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机构共同发力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817   最后更新:2016/02/16 20:29:20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6-02-16 20:29:20

来源:Art289


2015年,是中国艺术市场陷入严寒的一年。业内人士认为,2016年艺术市场的深度调整依然无法扭转。总体看来,这是艺术遇上的坏时刻。


然而这也是艺术最好的时刻—市场疲软,各地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展事反而呈现更加活跃之势:上海以资本和政府的支持为后盾,以创新为驱动力,继续在赶超北京的道路上狂奔;北京这座聚集了最多艺术资源也最鱼龙混杂的城市,正在调整和反思中酝酿新生;香港紧随伦敦、纽约成为全球第三大艺术交易中心之后,缺乏艺术家资源和有影响力展览的短板愈加凸显;广州、杭州、苏州、成都、南京的内部生态结构,在各方作用力下分化、重组;乌镇、西安、武汉、澳门则以各自的方式激活艺术与城市的关系,试图在艺术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博弈、城市内部艺术力量之间的角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繁荣的驱动力,也使中国艺术的格局一直处于变动之中。未来,必有更多城市卷入这股艺术大潮之中。


文|Art289 特约撰稿 杨逸 发自广州

Art289编辑_鞠青


与有轨电车这样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嫁接,让当代艺术走出了象牙塔,触摸到了广州城市生活的脉搏。

第四届大艺博2015年12月17日开幕,图为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内的展品。 图|Art289摄影记者 陈文笔


过去一年,广州这座市井气息浓厚的城市,当代艺术遍地开花,多元空间并进,尤其是民间空间日渐扩大,它们用格外接地气的方式,提高了大众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度,给广东当代艺术的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广州当代艺术界是带着期待的心态走进2015年的。近年来,珠三角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当代艺术盛事,对广州艺术圈形成“合围之势”,其中最不可忽视的力量,当数2013年登陆亚洲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艺术展的举办,不仅让香港成为当前艺术品交易最热门的城市之一,也在珠三角地区赢得大量“粉丝”。


过去一年时间里,广州出现了一批备受瞩目的新兴当代艺术机构,它们正以低调的姿态,悄然改写着广州当代艺术的格局。


位于番禺化龙农业大观园的维他命艺术空间“镜花园”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这座新近运营的园林,由日本建筑设计师藤本壮介花费3年时间建造。“镜花园”举办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小众展览,如不久前开展的“傅丹作品展—2.2.1861”,以高品质赢得业内好评,吸引到世界级藏家青睐。而兼具独立艺术空间与商业画廊双重身份的维他命艺术空间,则以“新型艺术画廊”面貌引起英国《艺术评论》杂志的关注。


“镜花园”专注于吸引国际化高端藏家,2014年正式启动的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则为艺术群体的在地化培养创造了一片新天地。该中心从2015年3月开始,连续推出4期“GCAC实验空间展览项目”,为青年艺术家和策展人提供了创作、实践与展示的空间。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广州美术学院GCAC联合培养油画专业研究生基地,也在2015年7月落户广东当代艺术中心。


“小而精”是广州当代艺术机构的经营策略。多元空间并进,尤其是民间空间日渐扩大的态势,则给广东当代艺术的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不少机构推出的一系列深入民众的艺术活动,颇具广州特色,用接地气的方式,提高了大众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度。


开通刚满一年的海珠有轨电车正在成为广州城市艺术一个亮眼的舞台。有轨电车围绕不同的节日和活动主题,先后开通多条创意专列。作为广州当代艺术地标之一的广东时代美术馆,是有轨电车专列合作方之一。双方展开了一系列以广州城市为主题的艺术活动。


2015年3月,“听见,城市的瞬间—时代美术馆有轨艺术”正式启动,让乘客从艺术家的音乐作品里听见“城市的瞬间”。11月,时代美术馆继“听觉专列”后开通“味觉专列”,艺术家西塞尔·图拉斯为广州市民带来了一场嗅觉体验之旅。


除了将美术馆“驶进”城市空间外,时代美术馆还让观众“住进”美术馆。2015年8月“来美术馆郊游—蔡明亮大展”期间举办的“夜宿美术馆”活动,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参与。风眠艺术空间2015年推出了首个“互联网+”思维的展览—“版画漂流计划”。该展览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却让来自全球的版画爱好者过了一把“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瘾。


官方机构方面,2015年广东美术馆5月推出“大道之道—赖少其诞辰百年作品展”,共展出五百多件赖少其不同时期的作品;


12月推出筹备了两年的“首届亚洲双年展”(简称“亚双展”),来自中国、韩国、印度、日本等17个国家的47位(组)艺术家参展,共展出约五十件体现“亚洲意识与亚洲经验”的作品。


“学术范”是广州当代艺术2015年的一个鲜明特征。自当代艺术馆2014年在文艺青年趋之若鹜的红专厂落成后,馆方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学术高度的展览,“碌碌无为—王璜生个展”、“黑鸟—以色列艺术家阿薇塔·迦南倪个展”、“新朦胧主义”巡展、“执像—中国当代摄影展”、“西方绘画的回归—德国新表现主义吕佩尔茨个展”、“触知区”群展等,以严谨的姿态走进观众视野。


另一文艺青年“地标”小洲村同样不甘寂寞。策展人胡震与艺术家杨帆联手,驻足小洲村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小洲动态影像计划”。批评家胡斌就任副馆长后,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活力。2015年7月该馆举办的“罗曼·西格纳:录像与电影”展令人耳目一新。


“广州这片土壤里的艺术家在持续创作,批评家策展人也在努力做事,机构里大大小小的展览十分热闹。”胡震说。然而,当代艺术在广州仍未泛起太大波澜,不温不火。原因何在?业内人士指出,与十多年前“全城发酵”的“广州三年展”相比,当前广州当代艺术生态变得更为多元化,然而,由于缺乏统领全局的核心“终端”,艺术机构各自为政,显得势单力薄。


“广州并不缺乏观众,缺的是美术馆与当代艺术管理、策展与运营方面的人才。”林风眠艺术中心执行馆长姚远东方坦言,从广州文艺青年对香港巴塞尔的热捧可见,市民对当代艺术的审美诉求一直都在,只是缺乏相应的市场引导。时代美术馆策展人梁建华指出,当前许多美术馆从业者对美术馆的真正意义没有清晰的认知。


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担当着当代艺术枢纽的角色,一场艺博会带动了画廊和艺术机构的蓬勃发展,2015年,已有20年历史的广州艺博会却成为业界的“槽点”,尽管25万人次的人流量和5.5亿元的成交额可谓“逆势破冰”,但展场充斥的低端艺术品仍被舆论质疑为行货。


与艺博会的差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办刚刚4年的大学生(广州)艺术博览会(简称“大艺博”)的良好口碑。大艺博不仅销售率、售价稳步攀升,更可喜的是,它关注的是当代艺术中最鲜活的一股力量,它培育这些新兴的崛起者,在大学生和城市中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越来越多的城市中产通过大艺博开始了解并消费当代艺术。


广州是国内最早举办艺博会的城市,当代艺术在这里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很多人还在为广州今天是否还有适合艺博会生存的土壤争论时,大艺博的成功或许再次证明,在广州这块烟火气浓郁的土地,并不缺乏具有鉴赏力的藏家,也不缺乏消费群体,只要有好的展会,这座城市已经做好了“让艺术进入家庭”的准备。

2015年4月12日,何利校在广东当代艺术中心的行为艺术现场。

广东当代艺术中心从2014年成立以来,吸引了不少艺术家入驻。图为青年艺术家李振中与其书写一地的诗词。 图|Art289摄影记者 陈文笔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