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达:以传统“天象”反思后工业危机
发起人:灰常灰  回复数:0   浏览数:2147   最后更新:2016/01/30 10:45:52 by 灰常灰
[楼主] 灰常灰 2016-01-30 10:45:52

来源:凤凰艺术


2016116日,艺术家谷文达大型雕塑作品《天象》与新加坡艺术周同时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前草坪向公众展示。《天象》是谷文达的“碑林”叁系巨制,艺术家以独创的“裹刻”的手法将其水墨作品谷氏简词·农历年的故事中的贰拾肆节气刻入二十四快儒石中,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视角下美学的壹次嬗变。

展览现场


谷文达创作的 “天象”碑林叁系列作品展示了炎黄子千万年的直观天象的经验和宇宙循环而赖以生存生计的朴素哲学精神,艺术家以此来追忆农耕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表达自己对后工业时代的忧虑和反思。


谷文达在接受凤凰艺术记者采访时说,最近中国一直在讲雾霾问题,实际上中国的雾霾并不是很后现代,西方国家在一百年前就已经深受雾霾其害。如果真的谈到现代后工业的污染,其实是更加危险,看不见摸不到的。例如新加坡,新加坡的辐射是日本的一倍。中国现在在大力提倡的核电站,其实是一个潜在的危机,这个危机比雾霾更厉害。这一次,谷文达的《天象》系列,实际上是在反应后工业时代的危机,来反思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国早期对天象和宇宙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农耕文明时代,先人秉持着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谷文达说,这些思想事实上回应了现当代亟需回答的问题,然而这些思想却正在逝去。


赏石刻石文化是中华久远的壹门经典文化传统。农历年贰拾肆节气儒石裹刻书法延续了谷氏简词原创的构词方式,从观念、形式到欣赏功能已远离传统园林和官邸牌坊的名人名家题字刻石制碑而更具独立价值,从而也变革了古代刻石树碑立传的传统。

▲儒石化石表面

▲艺术家采儒石


天象碑林叁系的创作反映出地球生物演化史对艺术家所产生的深刻启发与思考。众所周知,儒家文化发源于山东境内。艺术家精心选取造型独特犹如远古生禽猛兽的曾伏与山东海底石灰岩化石,将谷氏大简词书法壹词包裹壹岩石而刻就的方法,以圆浑浮雕的形式镌刻在儒石上。五亿年前的单细胞生物形态在大可合抱、纬繣难迁的石块上依稀可见,谷氏简词外圆内方、韵味非凡;万年神风堪比魏碑,其恢宏的儒石林阵势可比上座历史博物馆。

▲雕刻儒石


艺术家采用壹石壹节气的方式,别出心裁地用厚重圆浑的书法笔画勾勒出农历年各节气名称的整体面貌。每壹笔每壹画根据极简主义的形式组成壹群新汉字书法,儒石皮层粗糙的肌理与圆润的书法光怪陆离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裹刻”的独特的原创之处让壹目了然的汉字书艺和传统的刻石制碑蜕变成壹幅幅铁画银钩的抽象解体,而通过可思不可视的“裹刻”全貌反源到谷氏简词。

▲谷氏简词 图腾风景


谷文达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构思创作谷氏简词。谷氏简词根据极简主义的形式组成一群新汉字书法,保留了繁体字的书法艺术美感,融合了简体字的科学性。

谷文达在采访中介绍,事实上谷氏简词就是对简体字的更一步的进化,但它又保留了繁体字的美学。其实谷氏简词中的一个字是集两个字,把它们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单词”。在这个意义上,它变得繁复了,然而同时又是极简的。谷文达说,这种二象性是他创作的一个很大特点。谷文达一直生活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之中,谷文达认为,他的生活到他的艺术都是一个双核状态。

展览现场


谷文达是中国实验水墨艺术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师从著名传统山水画家陆俨少,八五时期大胆的将水墨艺术介入到各个领域当中,使得中国的实验水墨艺术逐渐走入了当代艺术的行列。有人认为中国当代水墨的正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谷文达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

谷文达说,他认为水墨,无论是当代的还是传统的,它实际上并不尴尬。中国水墨在国际上所处的位置,非常清楚的描绘了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轮廓。几十年来一直在讲让中国的艺术走向国际,其实不管是国画还是油画,实际上这些都是废话,根本不需要讲。国际的政治经济平台在哪,文化平台就在哪,这是自然而然的,用不着讨论的。

谷文达认为中国水墨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境地,因为水墨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中国自己的独特文化基因。而且水墨有一个特殊点:世界上除了水墨之外,找不到任何一种其他绘画形式可以和油画有一种文化上交流的可能性。另外,中国当代艺术基本上是三十年代的一个舶来品。所以水墨进入当代,它总是被异化。因为它不是舶来的,它是从中国自己文化基因意识中演变过来的,水墨和当代艺术有一个很不同的一个背景。

谷文达说,相信水墨在中国的当代艺术更走向成熟的时候,或者是中国当代艺术能够被纳入中国主流文化的时候,水墨一定会更响亮。但那个时候的水墨可能和现在的水墨是不一样的,它可能会包容了很多新的因素,包括网络,包括媒材上会有各种新的尝试等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