悉的事物进行新的界定,而观众能够在他们的提示下获得重新思考的机会。


Q:你的作品将人们熟悉的陶瓷转换成当代艺术,你是怎么实现这一转换的?


A:我认为重要在于你的想法。你要用这个材料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利用它的特质创作出跟以往不同的什么样的东西?这都是你必须去面对的课题。


艺术家的创作跟个人经历、个人兴奋点可能都有一定的关联。基于这些方面,才会形成跟别人不一样的语言系统,因为艺术家最终还是要建立个人语言系统这一点比较重要。


这可能不断需要你去思考,需要你去面对,去积累,去调整,就像一个延续的跨栏动作。


Q:在艺术道路上,你怎么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


A:艺术家从最初发展到后面,肯定会受到各方面的一种制约,实际上,人一直都是在一种制约中去生存的,它不是一个绝对的自由,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可能,它都是在制约的过程中去发展,去生长,去面对。


Q:你会通过哪些方式去保持对艺术的敏感度和好奇心?


A:我觉得对很多东西可能要有一定的克制。克制后,你可能才会保持你的一个状态。


如果你太过于满足你的个人的一些需求,那你的敏感度可能会有影响。因为人是有局限的,人的局限太多了,生命的局限,精力的局限,思维的局限,欲望的局限,想象力的局限,很多时候需要你自己有智慧的去把握和过滤。


作为一个艺术家,重要的是自由度,但你对自由度的把握和独立性的思考其实来自于你与很多东西保持的一个距离。否则,我觉得你可能会无止境地进入到一个漩涡里面去。


原文节选于《芭莎男士》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