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戴上口罩防雾霾时 莫奈拿起了手中的画笔
发起人:畅读艺术  回复数:0   浏览数:2332   最后更新:2015/12/11 10:24:22 by 畅读艺术
[楼主] 畅读艺术 2015-12-11 10:24:22

雾霾来了!你还好吗?防毒面具般的口罩也戴上了,但是我们的身体依然在说不舒服。雾霾中充满了粉尘和各种有害物质,对我们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在雾霾天里我们没法像风一样的奔跑了!真的不喜欢打开窗帘就以为自己失明了。但是,我们的心情如果跟随雾霾一起阴郁,那我们就上了雾霾的当。我们的心情要自己掌控,而不是交给“上天”,而且雾霾在无意中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素材。

北京·雾霾VS日出·印象

北京的雾霾放到全球的视野上来说,并不是头一次出现。还记得工业革命期间的雾都伦敦吗?那时候伦敦就已经开始受到雾霾的“熏陶”了。而伦敦的雾霾居然成就了印象派大师莫奈!




▲ 北京央视大楼雾霾变化图 图片来源网络

英国泰晤士河流域,因为地势低、风小,非常容易产生大雾,最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对于木材、煤炭的需求量猛增,大量的粉尘、有害物质被排放到空气中。






1853年,《泰晤士报》写道,伦敦雾霾“将人类的咽喉变成病怏怏的烟囱”。1921年,伦敦每立方英寸样本的空气中含有34万煤烟颗粒。


因为雾霾的出现,很多伦敦人选择冬天去其它城市,但是很多画家却喜欢雾霾,因为雾霾让清澈的天空变得朦朦胧胧,在光与色的组合变换上有更丰富的色彩。莫奈就是其中对雾霾感兴趣的画家之一。

众所周知,《日出·印象》是莫奈的成名作,它对光影、瞬间的颜色的变化表现的极为细腻、敏感。对印象主义艺术家来说不存在“固有色”的概念,只有眼前的颜色的概念。







▲英国国会大厦系列

在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中对于当时的伦敦是这样描述的:“1895年11月,浓密的黄色大雾笼罩着伦敦,从福尔摩斯位于贝克街办公室的窗户很难看到对面建筑的轮廓。而他总是乘坐马车或火车出没在11月伦敦的大雾之中。”

1877年,莫奈创作了《圣拉扎尔火车站》。火车头喷出大量浓烟,冲到车站的玻璃屋顶,空气中弥漫着橙色、蓝色和紫色的烟雾,机车与铁屋架都笼罩其中。





▲ 圣拉扎尔火车站系列

法国著名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左拉对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评价道:“你似乎可以听到蒸汽机火车在被火车站吞没时发出的轰鸣声;你也可以看到在巨大车库下翻滚的浓烟,这就是今日的绘画。”

莫奈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在别人都戴着口罩防止19世纪雾霾带来的危害的时候,他已经睁大眼睛观察到这种前所未有的烟雾色彩了。莫奈忠实于直观的视觉经验,他笔下的烟雾是多彩的:橙色、蓝色、紫色……在普通人看起来的灰色大调子里,莫奈看到的是丰富的颜色。对此英国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做了科学解释:莫奈画中漫天的黄色大雾是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成为水蒸气的凝结核所致,煤焦油是黑褐色的,煤焦油中的苯胺和苯酚类化合物则形成了红色和蓝色。









▲雾霾中的伦敦滑铁卢桥系列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雾霾成就了莫奈。从莫奈的作品来看,莫奈对于光影变幻的追求已然成为一种艺术性的实验,同一个地点可以多次尝试进行观察、创作,他宁可抛弃具体物象而追求物象间的层次感,但这就是莫奈当时对艺术光影变幻的探索,也可以看到艺术家对光影转换成色彩的执着。

雾霾反思

现在的伦敦早已经不再是“雾都”,莫奈所呈现的景象也是过去时了,但是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今天的北京接起了“雾都”的接力棒。雾霾来了,北京的莫奈在哪里?

抛开雾霾这个具体的现象来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文化艺术领域的革命性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所看、所感、所想都有很大的不同,自然会创作出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艺术。而当今,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不仅仅改变着世界,同时艺术也从新媒体进入了数字艺术新阶段。就数字艺术而言,全世界的艺术家目前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正如安迪·沃霍尔所认为的:艺术是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的结合体。

更多文章请关注【畅读艺术】频道和官方微信:畅读艺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