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窥视秀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283   最后更新:2016/02/01 21:06:15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6-02-01 21:06:15

来源:燃点 文/巢佳幸



“窥视秀”,群展:陈天灼、何意达、胡庆泰、林科、唐狄鑫、杨沛铿

长征空间(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2015年12月12日至2016年1月31日

刚刚过去的2015年末,面貌严肃的长征空间像是要刻意打破年末的消沉之气。最新展览一律由年轻艺术家组成,各自规划出较完整、独立的展示区域。6位参展艺术家(陈天灼、胡庆泰、何意达、林科、杨沛铿、唐狄鑫)名为“年轻艺术家”,但实,则如今艺术系统运转速度又让艺术家过早离开年轻状态,他们背后的战绩是其于此展示的资本。“窥视秀”看起来很直接,并没有命题样的学术指引,而只是显示一个弱态度——既来之则安之,对关于日常的情态进行外部观察。

“窥视秀”,2015,长征空间,展览现场


“窥视秀”在展示一种视角的拉伸,强调新的时间隔断里,如何对既有的“日常”施以魔法,使其获得被认真对待的可能。与成熟画廊的一般做法大相径庭,长征的策展人采用龙骨钢架结构,把空间切割成了可以互相透视的区间。而这种常见于实验性空间的布展方法,的确使得作品之间形成别样的对话。也许更早,年轻艺术家们的集体创作更倾向于以日常的时间来承载观念。譬如王光乐的水磨石系列或宋琨个展《It’s my life》所述,他们皆在表达一种显著的抵抗态度,以大量碎片化、生活化的“日常”作为依托。然而,这是一个同质的交流语法全面入侵时代,艺术的创作空间已经不仅仅考虑与画廊、美术馆、实验性空间及工作室的关联,它们更不介意产生于商店、广告、社交生活所提供的花样齐全的工具中,以谋求新的抵抗空间。

“窥视秀”,2015,长征空间,展览现场


这意味着每分钟都有机会进入展示中的“日常”,随时生产和观看。唐狄鑫的录像作品《不可抗力》既是如此。当镜头成为拍摄者的双目之时,当拙劣的拍摄手法消除了专业带来的距离感时,观者被恰当好处地带入其中。虽然“跳轨”非你于日常生活的真实经历,然而双眼目睹的影像残留物,会使你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他很不愿意他人对作品过于频繁地提及,从而带入社会性方面的误解。显然,唐狄鑫的重点在于对日常生活中单纯对象致幻式的挑衅行动。这在其另一部作品《活埋》中有着极端的体现,他与可能被真实活埋的日本小哥面对面展现一个暂时的契约。与刻意强戏剧性舞台张力的陈天灼不同,他把演绎换成了平面。在一个铺开墙面中纳入自己的平面作品并佐以涂鸦,营造涂层式的举动。尤其是那个特意加笔,高于视平线的“眼睛”,真正如“弹幕”一样肆意。

唐狄鑫,《不可抗力》,录像,2015


同样是关注日常情绪,切入点却可以途径多样。可以选择去移植日常之物,选取植物及水这些物体的自然情态来戳破社会意识形态的险恶用心(杨沛铿)如接受灯光的“光合作用”且被任由摆布(旋转)成为小丑形态的两盆棕榈树,于玻璃缸中循环流动并看似就要溢出的“死水”;也可以迷恋于不经意的日常生活摩擦出现的语言转换可能(胡庆泰),如,录像《偏执/严肃/倔强/孤僻》中的人物正按照给定的词汇进行“你画我猜”的情景表演。当然也有日记式的雕刻,“工作室创作”艺术家何意达对便宜得匪夷所思之材料热爱有加,并神经质般的解读。更有逗乐式的写作,让编辑软件(非人)成为日记的工具。

杨沛铿,《蝴蝶先生的第一步》,蝴蝶棕榈树,LED灯,转盘,尺寸可变,2015

唐狄鑫,《一堆》,布面油画,2007

“窥视秀”,2015,长征空间,展览现场

陈天灼作品

林科,《舵手》,录像,2015

何意达作品

“窥视秀”,2015,长征空间,展览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