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以色列女艺术家米凯·鲁芙娜的作品思考
发起人:灰常灰  回复数:1   浏览数:1830   最后更新:2015/11/12 11:33:29 by guest
[楼主] 灰常灰 2015-11-12 09:19:32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当下》 米凯·鲁芙娜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米凯·鲁芙娜(Michal Rovner),1957年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市,她在特拉维夫大学学习电影、电视和哲学,1981年在比撒列美术学院学习摄影艺术,获得美术学士学位,于1987年移居纽约。

米凯·鲁芙娜(Michal Rovner)画像


以色列裔多媒体艺术家米凯·鲁芙娜(Michal Rovner)的作品融入雕塑、电影、装置、版画等多元素,反复挖掘的主题有“考古”、“政治”、“领土”等,作品主题深受中东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冲突影响。艺术家早期作品为户外摄影作品,1996年以后,她开始使用影片和视频这种形式,创作出的作品开始具有她个人的鲜明特征。根植于以色列和纽约的文化,鲁芙娜的作品总是推动着时间和空间秩序与无序的思考,和人类生存的动力与存在的脆弱的讨论。

米凯·鲁芙娜(Michal Rovner)


一群永恒运动的无特征的人形是鲁芙娜最著名的系列作品的特征,这些小人是她艺术作品的语言和表现主题。他们像是我们的意识或者情感的一分子。在鲁芙娜的作品中,这些成千上万的火柴大小的人形或者列队回环前行于四面墙上,或者如微生物一般,聚集又重组在培养皿中。这些人形难以辨认性别和身份,像是生物最初的形态,又有着生命生生不息的劲头,不停歇的、以不同的方式移动在鲁芙娜的作品中。而近来,这些人形的大小有所扩大,像是幽灵的轮廓般的,与作品展示的地方景观相结合。

Time Left ,2002 , 50th Venice Biennale

Culture Plate #4, 2003. Video projection and panel 121.9cm

Weave,2006,Chanel Building, Ginza, Tokyo,Site-specific video installation


米凯·鲁芙娜代表以色列参加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她的作品使以色列的艺术作品成为那一届中最有趣的一部分。米凯·鲁芙娜的影像艺术不像任何人,她用自己的方式将纯粹的艺术的角度和数码技术相结合,表现她看待事物的视角。


威尼斯双年展作品


2011年卢浮宫选了米凯·鲁芙娜参加卢浮宫夏季户外展,装置作品“Histories”临近入口处的地标建筑玻璃钢金字塔。

卢浮宫作品


“我的作品并不是直接关乎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冲突问题,我更多的是表现冲突、压迫、紧张、脆弱的状态……我总是开始于现实,记录下现实,然后逐步地,从现实中抽象出图像,这些图像是模糊失真的,这些图像又带来新的东西。”

《当下》(Current,2013-14)


自2002年鲁芙娜在惠特尼美术馆的回顾展中首次陈列她的影像作品,她便创造性地将动态图像转化为一种去叙事、去影片化的图像及装置媒介,从而使得她的作品像绘画与雕塑似的,召唤出一种叙事艺术所不能企及的无时间性的现实存在。鲁芙娜认为移动的图像不必被局限在起始-过程-结局的常规中,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对当下的持续呈现。由此,她的探索为21世纪的影像艺术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当下》(Current,2013-14)

在《当下》(Current,2013-14)系列作品中,两个大长方形被投射出来,而它们是由上百个在运动的小人构成。在底部,一些更多的横向排列的小人加入着这个由人组成的结构,进入着这个强烈的发生时刻。在这些闪烁的长方形中,人们隐没在一个近乎混乱的人群里;而长方形也随着流动渐渐变化,成为了一个移动的黑色方块。


即使在鲁芙娜的影像中,每一个人形看起来都是相似的,但她用一种戏剧的方式赋予这些人形某种特质。她所创造的这些人形似乎笼罩着孤独的阴云,即使这些人形最后结成组,融为一群。《当下》这件作品的所用人形都来自同一个人,后期繁琐的数码编辑削弱了她所拍摄的生物个体的可识别特征,影像投射在近7米高的巨大而光滑的墙体上,观者面对影像时,能听到若有若无的音乐声,声音环绕在作品四周,音量的大小使观众甚至意识不到这似乎从旷野中飘来的声音。飘忽的声音和眼前飘忽移动的人形相呼应。我们在面对这件装置时,仿佛是在从上帝的视角看芸芸众生,行色匆匆,彼此没什么不同,而看着作品的我们,是否又在此刻,和周围的观众形成了这样一幅画面,正在被谁注视着呢?


鲁芙娜彻底地抛弃了一切叙事,将她的人物错置在了碎片化的诸多场所里。时间看起来被打乱了,好像每个事件都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一样。这些不停息的人类场景引发出诸多议题和关联——意识的、宗教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在某些时刻下,这些人类结构看起来就像一个活的器官、一个磁场,或一幅抽象油画一般。

《当下》(Current,2013-14)


鲁芙娜的这些小小的人像,他们简单的形态和仪式化的运动创造了一种催眠的效果,他们彼此如此相像,在运动中就消失在彼此之间,但他们事实上与观众共同生长。鲁芙娜本人称,在面对自己的这件作品时,她会远远的注视着,然后再逐步走进,非常的近。有时,她感觉这些移动的小人带来如此丰富的信息和细节以至于我们在如此巨大的信息量面前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茫然的注视着。

虽然鲁芙娜抹去这些人物的特征,使其具有抽象化的特点,但她拍摄和制作的每一步是非常具体的。这些具体的细节包括影像每一秒的定格、人物运动的速率、环境灯光的亮度、和投影表面的纹理。

MakomⅡand MakomⅣ,Construction,2011,Museum Louvre,Paris,Photo Credit:Baruch


鲁芙娜收集石头很多年,居住在以色列,她经常能见到很多考古遗迹,面对这些遗迹,她感觉好像面对着永恒的标记,使现在的人能与遥远的过去对话。2006年,鲁芙娜开始系列名为“Makom”(地名)的纪念碑式建筑的建设,“Makom”是她少见的没有使用影像投影的作品。她使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偏远地区那些被破坏或被拆卸的房子的砖石,和以色列与巴基斯坦的传统泥瓦匠一同建造了一个包含“历史”“记忆”和“年代”的新空间。她决定不把这些收集来的石头打磨成相同的大小,而是在这些不规则的石头中寻找它们自然形成的的边角,把它们匹配上。她建造了两组建筑,一组是完整的,另一组模仿历史遗迹,是不完整的。每一块石头都被标记好,这样这些石块可以被拆卸重组到任何地方。最初,这件作品建造在以色列,后来又原样移置于卢浮宫。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目前展出的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陌生的亚洲”中,观众不但能看到鲁芙娜经典的影像装置《当下》,还可以看到另一件影像纪录片《Makom》,记录的正是鲁芙娜创作“Makom”系列作品的过程。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其作品《当下》的前后过程中,艺术家对于细节的要求极为严谨。布展前期,鲁芙娜希望使用某款价值数十万元的投影仪来呈现作品,后经美术馆工作人员与鲁芙娜的技术顾问Avi的共同努力,通过反复调试,使作品在现有的设备条件下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而在展览开幕之后,艺术家再次针对展示效果提出建议,美术馆工作人员在展览开放期间连夜对作品的边框做出了调整。虽然观众很难注意到这些细节,但美术馆与艺术家同样认为,每一个细节对于作品的传达都将产生影响。



鲁芙娜还与以色列著名作家大卫·格罗斯曼有所合作,出版了一本插画书,书名为《在你的怀抱里》,大卫·格罗斯曼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孩子突然意识到自己独特的故事。 孩子的这种感觉引起了他的孤独和恐惧, 但是,妈妈告诉他,虽然我是一个人,但是如果我把你拥入怀中,我不会孤独,你也不会孤独。母亲的怀抱让孩子明白,可以采取人类关系的力量克服这种恐惧。这本书有着诗意和伤感的文字,而艺术家米凯·鲁芙的插画也带有她影像作品中的特点,只是人形更加诗意具象,像是孩子稚拙的手稿,一幅幅黑白的插画如同孩子美好的梦境,凝固了童年时代的想象,安置了对爱与人与人关怀的眷恋。

《在你的怀抱里》插图

《在你的怀抱里》插图

[沙发:1楼] guest 2015-11-12 11:33:28
非常棒的艺术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