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宋冬×剩余价值:白盒子里的“垃圾美学”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2324   最后更新:2015/12/20 10:55:33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5-12-20 10:55:33

来源:艺术眼


“剩余价值”是人们在已有价值之外再认识的价值,是人们忽略的价值。不涉及剥削,而关乎发现和创造。是“无用之用”。

——宋冬


“北京之声——宋冬:剩余价值”下午在佩斯北京开幕,“北京之声”作为佩斯北京重要的年度项目,延续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现场和现象的高度关注,以宋冬的最新创作系列“剩余价值”呈现艺术家以日常“废弃物”为对象对认识的一种观念探索。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宋冬2015年先后在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举办了全面梳理艺术家二十余年创作实践的回顾展,同时在威尼斯双年展、布鲁日三年展及全球多个美术馆及艺术机构的重要群展中参与展出。今年10月,宋冬于香港成功举办了双空间个展“草图”。而此次佩斯北京最新个展作为2015年的收官力作,展现了宋冬旺盛的创作力及艺术理念。

宋冬新作“剩余价值”可以被视为“物尽其用”和“穷人的智慧”系列的延续,呈现了他创作不同阶段对关系与物的思考。在“物尽其用”中,宋冬以当代艺术的手段完成了对日常物品价值的重新确认,这组有着浓重中国家庭气息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和强烈共鸣,验证着宋冬作品中个体情感的普世性。而在延续的系列“穷人的智慧”中,他将个体记忆与大众记忆交织在一起,用“借权”去呈现从市井生活的窘迫中爆发出的创造力。

在“三部曲”的最新系列“剩余价值”中,他进一步探索了日常物品的美学价值。这组作品均改造自垃圾废料,它们在被废弃之时便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艺术家将这些日常之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剥离,呈现出有着独特视觉愉悦感的抽象装置。宋冬的探索从日常之物出发,不断发掘日常生活中间最具价值和意义的层面,建立起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转换通道。这个“通道”看似建立在空间场景乃至形式的外部转换中,实则是内在的认知转换,宋冬以一个自相矛盾的自造词“抽象现实主义”来描述这种转换。

《坐井观天》

“剩余价值”源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带有一丝剥削与辛酸,但是在宋冬的作品中,他将这个概念用在了人的认识过程中。在“剩余价值”系列作品中,窗是频频出现的一个元素,这些窗户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窗户形象重新制作而成,有些已经斑驳破碎,有些则以不规则的四边形、五边形一个个叠加在一起,人们通过窗户观看外面的世界,但是当窗户离开了墙面被丢弃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无用之物”,艺术家却在现实生活中无用的被废弃的窗户上发现了一种美。在作品《坐井观天》中,他用废弃的窗子、废弃的镜子和废弃的灯,创造了一个不断反射无限延伸的空间,这就是每个人的“井”,人的认识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物所限制,正如在镜子中的那似乎绵延无尽的空间一般,用虚幻的景象束缚着,他希望借这件作品让人们对自己认识的过程进行反思,废弃之物并非无用之物,人们的认识的局限与事物本身的价值这之间的差距,或许才是“剩余价值”的本义。



《坐井观天》局部

宋冬自己的价值坐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通过艺术的手段去处理他与物品、与家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三部曲”的起始作品“物尽其用”中,宋冬用艺术来帮助母亲,并通过与母亲共同完成这个持续性的作品,将艺术正式“引入”了他个人的家庭之中,成为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存在。这意味着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在创作阶段,而成为了日常的组成部分。他的“三部曲”贯穿了一种来自底层的市井智慧,这种由生活赠予的机智形成了作品中时常闪现的“轻盈感”。这种轻盈化解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刻意感”,以他标志性的“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的态度将艺术的负担卸下——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接近“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的理想状态。


| 图记现场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