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图像与生命的权利:评唐人艺术中心《¥%?,,,@¥!# 饿 ¥日 当代艺术展》
发起人:牧羊人  回复数:6   浏览数:2335   最后更新:2007/04/29 11:06:40 by
[楼主] 牧羊人 2007-04-26 06:12:51
声音,图像与生命的权利:评唐人艺术中心《¥%?,,,@¥!# 饿 ¥日 当代艺术展》
徐琛   雅昌艺术网专稿   2007-04-26 09:15:20
  也许,当代艺术更多地依赖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素材,比如投影仪,透视的骨骼照片,x光成像,或者就是一种简单的似乎说明不了任何意义的材料,就象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当代艺术展上呈现的那样,艺术家卫秉强用直接取材自家庭悲剧发生遗留的只言片语,一个远在异乡漂泊的游子为了家族中发生的纠纷,返回家乡,面对与族人的纷争和械斗留下肢体,骨骼受损的影像材料,骨骼照片,返城火车票和打官司的凭据和字据等,来结构艺术家本人对当代生活的理解。
  在普罗大众眼中,经典艺术似乎是那些陈列在玻璃柜或者挂在色彩艳丽空间中的遥远年代和精美艺术品,而当代艺术有时则以一种不忍让人面对的残酷和血腥让人敬畏。也许正是这样的特质决定了当代艺术的小众接受范围,而不为大众欣赏和接纳。但是,当代艺术也正是以这样“直面人生”的勇气让人看到现代社会进程中繁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即是普罗大众不大愿意接受的社会残酷现实。在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当代艺术展》上,观者围绕着那架似乎要腾空飞起却在小空场上徘徊的装置作品《旅行》(作者;高峰)可能突发各种奇想,也许宇航员杨利伟没有象当年苏联宇航员那样为国捐躯,但是也曾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体验的艰苦磨难,而我们似乎通过小型飞行实验也在实现一种科技梦想?非典曾在2003年5月给世界带来极度恐慌,而在单调的日子里,与世隔绝的独处似乎是现代人对人生的考验,似乎不象黄磊和陶虹在电影里演绎的那样浪漫,而却成为艺术家思考生存和永恒的契机。
  当代社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大量劳动的付出者---民工对社会的奉献,尽管有如忻东旺,徐唯辛等当代艺术家对他们的讴歌和赞颂,但是他们作为一个社会进程中的底层形象,是每一个生活在都市中不期而遇的“时代人物”,他们对城市的贡献和付出是值得歌颂和记录的,而共和国鲜红的旗帜下似乎也有他们付出的血汗和泪水,也有他们偾张的血脉和用劳动换来的价值,行为装置《东风》(作者:何迟)似乎正是表达如此艺术观的现代作品。当代生活的私密性和社会性就象缠绕在一起的棉线团经不起拆解和考究,而是在一重重的层层叠叠中揭示着现代人脆弱的内心世界,也许象棉棉,卫慧对隐私的暴露将现代人渴望撕破面具和保护层,赤裸展示内心的无聊,妄想和呓语一一展现在众人面前,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私语方式。装置《隐私自传小说》似乎正是依托这样的社会背景,以艺术的样式达到揭示现代人内心的独特渠道。
 琴嘎的《领地》运用狼皮,牛骨,人骨,仿真枪和动力传感装置将发生在可可西里的真实和残酷展现在观者面前,也许是那种模拟打动了人,也许观者联想起可可西里真实发生的悲剧和陆川摄影机前的戏剧冲突。装置作品《领地》让人联想到生态保护,环境恶化问题和种种严肃而无从解决的与人类生存相关联的深刻问题。也许严肃,并不说教;也许真实,而不荒诞,但是充满了现实的真理性和唯物主义的崇高感。
  在现代社会宗教和信仰之间的选择,时时让人惊讶于佛教教义在民众中普及的程度,而佛教偈语如“一花一世界”,“拈花微笑”等则成为艺术家传递艺术信仰的独特方式。也许水墨算是古老而现代的表达方式,而将黑白水墨花朵拆解成为一个个单个而独立的画面,则如同电影胶片的空格传递一样,将具有文学叙述性的情节幻化为一个个电影胶片一样的窗格产生了极度荒诞的后现代语境和语义。胡柳的《我拈花,你微笑》似乎成为这样独特的艺术解读方式。《诺亚方舟》和《草船借箭》似乎已经是大家熟悉的西方经典和蔡国强大师的专利,而装置作品《蜕变》(作者:李晖)则在宇宙航空实现载人梦想的今日,更多地传达艺术家对科技力量的膜拜和实验性尝试,也许其中蕴涵着不可估量的计算方程式,也许暗含着艺术家对伟大人类梦想的期待。在当代艺术经历血腥和残酷后,一代更年轻的艺术家则尝试更多带有科技含量的艺术实验,来显现21世纪未来梦想实现的几率。
  也许80后的登场和作秀让人感受到与世界同步的后现代荒诞感,但同时隐藏在每个人内心中伴随童年成长的期待似乎还在每天的梦境中,于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中国式典故和在模糊影像中长大的成年人依据对童年的记忆,将现今社会儿童的影像重叠在一起而成为一种对少年或者童年生活的回顾。也许儿时的童话并没有结束,但是生活也依旧在按照它的不可思议的逻辑在展开。李颂华的装置作品《龙尾》和《童话》以及影像作品《讲话》将这样的表达进行得流畅而简洁。
  宏大叙事和庞大结构似乎历来是经典艺术追求的艺术目标,而当代艺术则似乎将片段表达,瞬间效果和偶然事件作为一个突破程式化呈现的正常途径。如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将那个特殊年代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展开,成为大家共同阅读的对象,而唤起人的岁月记忆,从而成为一个时代值得保留的影像。那么,现代社会中极为普通的一次郊游,也成为艺术家梁钥DV机中呈现的影像符号,有些日常化的随意取景和叙事效果就如同小学生每天的日记一般流水潺潺。而对偶然拍摄的影像进行后期光效处理则将日常生活的偶然局部放大,成为一种区别于讲究角度,光线和感光度的特殊作品。更多对影像合成的依赖使得作者:艺术家马文---作品充满跨越时空的超音速效果,从欧洲的美丽庭院到东南亚钟声缭绕的寺院,从伊斯兰礼拜寺到大庭广众下众人参与的周末聚会,他对幻化影像的研究突破寻常性和惯性思考,而有着他独特的理解和判断。用来探测黑暗空间中的遥感技术用来表达和传递处于黑暗中的人群对外界的恐惧和紧张感,似乎高科技在艺术家手里也成为一种表达思想和艺术观念的手段。没有现代舞的韵律和美感,没有经过必要的形体训练的自然人在艺术家不经雕琢的自然发声中,将声音传递的信息直接通过人体的传递,动作和回应,作为艺术表达的内容似乎有些隔膜和不可理解,有时现代艺术的粗糙和不经推敲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大中城市喧闹街区旁树立的噪音分贝测试仪似乎就象每一个城市的市容监督一样,捍卫着城市的光辉形象,而以区区肉体与带着科学技术因素的分贝仪进行较量,似乎有些“螳螂挡车”---不自量力,但是艺术家---盛剑锋则以图像记录的方式表达都市人与机器和科技较量的大胆尝试和荒诞寓言。从挑衅式的开始到大声叫喊,到声嘶力竭,到筋疲力尽,现代人的血肉之驱与理性冷漠的科学仪器之间达成更多的是人的无力妥协和屈服。拆解的城市,废弃的建筑和人类血肉之躯之间形成的是带有荒诞感的对比效果。在城市巨大而空旷上空试图与城市对话,与宇宙对话则成为当今人类的西西弗斯式神话。也许,在现代社会人类彼此越来越成为不被同类理解的异类生物群种,也许这是后现代社会的普遍特征?
  三维模拟效果图,实景拍摄和现场实验将现代社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解和体认表现得真实而具有戏剧性,带着这个特殊时代人们对国家意识的淡漠和遗忘色彩。《一块色彩》和《旋转门》(作者:石玩玩),也许金钱驱动和功利色彩已经更多地占据了人们的思想空间,也越来越多让人迷惑于金钱带来的魔幻力量,但是清醒的艺术家还是拿着艺术的魔杖来指引人们不要忘却曾经的信仰和理想愿望。肉欲,金钱和潜规则就象梦魇一样缠绕着现代人的生活,影像作品《广播体操》则将类似的预言投射到一架不断变换的女性人体上,坐卧,起伏,转侧,俯仰,跌坐,伸展,俯瞰,屈膝等等,将一个肉体般的道具运用得完全和彻底,也将人类对女性肉体的迷恋,怅惘和幻想破解得彻底和坦白。
  孙原﹢彭禹组合在英国伦敦的大街上分解着白种人对莎士比亚式典故的诠释,将经典化解成戏谑和戏剧化,也将现代世界人或者地球人对古典同时现代的黑色幽默理解成为“别样”的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911”恐慌被不同民族人理解成不一样的版本和释读内容。也许本•拉登并不是一个强悍的塞族人,也许不是一个让美国人提起就战栗的“圣雄”,也许他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他,只是用睿智和思考的心来对待这个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和世界。孙原﹢彭禹的作品《我在这》将这个猜想进行的天衣无缝。作者乌尔善的《重影》作品充分重视影像的效果和投影的重叠使用,作品将一个现代社会少见的汉唐马车坐驾和现代航空小姐的影像投放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依据正反叠放而产生神奇和特别的视觉,产生间离的舞台戏剧效果。
  也许声音,影像和传递出的现代人对肉体,空间和瞬间消失的生命的感喟,在唐人艺术中心的现代艺术展上呈现出一种荒诞感也好,戏剧性也好,或者是一种间离的视觉效果也罢,总算是一种属于正常范围的表达。也许当代艺术在经历了血腥,暴力和无耻后,将对生命的思考,科技含量的显现和文学戏剧化效果纳入艺术中,总算是一件不算太差的事情。也在日见进步的当代艺术发展中,让更多的人看见当代艺术家提升的素质,这也还是一件不是太坏的事情吧!当代艺术允许每一个人的不同理解。
[沙发:1楼] guest 2007-04-26 06:46:12
日,这文章是哪个智障大师写滴?偶想拜师!
[板凳:2楼] guest 2007-04-26 09:09:32
别在这又当婊子又带高帽,这个展览有好的吗,
[地板:3楼] guest 2007-04-26 09:37:02
呵呵,写的挺好
[4楼] guest 2007-04-26 10:07:46
当代艺术允许每一个人的不同理解
[5楼] guest 2007-04-28 19:09:30
对于这种文字,实在佩服,,,,,,,,
是不是某某晚报记者的手笔??
[6楼] guest 2007-04-29 11:06:40
无体投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