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向互联网要新玩法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323   最后更新:2015/12/21 20:14:37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5-12-21 20:14:37

来源:新浪收藏


“明天的派对”中展出的“爱上金鱼的超级电脑”


12月12日~17日,北京三里屯这个年轻人集结地,举办了“明天的派对”当代艺术展,召集了流行偶像、艺术家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如此充满艺术气息的混搭组合主题却偏偏落在了“不是0就是1”的计算机身上——展览亮出“未来的诗人是程序员”的主题。

不过,连世界互联网大会都选择在风格迥异的江南水乡乌镇召开,当艺术也被互联网“入侵”,这个世界又会怎样?

不想当“极客”的工程师不是好艺术家

林科,目前最靠谱的头衔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奖“艺术中国”(Award of Art China,简称AAC)的2014年度青年艺 术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他,瘦瘦的脑袋上架着一副眼镜,既不长发飘飘,也不满身油彩。林科住在北京城郊的一个小院子,客厅里就摆了一台苹果电 脑。而这,就是他所有的艺术创作工具。与其说他是艺术家,不如说是“极客”(geek,对电脑痴迷的人——记者注)更让人信服。

林科为本次展览带来的作品是一段3分45秒的计算机录屏——表演者在一张人物头像上,用计算机符号,做着类似于听音乐跳舞的事情。听上去不像艺术,只是一场游戏?其实林科也这么认为,而他跟电脑愉快玩耍的方式还有很多。

2010年,电脑操作系统中的“文件夹”引发了林科对于人工智能的想象。“每个文件夹其实都是一种生命,文件夹在电脑中的位置就像人在宇宙 中的位置。文件夹这一生命还可以因为在其中无限地建立新的文件夹而被扩充。”林科说,基于这些想象,他创作了“文件夹”系列作品。

林科还尝试过用有节奏的电流声音随机搭配gif格式的动态图片。他发现,gif图片的循环节奏刚好可以搭配音乐的节奏,所有东西都非常凑巧和百搭,似乎在与人工智能对话——电脑能听懂gif图片和音乐的节奏。熟悉林科的人说,他在尝试“让电脑也长出生命”。

与林科飘逸的“极客”范儿相比,戴着头盔的刘泳岐更像一个熟练的技工。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的他,在几个月前还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 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如今,他和朋友在北京的798艺术区开了一家工作室,研究起了“机械”。工作室里整齐排列着近20台3D打印机,墙上挂着从锉刀到电锯 应有尽有的工具,而刘泳岐正戴着头盔在工作台上切割组装。

刘泳岐说,他给本次展览带来的作品,是让90后新晋偶像欧豪穿上了“机械外骨骼”,就像钢铁侠那样酷炫。这个美术科班出生的年轻人,像严谨的工程师一样打造机器人的手脚,在制作仿生机械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什么是仿生机械?刘泳岐解释,传统机器人的动作常是一格一格停顿的,而他所带领的团队,尝试让机器人能像生物一样进行连贯的动作。“这需要 以人类的骨骼、肌肉和皮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模型试验方法,测定其应力、变形特性,求出力的分布规律,从而优化机械的模拟工程结构系统……”他说得 滔滔不绝,而没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已经很难听懂他在说什么。

一个人做是兴趣,一群人做就是“势力”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爱上金鱼的超级电脑”“计算机渲染的3D模型河豚”“电线杆和红色LED组成的光血管(Light Blood V)”……这些有着深刻互联网基因的当代艺术作品,对“脑洞不大”的观众来说,还真有点儿难懂。

刘泳岐认为,艺术是一个时间概念。“20世纪前卫的波普艺术领袖安妮·沃霍尔,如果活在波普艺术已经深入日常的今天,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杀 马特’(一种另类的青年形象——记者注)而已。现在的90后一出生就有他的思维,现在有谁能让90后崩溃,那才是今天的艺术家。”

他说,艺术还是一个地点概念。“艺术作品以前只能放在美术馆、博物馆里,但现在越来越开放。美术馆已经越来越没用,未来的展厅一定是在手机上。你打开手机,看到一张图,觉得好,点赞,就完成了艺术的传播过程。”

“Light Blood V”的作者UFO,是中国最早的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之一,致力于让艺术与科技产生化合反应。3名团队成员都毕业于 中国美院,做过很多有趣的艺术作品。比如,“任意门”,将3D投影技术投射在宁波的鼓楼上,制造出一扇通往异度空间的入口;他们还虚拟建构出一个星际空 间,与服装设计师的光媒介服装相结合,让观众如同进入一个生长与移动的神秘宇宙场景。

一直以来,艺术家给人的印象都是潇洒的独行侠,如同台前耀眼的明星,而UFO更强调团队价值。他们认为,应该将艺术交由团队内不同领域的人协作完成。

无独有偶,刘泳岐的作品性质也决定了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任务,涉及人机工程学、动力学等多门专业学科。“未来想做出好的东西,一定是团 队。现代人社交能力强,在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才能做出超越以往价值观的东西。”刘泳岐说,“找一群牛人,才能做一个比自己牛百倍的东西。一 个人做是个人兴趣,召集了一堆人一起做,就是一种势力,我们在向传统艺术提出一种新的玩法。”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宇宙

尽管年轻的艺术家们都说自己是来玩儿的,但“明天的派对”策展人游上上坚持“艺术的教育功能从来都高于娱乐功能”。“就算当下的艺术变得越 来越娱乐,也是为了让观众先对艺术感兴趣,再去感受当中的意义和价值。”游上上举例,李宇春和pc music(电脑音乐)的合作,表面上是粉丝追捧的流 行乐和MV,其实这些内容都是按照创作艺术作品的方式进行的;欧豪和刘泳岐的合作,观众会被炫酷的机械外骨骼吸引,但也会对很多细节和内容一时无法理解, 就会引发兴趣和思考。”

游上上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展览主题“未来的诗人是程序员”思考的是对待科技和网络的态度。他认为,在科技和互联网时代,艺术更多通过新媒介语言来叙述和记录当下所发生的事实和思想,但其实科技、互联网和传统媒介对艺术而言,都是工具。

他说:“在媒介更新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发生着变化,观众观看和接受的方式也被不断挑战。电影、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介,能将观点直接呈现出来;而新媒介则更需要观众通过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与作品产生互动。”

如此说来,老一辈的艺术家是否已经缺乏活力?UFO表示,老一辈的艺术家同样也会有创作的活力,但囿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这么发达的信息技术,所以他们对当下新事物的接纳度也不一样,更多的还是运用当下的技术来完善自己长期以来探索的体系。

“UFO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所诞生的,就像名字(UFO意为不明飞行物——记者注)一样充满着神秘主义色彩,没有岁月的沉积,却有一种 无拘无束的野性。”UFO团队成员之一饶广禛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们深信技术和科学可以为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艺术的答案也许并不在你所熟悉的领域里, 而新媒介新技术可以让你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宇宙。总得有人要去仰望星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