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自媒体:工具、行动和文献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311   最后更新:2016/02/07 11:18:15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6-02-07 11:18:15

来源:艺术界LEAP


“日常连接与艺术主张——2016艺术自媒体论坛”

上个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日常连接与艺术主张——2016艺术自媒体论坛”,“打边炉”的负责人钟刚邀请了来自不同机构的公众号负责人与四个个人自媒体来分享各自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和钟刚聊了一下他自己关于艺术自媒体的思考。面对众多公众号,内容是什么属性的信息,这些信息正在如何被交换和转化,在传播的层面,它们是否可以导向更多的行动?


Q
A
&

LEAP:“艺术自媒体论坛” 的前期你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和每个自媒体负责人的对话,在讨论过程和你预期有什么不同声音出现吗?


钟刚:其实我的预期比较中规中矩。我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大家能够将自媒体编辑工作中的问题和思考都拿出来交流,这样的交流机会应该是相当少的,大家也都很珍惜,都是有备而来。我之所以先做一系列的采访,是希望现场的讨论能够有一个基础,大家至少对彼此的工作可以先有一个了解,在此基础上的现场讨论,才有可能深入下去。

另外一个考虑就是,我不太想把这次论坛做成只是一个下午的新闻事件,它应该是一个针对艺术自媒体的问题讨论,我尝试着通过采访、现场论坛以及后期的编辑,将一个“点”上的事件变成一个“线”上的事情。

LEAP: 在论坛上有人提出“自媒体”的定义仅限在公众号似乎有点狭隘。为什么你会选艺术机构和个人做的公众号之间来对话?这两者是完全不同出发点,比如美术馆的公众号基本上就是美术馆工作的延伸,而个人所做的公众号也许更符合“自媒体”的印象,自产自销、自娱自乐。

钟刚:其实对自媒体的定义,我们是有一个脉络上的考虑。在论坛上我也讲到,艺术自媒体,尤其是机构的自媒体,是经历了馆刊、网站、豆瓣小站、微博等传播工具和载体的变迁,但由于现在最重要的工具和载体是微信公众号,所以我们对艺术自媒体的选择就有一定的侧重,如果我们现在去讨论馆刊或网站的编辑工作,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也会进行工具的比较和思考,比如微信公众号的一次性阅读不太便于保存和查找,网站则会弥补这个缺陷,论坛的讨论实际上是从对工具的思考出发,进而延展到了对机构工作的重新审视,也牵涉到了艺术文献的保存问题以及艺术批评的原地打转这一现象的无奈,这也说明要去孤立地讨论微信公众号的工作是不太可能的,它像从泥土里扯出地瓜一样,会带出艺术工作中的很多问题,这也是我们举办这次论坛另外的用心。

我们邀请了机构公众号和个人公众号,并且比例是对等的,其最初的用意不是促成个人和机构的对话,我们并没有从这个角度来划分它们。我们希望对工具的讨论能够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当然包括机构和个人两个比较显性的区分,对微信公众号作为工具的探讨,才是我们的重点。

我觉得现在的机构自媒体对宣传工作投入太多,他们如果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对美术馆的文献进行整理、发布,并通过这个平台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自媒体的主体性和价值或许会更大一些,它们可以有更多“我”的特点,而不只是成为一个“媒体”。个人背景的自媒体也是如此,它也可以以个人为起点,联合一些力量,做一些机构未必能够展开的工作(泼先生、iArt、冯火和绘画艺术坏蛋店都是如此)。说到底,自媒体只是一个工具,关键的是我们用这个工具“怎么做”和“做什么”。

LEAP:自媒体是怎样一种行动主义者?例如“泼先生”的芬雷认为强调的是一种情景、一种连接,但他却不相信现场的。

钟刚:泼先生也非常强调行动性的,芬雷在论坛上就提到,大家可以通过自媒体这个点,实现更大的行动性,因为它可以进行关联,进而建立一个“情景”。

从我做《打边炉》工作的经历来看,自媒体(主要是微信公众号)不仅不是不行动主义者,它反而能够让我更有效地行动起来,它比做一个网站、做一本杂志或者做一个机构的成本都要低得多,当很多人建立一个空间是为了交流时,以自媒体为工具的交流会更有效率,更低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它让一些还没想清楚到底要做什么的空间和机构变得多余。

如果我们能够将一些只是为了产生交流的空间的租赁费用,拿来支持翻译、研究和写作,对艺术工作的推动作用反而会更大,当然也更有效率。

LEAP:你对打边炉有一个怎么的规划?之前说的做网站是一个怎样的想法?媒体总是会提供观众某种语境、某种交流的空间,你想提供的是什么?

钟刚:我会在2016年将《打边炉》的网站做出来,网址也都已经注册了(d-b-l.org)。其实在做《打边炉》的微信号时,网站和出版都已考虑在内。我和骆思颖都希望由此展开的工作是在一个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展开的,为此我们有很多讨论。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网站已经是一个过时的媒介,但我们认为网站在文献的保存、归档和便于检索上还是无法替代的。做《打边炉》的微信订阅号并不是目的,目标也不是为了完成推送,而是以微信公众号这个工具,来推动我们去做一些框架性的工作和以此为基础的写作。

LEAP:你会不会问自己“吹水史”里面的问题?

钟刚:我们之所以拟出那十个问题,当然是自己非常关心的,也是经常在琢磨的问题。只是将它抛给大家,比自己去思考要轻松多了。我们从大家的回答中,也能获得不少启发。做《打边炉》的出发点,就是希望这个工作对我们是有价值的,我们不是为了完成推送和吸引读者去做的,我们首先服务和满足的是自己。在这一点上,我们和iArt的张慧有很多共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