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灵:一件事能通过再现而证实其真实性吗?
发起人:顾灵GL  回复数:0   浏览数:1920   最后更新:2016/02/15 20:56:22 by 顾灵GL
[楼主] 顾灵GL 2016-02-15 20:56:22

来源:瑞象馆 文:顾灵


一件事能通过再现而证实其真实性吗?(1)


本文标题语出沃尔的同年生人、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年出生的加拿大摄影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 Wall)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活跃在温哥华的艺术界。身为概念摄影艺术温哥华学派的领衔人物,沃尔通过对经典名画、电影场景与广告镜头的模仿来拍摄照片。他对委拉斯开兹、葛饰北斋、马奈等艺术家的画作及卡夫卡、三岛由纪夫、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美国黑人作家)等作家笔下场景的模仿,被沃尔称作是“艺术的病菌,但在这里却转化成一种兵器。”(2)以葛饰北斋的《骏州江尻》为例,沃尔通过摄影重现这幅名画:调度多名演员,连续一年拍摄了百张照片,试图“达成一幕天衣无缝的蒙太奇,以造成在时间里捕捉某一真实瞬间的幻象。”(3)可见对图像制造者而言,自信能捕捉真实瞬间的目的只为制造这一捕捉的幻象而已,并无意于证实原本的真实性;然而在观者看来,巴恩斯的提问难道不是有关图像观看的必要问题吗?我们看的是图像、还是图像中的什么、还是别的、还是两者皆是?

葛饰北斋,骏州江尻,《富岳三十六景》

Jeff Wall, A Sudden Gust of Wind, 1993


此种手法被称作“电影摄影”,真是再贴切不过。电影不就是通过虚构来重塑真实吗?哦,这么说不准确,应该是一种真实感。觉得真实,而非真实本身。做辞典校订出身的小说家巴恩斯对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十分敏感,真实能像算法推演那样被证实吗?和看一部电影或读一部小说一样,面对一个静止的画面,我们要么相信,要么走开。就这样,我们走入香港白立方画廊举办的杰夫·沃尔同名展览。这是他在香港及亚洲的首次个展,共8幅近作,都以喷墨打印或银盐明胶版或彩色胶片的形制展出。沃尔曾以大型户外灯箱呈现其大幅摄影作品而著称,并探索了摄影的多种呈现媒介。此次展览中,他首次运用了三联幅来展示“一张”照片:《楼梯与两个房间》。左幅画面中,一名男子从一扇虚掩的门后探出头来,闭着眼睛像是要听到什么;中幅画面里,左幅中的那扇门关着,门外的楼梯与走道占据了大部分画面;右幅呈现了一个左右对称的室内空间,墙角左右各有一扇门,左墙挂着一幅画框,右墙前的一张床上躺着一名穿着睡袍的深肤色男子,他单手撑着头直视向画面外。

Jeff Wall

Staircase & Two Rooms

2014

Three lightjet prints

© Jeff Wall. Courtesy White Cube

展览现场

Photo: White Cube(Vincent Tsang)


画廊工作人员向笔者讲解着拍摄这三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贫民区合住公寓里的人引起了沃尔的兴趣,他以纪实的方法拍摄,并未刻意摆布画面中的人物。左边两幅连贯的空间场景与右幅的室内场景之间以紫色调相连接,干净甚至精致的画面与画中人物清贫的生活现实形成了令人反感的反差。同一个摄影镜头不可能同时出现在这三幅画面的空间,然而其固有的被沃尔有意赋予的连贯性并置于同一个视界,这也就为观者打开了一种超越实体观看规律的可能。


同一层的其他四张照片都沿用了本文开头的那种“摆拍”手法,一个对着街边橱窗描画脸上面具纹样、穿着邋遢喇叭裤的年轻人(《画面具的人》,2015),一个在更衣室里往新裙子外面套穿裙子、头和肩膀还在裙子里的女人(《更衣室》,2014),一个赤裸上身的白人男子被一群男子包围着、跪倒在一片荒土中、脸部表情暗示他正受到凌辱(《倾听者》,2015),一名黑人流浪女子看着街边一处流浪者搭起的临时过夜棚、似乎在探测其中是否有人(《接近》,黑白照片,2014)。这些摆拍,并未流露丝毫“表演性”的不自然、而恰恰相反:一种令人信服的正在发生的日常感。尽管我们不可能和偷裙子的女子同处一室,又或者了解一位接头流浪者的真实感受,也只能想象在报上读到恐怖组织虐待人质的可怕,然而这些伪装成纪实照片的画面恰恰如沃尔所言,造成了在时间里捕捉某一真实瞬间的幻象。而观者在信服的同时或许也会产生一种警觉并告诉(询问)自己:这是真的(吗?)。

Jeff Wall

Mask maker

2015

Inkjet print

52 15/16 x 65 7/8 in. (134.5 x 167.4 cm)

68 1/16 x 55 3/8 x 1 7/8 in. (172.9 x 140.7 x 4.8 cm) (framed)

© Jeff Wall. Courtesy White Cube

Jeff Wall

Changing Room

2014

Inkjet print

78 9/16 x 42 15/16 in. (199.5 x 109 cm)

80 13/16 x 45 5/16 x 1 7/8 in. (205.3 x 115.1 x 4.8 cm) (framed)

© Jeff Wall. Courtesy White Cube

Jeff Wall

Listener

2015

Inkjet print

62 3/4 x 91 3/4 in. (159.4 x 233 cm)

65 7/8 x 94 5/8 x 2 9/16 in. (167.3 x 240.3 x 6.5 cm) (framed)

© Jeff Wall. Courtesy White Cube

Jeff Wall

Approach

2014

Silver gelatin print

74 1/8 x 94 13/16 in. (188.3 x 240.9 cm)

77 5/16 x 97 3/4 x 2 5/8 in. (196.4 x 248.3 x 6.7 cm) (framed)

© Jeff Wall. Courtesy White Cube


步入底楼的另一展厅,三幅风景照展示了沃尔摄影的另一维度:不仅在于讲述画面主角的故事,也可以单纯展示摄影所能记录的景观之美。在美国某条荒僻公路旁测量开发地界的人(《地界》,2015),在以色列不断扩展的工业区边缘保持传统生活方式、席地裹毯而卧的人(《黎明(以色列内盖夫橄榄农场的工人)》,2011),都融入了其所处的广袤地景之中。直到《拉古萨附近的山坡》(2007),明亮碧蓝的天空、平缓葱郁的山坡、电缆线从画面中央焦点延伸向右上方:一幅漂亮的风景,别无其他。

Jeff Wall

Property line 地界

2015

Inkjet print

© Jeff Wall. Courtesy White Cube

Jeff Wall

Daybreak, Harvest workers on an olive farm in the Negev, Israel

2011

Colour photograph

© Jeff Wall. Courtesy White Cube

Jeff Wall

Hillside near Ragusa

2007

Colour photograph

© Jeff Wall. Courtesy White Cube


撇开对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创作观念的讨论,展览看到这里,对熟悉沃尔既往作品的人而言,这些照片肯定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不知是否因为跟随市场规律的缘故,画廊选择在欧美展出哪些、在亚洲展出哪些不尽相同。参展的八件作品各自挂在两层展厅中,互相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创作年代、地点、主题零散,难免令期待甚高的观展者感到遗憾。聊以自慰的大概也就是:亲眼看到了沃尔的照片,真的照片。


注释:

(1)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01/2卷人的历史》。

(2)《杰夫·沃尔:随笔访谈选》(Jeff Wall: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纽约现代美术馆,2007:197。

(3)泰特现代美术馆,《杰夫·沃尔:1978-2004的摄影》(Jeff Wall: Photographs 1978-2004)展墙文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