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闭幕并公布获奖名单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445   最后更新:2015/12/30 20:40:10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5-12-30 20:40:10

来源:中国独立影像展



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
大奖
《塔洛》(导演:万玛才旦)
授奖词

《塔洛》是一部成熟之作,拍得克制、大气,又透着诗意,有早已自成一格的电影美学追求。片中那个孤独小人物,他在前现代和现代到来的交叠之处的挫败,被讲得悠扬、惆怅,还带了点狡黠,但更是意味深长和蓄积了张力。影片里人物和场景的塑造,看似简陋、随意,却都是机智刻画,处处暗涌着迎对变迁时的幻想、角力和阵痛。影片深刻触及了在现代到来之处,人如何保有人的价值——重若泰山或轻如鸿毛——旷野中塔洛及他的种种,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影片介绍

塔洛是个孤儿,以替人牧羊为生;人们忘记了他的真名,只是叫他小辫子。塔洛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记得很多东西,却记不得自己的名字。塔洛四十多岁,从来没有碰过女人。因为办理身份证,塔洛去了县城照相,遇见一个开理发馆的女孩,改变了他的生活,开始了寻找自我的旅程。但更大的悲剧在等待着他。

导演介绍
万玛才旦,藏族,电影导演,编剧,双语作家,文学翻译者。已出版藏文小说集《诱惑》、《城市生活》,中文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梦》、《嘛呢石,静静地敲》、《死亡的颜色》,翻译作品集《说不完的故事》、《人生歌谣》,法文版小说集《Neige》、日文版小说《寻找智美更登》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捷克等文字译介到国外,获多种文学奖项。
2002年开始电影编导工作,以拍摄藏语母语电影为主。代表作品: 《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等。因其对故乡深入而细致的描述,使人们对藏族文化及其生存状况有了新的体认。作品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多个重要电影节,曾获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最佳导演奖,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第三十五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数码竞赛单元金奖、第十二届日本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十五届美国布鲁克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摄影奖等多种奖项。

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
剧情长片竞赛单元评委会奖
《李文漫游东湖》(导演:李珞)

授奖词


幽默虽无高低之分,却有层次之别。人常被关在密不透风的斗室,被重大的母题主题命题压迫着,而一道黑色幽默,令人会心的一笑,能有一瞬间如释重负之效;获得一线生机,有尊严的活下去。影片从“纪录”暗渡“剧情”的神来之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布局缜密、层叠有序;加插旁枝之时,还可稳步推进。世间的不公不平是常事,与之抗衡也是常事,颜色混到一起一定成为灰色更是定律。对之可义愤填膺,也可用冷眼去燃亮心中的一把火。让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走钢索的人,可以走得轻松点,还可以大胆一些,看一下脚底下的风光。

影片介绍

《李文漫游东湖》讲述了武汉人李文在东湖周围寻找一个“精神病人”的故事。这部影片受“东湖艺术计划”启发,并以此为契机,通过模糊纪录和虚构的界限的方式展现了东湖边的一些人和事,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导演介绍

李珞,出生并成长于中国湖北。后在加拿大约克大学获得艺术硕士(电影制作专业)。长片处女作《前几天我去了一趟动物园》(2009)曾在德国,阿根廷和加拿大的影展和美术馆放映。 《河流和我的父亲》(2010)获得第七届中国独立影像展评委会奖,和第24届多伦多实验影像节大奖。并参加了阿根廷,韩国和丹麦等国际电影节。《唐皇游地府》(2012),在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首映,并获龙虎奖。后入选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和纽约新作品/新导演影展。 《李文漫游东湖》(2015)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首映,并在纽约林肯中心Art of the Real影展,Filmart (马德里),墨尔本国际电影节和多伦多实验影像节放映。

 2015年6月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电影资料馆组织其作品回顾展:“无处还乡-李珞电影”。


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
剧情长片竞赛单元首作奖
《喜丧》(导演:张涛)

授奖词


影片关注中国乡村的典型问题和人物,用生动的故事和影像呈现了作者身处其中的人群,对人伦的异化表达了深切的质疑。作者忠实于当下生活的同时,展现了悲剧的循环和“出走”的希望,使影片具备了丰富的层次,也让我们看到作者超越简单道德判断的复杂但真实的立场。作者对非职业演员的运用非常出色;电影语言现代,影片完成度高,体现了一部出色的长片处女作的勇气、灵动、情感力量,以及在极端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创造性表达的高超能力。

影片介绍

影片讲述了在鲁南张庄86岁老人林郭氏的故事,她35岁守寡,育有四子二女,四世同堂。林郭氏在农村老宅独自生活。子女无暇照顾林郭氏。人到暮年,林郭氏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子女积极地操作敬老院入住事宜,从劝说她去敬老院,逐步演变为逼迫她去敬老院。敬老院床位紧张,子女们焦急等待敬老院有老人去世,再让林郭氏顶替空缺。林郭氏发病摔倒受伤得了笑病,她开始了到子女家轮流居住的短暂旅程,伴着她止不住的笑声,人性的丑陋轮番上演,悲剧即将降临。
导演介绍
张涛,导演、编剧、演员。2012年9月-2015年7月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电影理论与实践方向学术型研究生,硕士学位。2015年拍摄完成短片《喜丧》获中央戏剧学院第十届影像展“最佳短片奖”,获上海第18届国际电影节国际短片单元“评委会特别奖”,获全球华语第十二届大学生影视奖“评委会特别奖”,入选第68届嘎纳国际电影节短片角单元。2015年完成电影长片《喜丧》。另创作有电影剧本《唐古拉山的桃花》、《玛吉阿米》、《打瓦》、《家谱》、《寂静的世界》,小说《圆圆》等。
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
纪录片竞赛单元最佳纪录电影奖
《少年★小赵》(导演:杜海滨)

授奖词


当充斥主流银幕的青春片以怀旧的方式消解着青春的残酷与迷惑,影片精准地呈现出小赵从一个狂热的高中生蜕变为一个充满怀疑的大学生的全过程;由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折射出一代人的生活史与思想面貌,从对泛滥的民族主义的敏锐捕捉延伸到对社会问题的广泛探讨。导演通过数年的细致观察与耐心追踪,不仅塑造出一个真实立体的九零后年轻人形象,且提供了一种更加机智从容地切入社会问题的方法。全片节奏紧凑、叙事流畅,毫不晦涩地抵达观众,有效地激发思考,是独立纪录片美学与社会价值结合的佳作。
影片介绍

《少年★小赵》是一部关于90后年轻人——小赵的纪录片。影片跟随19岁的小赵——一个曾经在山西平遥古城街头摇旗呐喊“中国加油,中国万岁”的年轻人,一路从他生长的平遥来到他读书的四川成都、支教的凉山州彝族自治区等地区,记录了他从高中到大学二年级这四年间感情以及思想的变化,也借由小赵的视角见证与呈现了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焦灼与躁动。
导演介绍
杜海滨,陕西人,现居北京, 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一直从事独立影像创作。
自1999年起,先后创作《窦豆》、《铁路沿线》、《高楼下面》、《人面桃花》《电影童年》、《石山》、《伞…》和《1428》共八部纪录片及剧情短片《北京纪事》。《铁路沿线》于2001年获得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奖,《伞》荣获第三十届法国真实纪录片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关注奖;《1428》荣获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最新一部纪录长片《少年*小赵》于2015年荣获第三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评审团奖,并入围第二十二届雪菲尔国际纪录片影展、第三十七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第三十八届亚美国际影展、第六十三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第二十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第十四届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第五十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影展等。

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
纪录片竞赛单元人道主义奖
《海石湾》(导演:马占冬)

授奖词


个人主体性被罢黜,个人价值被贬低,人生被化为无能,这曾是我们普遍的命运,影片通过老赵这个人物,将其背后整体性的压抑机制揭示了出来。它不仅纪录了颓废的个体,也纪录了三线历史的最后遗迹,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以手工劳动的质感,展现了DV 这一工作方式所能够建立的无间交流的关系,这一切在HDV和UHDV时代尤其令人怀念,视觉质量的粗糙并不损害其人道主义的光泽,影片对于被拍摄对象生存环境的流畅进入,对于日常生活中非人道因素的发现,都体现了作者对那一卑微世界的真正理解,我们也因此感到了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影片介绍

面对曾经的理想与现实困境,老赵在春节前面临的无奈选择。本是年年“三好学生”的老赵却在成年的现实压力下,被动地选择了另一条人生之路。
在家庭、个人生存的困境中,逐渐沉沦,这个从父母年轻时就奋斗过的地方,却没有给他任何生活的希望。朴实善良的本性以及心底对文学艺术的理想追求,使老赵内心深处充满苦痛挣扎。夹在社会街头生活与内心对生活最后的一丝渴望中,老赵最终陪母亲走完了背离故乡的一生。并彻底离开了海石湾。
老赵自幼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从东北到甘肃。三线人的命运如早已凋零的工厂一样被国家历史遗弃,个人的局限与现实制约,在“轰轰烈烈”的国家的变革中,被渐渐遗忘。

导演介绍
马占冬,2001年开始独立拍摄、制作纪录片。先后拍摄制作纪录长片、短片十余部,作品分别在德国、荷兰、冰岛和国内影展展出、放映。长片《五月一天》获香港华语纪录片电影节2011最佳纪录片奖。现生活、工作于成都。
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
剧情短片竞赛单元 最佳短片奖
《他们的海》(导演:黄玮纳)

授奖词


影片不动声色地叙述了一对中年夫妻在琐碎而艰辛的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一小段感情波折。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影片成功乃至出色之处恰恰在于: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准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含蓄而恰当的情感烘托,将庸常生活表层下的暗潮涌动体现得既淋漓尽致又意味深长……这一切,除了作者的艺术修养,或许更得益于其对片中人物的深厚情感,唯有这样的情感,其表达才不可能是煽情而是对人物内心的洞悉。

影片介绍

渔民夫妇阿成与美华由大海到岸上,眨眼间过了半世。儿子长大,有自己的路,阿成和美华对余下人生各有态度。即使渔业式微,阿成只想继续出海捕鱼,美华却希望家庭安稳。夫妇纵然矛盾,彼此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或坚持或妥协。导演说:这故事源于我的家庭,最好也由我的父母来演活。

导演介绍
黃瑋納,1986年生於香港,漁民之後,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作品《行人》(06)《彼岸》(08)《美華》(09)曾參與多個國際影展,2012年入選金馬電影學院,擔當編導之一。《他們的海》(14)榮獲2014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大獎及最佳電影,亦參展2015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

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
剧情短片竞赛单元 评委会奖
《每次见面都像是告别》(导演:王坪)

授奖词


影片情感真挚丰富,剖开这个环境里多数儿女的无助与感伤,也剖开艰辛父母恍然和无助。那种两代人的无助感刺痛人心,我们读书和想尽办法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去茫然的大城市去寻找新的失落,失落的让我们以为是希望。这是一个家庭的软悲剧,也是这个时代熟视无睹的大悲剧,并无药可解。

影片介绍

本片纪录片了导演和家人的一段旅途。六十多岁的父母一直待在农村,从来没有见过大海,作者借创作本片的机会带着(几乎已经完全与现代社会脱节却还有情怀的)他们去看海。作者找了一个离家最近的岛——涠洲岛,带着父母和摄影师,并用影像记录下这个旅程。在短短的旅程中,透过影像,作者对艺术、亲情、自我等命题展开了反思。

导演介绍
王坪,实验影像工作者,现居浙江省杭州,1992年2月出生于广西,201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在校时从师实验影像艺术家杨福东。
作品以影像为主——实验短片,录像,摄影,手绘动画。

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
剧情短片竞赛单元 评委会奖
《父亲与河》(导演:马维佳)

授奖词


作品篇幅不长,跨度却涵盖父亲的一生。以片段式的叙述,选取自己所知的父亲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和自己对父亲印象较深的记忆,来完成女儿对父亲的描述。既包含对父亲的情感,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态度。这不仅体现在片中父亲这一形象身上,整部作品的气质也与之一致。整体气氛安宁,是此片尤为可贵之处。

影片介绍

影片充满深情和灵性,用短短的篇幅讲述了“爸爸”的一生故事。他作为建筑工程师,为城市奉献着他的青春。然而有着一望无际的田野,潺潺小河流经的村庄,才是他心中记挂的家乡。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一场车祸发生了变化。经历这次变故之后,他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而生活却依然在平淡地继续着。年过50的爸爸回到了他童年的小村子,在他熟悉的田野上用口琴吹起了那首久违的曲子。

导演介绍
马维佳,2015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电影、视频、新媒体与动画学院。作为一位动画师,她专注于讲故事的方法,和动画的独特视觉风格。
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实验影像竞赛单元
最佳实验电影奖
《麦城》(导演:项建恒)

授奖词


影片故事在中西方文学中,设定了本片的主题《麦城》,在传统的叙事,通过工业物件与蝴蝶的形态之间的质换中,突出了人偶人形的特质并且在影片中若隐若离,幽玄之美之中,产生了当代的视觉语境。本片怪异、固执的追求与思变中,将中国传统图像与戏剧元素符号演绎实验电影的美学观。多视角、多维度的阐释了自身的美学精神,戏剧的样式,蒙太奇的语言,碎片式的情节,带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觉方式。

影片介绍

改编自弗兰茨·卡夫卡《城堡》、罗贯中《走麦城》。
本片力图借助梦语,呈现一种难以通过叙事来表达的感觉,它是虚无的、碎片式的、困惑的。主人公无意中跟随一只蝴蝶进入了一个城堡,而城堡的主人向他展示了城堡里的秘密——那是一个寄托着荒诞乌托邦的“蝴蝶工厂”。在一切怪异行为和固执努力之后,却没有等到蜕变与升华的结果。然而,这也许仅仅只是城堡里周而复始的一小段的蒙太奇片段,它们犹如梦境般的支零破碎,而又必然联系着。
片中实验性地将中国的历史和戏曲元素符号化,结合荒诞戏剧和话剧的表演形式,演绎了一个梦化的城堡里面所发生的抽象戏剧。

导演介绍
项建恒,生于新疆乌鲁木齐。教师、独立导演。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有荒诞戏剧的嗜好、受到新浪潮的熏陶,以实验的创作方式和独特的思考角度坚守在自己“蒙太奇拼贴”的世界里。现已创作7部短片,在国内外获奖及入选近30次,曾两度荣获中国国际动漫节 “美猴奖”;获得华语视像艺术节“特别奖”;并入选广岛国际动画节、德黑兰国际动画节、广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国际影展;并在上海电子艺术节、中国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等中国国际性美展中展映。

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实验影像竞赛单元
前卫精神奖
《食品加工厂》
授奖词
作品在探讨人与食物的欲望,生理循环的不安与荒谬上,跨越与整合多元艺术形式与电影语言,大胆运用行为艺术,性别扮装跨文化及人种,默剧表演,以及取自静照图像与黏土塑形进而将材质彻底转换引领无限想象,呈现既华丽疯狂又幽默戏谑的多元实验的艺术混血新品种,创作者深知当代视觉艺术脉络与现貌,同时具议题深刻審思与突破框限的创造性与前卫精神。
影片介绍

被称之为《食品加工厂》的故事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进食和排泄的夸张表现为基本叙事基础,影像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表现特征,以逐帧拍摄方式完成。作品引发了我们对生存基本要素的再度审视和思考。

导演介绍
张墨颖,2015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独立影评人奖
《路边野餐》(导演:毕赣)

授奖词


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是一部真正属于南方山区的电影,那些盘山公路、山间城镇、霭岚瘴气、窗下泉流,永无休止,像迷宫一样困住了很多人的一生,偶有叛逆者出走漫游,醒时做梦、醉时跳舞,露珠一样的欢愉却也何其短暂,导演把这种感觉呈现为影像,并直指人心,其间氤氲的湿漉漉的水汽和神秘意象,都是来自于故乡日常生活经验和诗性冥想的超验,轻,准,稳,没有副本。

如果说毕赣像一个梦中导游,《路边野餐》俨然指路经,观赏过程如同钻进一个幽暗的时间隧道,未知,空茫,洋溢一身的激动,出洞口炽烈光线刺眼,揉一揉,定睛,目之所及别有洞天。原来,另一个被复制的自己在道路尽头举着钟表微笑。有人拍电影用拙劲儿,有人瞎使劲,毕赣有一股自发的巧劲,似有汩汩清流浣洗过的语言,质朴,贴切,灵动而不乏静谧。

我们深知美誉、臧否对任何一个孤独的创作者都没有多少用处,只是想说,等了那么久,终于又有一个可以认真期待的新导演了,这个导演来自南方山区,顶着一身雾气梦游山林寻找野人,问路时讲着宿醉一般的口音,编织手工艺品一样编织故事,一心想住进鸟的眼睛。回到人间,一落座,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手抄诗集,一个可以放大、缩小会吟诗的野人。请导演继续游历诗与影的幻境,给大家变戏法吧。

(本奖项评审:苏七七 刘兵 内陆飞鱼)

影片介绍

如果在雾都,一个旅人。国境之南,现实的最边缘,为了找回被弟弟抛弃的孩子,诗人陈升毅然跳上火车,他还不知道,在前方等待的,却是早该逝去的恋人。把时光折叠,体验中国最南方一趟奇幻浪漫旅程,颠倒迷离,当时间不再是线性,记忆成为站牌,在别人的记忆中漫游,一站过了一站,一个记忆勾引出下一个记忆,模糊了真实与想像的边界,幻中寻爱,爱里求真,谁都是蝴蝶,回来找自己。以科幻预视现实,用长镜头写诗。

导演介绍
毕赣出生于1989年,之前的作品有《老虎》、《金刚经》等。《路边野餐》曾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与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及、第52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以及第37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高荣誉“金气球”大奖等。
华谊创星特别奖
《有的人》(导演:沙漠)

授奖词


本片影像语言十分成熟,精炼、细腻,对高压之下的小人物心态呈现的丝丝入扣,导演掌控力高,演员表演具有感染力,是一部达到了难得的准确性同时兼具风格化的优秀短片,我们看好导演的潜力,特表支持。
影片介绍

《有的人》讲述了一件发生在校园里的“罗生门”般的事件。曾经一直以优秀教师的身份被全校师生所认可的胡老师,最近有了麻烦。一次课上,因教育一名不听话的女学生小岚,他随手把书本扇在她的脸上,却没想到她在课堂上晕倒了。小岚醒来后,声称自己什么都听不到了。校方对此事极其为难,她的父母扬言不会放过胡老师,身边的家人和同事也都与他渐渐疏远。但他坚信自己是个有分寸的人,怎么她就聋了呢?眼看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团乱麻,胡老师决定拼尽所能去证明自己的清白……

导演介绍
沙漠,201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校期间代表学校赴比利时、葡萄牙、韩国等国家,与当地艺术院校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工作实践期间,在宁浩、徐浩峰、杜家毅、乔梁导演电影中担任副导演及助理工作。2012年执导毕业联合作业短片《黑鱼》,该片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评展最佳导演奖、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微电影单元最佳导演奖等殊荣。2014年执导中韩合作短片《半岛孤儿》及硕士毕业联合作业《有的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