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视频】非形象——叙事的运动 |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373   最后更新:2015/11/23 09:16:07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5-11-23 09:16:07

来源:ActionMedia


非形象——叙事的运动

展期:2015年11月21日 —2016年02月28日

地点: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由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策划并主办的“非形象——叙事的运动”展览于11月20日在M21开幕。“非形象”呈现58位华人背景艺术家的70余件绘画、影像及摄影作品,时间跨度超过30年,其中既有成功艺术家的早年成名作,也包括艺术家专门为本次大展创作的新作。由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策划并主办的“非形象——叙事的运动”展览于11月20日在M21开幕。“非形象”呈现58位华人背景艺术家的70余件绘画、影像及摄影作品,时间跨度超过30年,其中既有成功艺术家的早年成名作,也包括艺术家专门为本次大展创作的新作。

“非形象”并非仅仅讨论呈现层面对形象的反抗,更是对于肩负“情节”的形象的质疑;“非形象”也描述了这样一个事实:通过绘画、行为、录像、摄影和其他实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在进行着同视觉有着种种间接联系的各种模态的以视觉图像为终极存在的知识生产。

展览在表现内容上,以“非形象”的命题对作品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进行了质疑,瓦解了人们对主题形象的理解。在创作手段上,艺术家更多依赖现存的语汇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时代的观察,王功新《硝烟里的山茶》描绘了中越战争残酷环境下人的温情。徐累、孟禄丁、顾黎明1980年代的作品《裂变》、《元态》、《十字》等不但在视觉以及艺术表现语言上进行了抽象绘画的探索,在绘画材质等方面也积极进行了各种实验,茶、宣纸、药材等材料皆入画,绘画的广度进一步增加。绘画之外,本次展览还呈现了众多影像作品。新媒体艺术出现后,便被用来对既定艺术逻辑进行反叛。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但艺术创作仍未抛弃对“形象”的讨论。张培力《焦距》、《遗言》、《喜悦》都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既定认知的瓦解。李永斌录像艺术名作《脸》系列则从对自己形象的表现出发,探索限制条件下自我审视的可能与形式。

“非形象”展览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将我们在心目中的形象打破,试图进一步打开想象与思索空间。艺术创作突破了众多边界,呈现出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发展的开放性。展览同时还选择了一些表达神秘体验、“非科学”的作品,想象已知知识边界“形象”的徘徊。如郑国谷《脑神经线》完成了从符号学到能量学的转变,汤南南的《铸浪为山》将地理与生命融合,化瞬息为永恒,积细微成博大。

参展艺术家:
蔡锦、曹斐、陈劭雄、陈轴、龚新如、顾黎明、黄思颖、黄子熹、姜俊、蒋志、金锋、李山、李永斌、梁矩辉、梁铨、林清、刘任、刘月、孟禄丁、仇佳、沈勤、施勇、施政、苏新平、孙逊、谭平、汤南南、汪建伟、汪一、王川、王功新、王令杰+郝经芳、王烁、王轩鹤、魏源、吴鼎、谢南星、幸鑫、徐累、徐若涛、徐坦、徐震、杨福东、杨振中、尹朝阳、袁可如、张恩利、张慧、张培力、张如怡、张晓、张雪瑞、赵半狄、赵一浅、郑国谷、庄辉+旦儿

  关于M21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由中国民生银行发起成立,旨在推动当代生活的深层次建构并建立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体系、打造具有生命力的艺术空间已经成为M21的重要任务。
M21将通过在纯艺术与应用艺术,传统艺术与先锋艺术之间构建对话平台,力求打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隔阂,拉近当代艺术与公众的距离。M21未来的展览、收藏、研究与出版将建立批判新时代的感性文化图景,身体力行地参与当代文化创造的时代洪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