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0:它始终在那里静静美丽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1791   最后更新:2015/12/21 20:54:53 by 天花板
[楼主] 天花板 2015-12-21 20:54:53

来源: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小编在此简要介绍几个M50中正在进行的展览。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模型演进


“模型演进”Evolution of Model 海报


亚洲艺术中心是业内资深的台资画廊,始建于1982年。除了台北两馆和北京馆之外,今年八月入驻了上海M50创意园区。亚洲当代艺术空间自开幕以来虽然行事低调,但展览质量一直颇高,目前正在展出的是鲍栋策展的群展“模型演进”。

▲一楼展厅现场


展览题为“模型演进”,顾名思义,展览是以“模型”为出发点。策展人将“模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及实体的、具体的模型,比如雕塑模具;第二个层次是较为抽象的模型,比如说模拟软件中的各种视觉模型;第三个层次更为抽象和广义,为“知识的模型”,即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如艺术家或者观众脑中有关于艺术的整体构架、艺术话语模式等等。策展人希望通过展览来揭示这三种“模型”之间的相互嵌套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像和转化。

▲二楼展厅俯瞰图


对于策展人来说,“模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种具体、个别的存在,本质上更是一种抽象的认知及实践框架。与此同时,模型还牵涉到一个“原型”,模型总是为了另一种更加复杂的事物而被创造出来的,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而当方法论意识成为了艺术家工作的推动力,模型自身也就独立了出来,自身构成了自身的对象与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模型获得了自足的价值与生命,开始了自身的演化,这个展览即是要以艺术家的工作来呈现模型演进的方式,以更确切地观察某种建立在方法论上的艺术实践。

▲一楼展厅现场

高伟刚 上3 2013 不锈钢,钛金 400 x 200 x 250 cm

Cho Mi Young The Islands-Psychological Space 细节图


高伟刚与Cho Mi Young 的作品都是把单个造型结构模块不断地演绎,直至脱离其原型(楼梯与风景)而成为了一种精神性的或形而上性的存在,他们的作品或许有各种不同的出发点,但最终达到的这种超越现实感的纯粹性则是方法的产物,就像物理方程式,虽然来自实在,但呈现出来的却是纯粹观念的秩序。

蔡磊 框架与模型 2015 纸面丙烯、不锈钢 131 x 92 x 80 cm,131 x 92.5 x 80cm


蔡磊的作品是从他之前的浮雕模具出发,在模具上把原作品中的空间递减倒转为递增,并加剧模具的凸起程度,使它们延伸成占据着真实三维空间的实体。但这些模具作品所构建的视错觉空间却是和原作品一样往后退缩的,因此,这些模具作品的物质存在与其在观众心理中的视觉存在构成了截然的悖论,在实际中越前凸的,看起来则是越缩进的,在这个意义上,蔡磊的作品把观众主动引入了实体模型与想像模型之间的关系中。

陈熹 可编辑多边形 2015 单频彩色无声影像 10分22秒(截屏合并)

季俊 大厦1 2015 三维场景,艺术微喷 54 x 148 cm


陈熹与季俊的作品都是利用3D Max 软件完成的,但方法却完全不同。季俊完全遵从软件的模拟功能,通过建模、渲染、剪辑,制作了一个个让人陌生但又似曾相识的建筑场景。这些看不出实际功能的建筑带着一种纪念碑的气息,钩沉起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记忆,而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有着社会理想模型的历史规划。

陈熹则几乎完全抛弃了软件的模拟功能,让虚拟模型直接按照数字逻辑而不是现实规律生成运动,比如给一堆抽象的几何型体导入人类行走的运动轨迹,这些几何型体会按照数字逻辑去执行这个运动轨迹,但型体却会在运动在破碎掉,产生各种意料之外的惊异与荒诞。

王郁洋 工作 2014 铜、紫铜、不锈钢、铁 200x200x150cm


以一般的3D 动画标准来说,陈熹的作品是故意做“坏”了的动画,因为他并不以模拟日常现实经验为目的,而是让软件程序依据算法模式来生产自身的“现实”结果。让算法来决定结果,这正是王郁洋近年来工作的核心。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包含了3D 模型、图片及文字的资源库和一套以尺寸、材质、色彩、表面纹理等分类来执行的步骤,让算法在这些既定的资源与步骤下,自由(随机)选择、组合、处理,最后生成艺术作品的执行方案,他自己再去完成制作。换句话说,王郁洋设计的程序本身已经几乎替代了他的艺术创造者的身份,虽然是他自己设定了程序的决定权与决定方式,但在整个过程中的随机性却是不可控、不可预测的,在这个意义上,程序,即方法本身已经成为了主体。

谭天 Jack Strange + Gillian Wearing + John Stezaker 2015 拼贴 Collage


谭天则以另一种方式让渡出艺术家的主体性,依据某种当代艺术游戏规则,他设置了一个“如何成为当代艺术家”的运作体系,包括作品、市场、推广、媒体及私人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作品部分,他建立了一个囊括了各大博览会、双年展、文献展、画廊及搜索引擎中的艺术家名录的资料库,通过对这些著名艺术家作品中不同因素的模仿与组合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形象的说,谭天总结除了一个标准的当代艺术家的模板,再用这套模板来“翻制”自己的艺术家身份。

策展人写道:不管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的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同,但在方法的层面上却有着共同的地方,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用“模型”来提示的即是一种方法论上的自觉性:在问题意识中形成研究框架以及相应的工作方法,最终方法会带动问题,激发那些尚未为被自觉意识到的经验,再转化为艺术实践的内容与资源。如果艺术史最终是内在于思想史的话,那么艺术实践的方法论则注定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将整个展览的中心思想归结为一点,其实表达的恰恰是高中政治课中就曾讲过的一个问题:物质与意识,方法论与实践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当代艺术并非那么“高冷”,艺术家和策展人想要探讨的问题也都是现当代的社会问题、或者是人类历史上长久发展起来的几大问题。如果用心,也许人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艺术评论家。

Vanguard画廊:李振华:北方

▲展览现场


北方,是李振华以艺术家的身份在Vanguard画廊的一次个人项目。在展览期间艺术家会通过照片打印的方式把封存在记忆中对朝鲜的所见所闻一一呈现。这是一趟个人回忆的再次回溯,通过与观者的互动,这份记忆跨过时间的沟壑也将会重新的鲜活起来。

▲展览现场


艺术家在2004年去往朝鲜,开始了他的旅行。通过手中的相机艺术家捕捉了旅行中的点点滴滴就如同现代人会通过Instagram去记录当下那般。11年后艺术家决定分享11年前的记忆。在展览的12天内,打印机每天会缓慢地打印出200多张摄影作品,四散而出的纸张犹如一个个延续地片段铺陈在画廊的角角落落。艺术家以这样敞开的方式引导着观者进入他记忆深处。同时,观者同样可以挑选你喜欢的那份回忆收藏起来。

Vanguard画廊:循环剧场

▲许哲瑜 麦克风试音:致信黄国信 录像 25分18秒 2015

就像是李振华的打印机不停地吐出着关于他11年前记忆的照片,Vanguard画廊的放映室里也在循环不断地播放着新的作品。目前正在循环联播的作品有郭熙的《无题》、泽拓的《睡眠机器》和《记录》,还有许哲瑜的《麦克风试音:致信黄国信》。

天线空间:卡斯特·傅订格:诸物终将分离


▲展览海报


展览的中文标题“诸物终将分离”取自德国诗人席勒所做的《铸钟歌》里的一句词,描写熔化的金属开始流动的那一刻(“The masses flow at last”)。艺术家以此来标示出他对于各种材料在汇聚成一定的体量之后,其静力转变成动力那一瞬间的关注。

▲展览现场


天线空间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通常都是国内艺术家,此次展览是天线空间首次邀请了来自欧洲的艺术家。很巧的是,这也是该艺术家第一次在亚洲举行个展。德国艺术家卡斯特·傅丁格(Karsten Födinger)的对与力学有关的概念非常感兴趣,他的作品经常运用建筑、营造与工程技术而达成,并总是试着让人意识到,雕塑是个严格遵照力学原则的艺术类别。

▲影壁:来自河道的沉积层

▲诸物终将分离(地球自转惯性之盆)


艺术家以其创作映照出当今的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而且往往以当地地理条件为创作原型。接受天线空间的邀请,卡斯特·傅丁格对中国地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最终制作出四件作品以及一组摄影系列,包括依照本地施工方式以及展间的楼板承重条件而定制的《诸物终将分离(地球自转惯性之盆)》、《影壁:来自河道的沉积层》;对长江沿岸进行调查的《诸物终将分离》摄影系列;以及较为着重隐喻层面的两组户外作品《罗蕾莱》和《罗蕾莱的河上木排屋》。这些作品在展览中相互作为参照,而他对于长江的调研也以隐喻性的方式散布在各组作品中,同时,也让展览的空间感扩展到整个苏州河河道上,以及莫干山路M50园区6号楼楼顶的建筑结构。

玉衡艺术中心:微物之辞

微物之辞海报


玉衡艺术中心是一个以当代水墨为关注重点的画廊,并且一直维持着比较高的学术水准。近期,玉衡推出了展览“微物之辞——当代水墨的文本意识及其叙述”,作为本年度的收官之展。

▲展览现场


“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语,任何细微之物皆蕴含着无穷博大的内在世界。此次展览,以“微物”见博大,让观者去一览艺术家所描绘的一朵花之中的微妙世界,一片叶上的静谧禅语。中国自古讲“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微物”之“微”,除却了“细小”之意,更有静观、凝神、沁入的含义。“微”倾向于一种观察方式、思维角度的探寻,折射出物象日常属性之外的意义。

展览特邀评论家孙欣担任策展人,集合了在此主题下的六位当代水墨艺术家,党震、高茜、姜吉安、刘琦、沈勤、张见;在玉衡艺术中心塑造的“时空场”中,呈现出绕离宏大视角、异质关系探讨的水墨图像,以“微”视角介入世界,重释“物”的言说方式,探讨衍生而来的多向语义……

沈勤《花》 140×210cm 纸本设色 2015

高茜 《玉境台》 45x130cm 纸本设色 2015

张见 《藏春册》- 镜花 58x83cm 绢本  2015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星际斯特拉

“星际斯特拉”是英国艺术组合阿尔与阿尔的个展。“星际斯特拉”是一部长为12分17秒的影片,结合了计算机生成环境与真是演员表演。

▲展览现场


《星际斯特拉》是一部荒诞而超现实的电影作品,阿尔与阿尔受到他们8岁侄女的儿童模特生涯的启发,创造了一个承载他人欲望与现实自主意志并存的故事。在影片中的梦境中,诸多关于变形、重生、神话、梦境的碎片融合成一段引人入胜又让人不明所以的剧情。画面中交织着车祸的场景、身着制服缺没有面容的角色、广告明星、枪击和暴力。

这部电影虽然只有12分17秒,但是每一秒钟都是瞬息万变,信息量巨大,看完之后竟然让人有几分意犹未尽之感。如果你对它好奇的话,不如亲自去一睹为快。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