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 看展览要购票吗?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722   最后更新:2015/11/10 12:00:43 by 猴面包树
[楼主] 猴面包树 2015-11-10 12:00:43

来源:典藏艺术网 文:曾文泉


九月中旬去了一趟上海,受邀参加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每天有跑不完的开幕,不只是大会安排的活动,外围一连串的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及商业空间的活动,盛况空前,这样的艺术光景,可能只有香港、纽约和伦敦这类大城市办得到,一星期内有三个艺术博览会(包含西岸、Photo Shanghai和城市博览会),私人空间与美术馆更是推出许多重要展览。走进每间美术馆或展厅前,掏钱买票已成為惯例,商业中心裡的展览也需售票;走进孔庙看看老夫子,必须付费,进入后许个愿、敲个鐘,也採分项计费。中国现在无处不收费,引发我想藉此谈谈展览售票的机制。


上回去北京,走进年轻的「杨画廊」时,因為不认识对方,门口的女士客气地说:「我们要收五块钱。」我乍听之下愣住,回过神,说明自己是藏家,她就笑笑的让我进去了。据说寒暑假时,798许多画廊会象徵性收取费用,以防「闲杂人等」进入空间吹冷气,或者冬天入内取暖;如果是熟面孔,当然就不必收费。听到这样的说法,笔者不免有些异议,认為商业空间不该為管理之便而以收费方式限制参观者。记得去年学学文创举办了杉本博司摄影展,收取入场券250元,其实我也感到纳闷,因為现场作品是可以销售的,為何商业销售展览也要收费?


9月中旬的上海,一城同时间有三场艺术博览会盛事,加上眾多的美术馆、画廊空间展览,艺术氛围热烈非凡。此為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一景。(摄影/林亚伟)


我喜欢提MoMA,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美术馆之一,它是私人美术馆,位於纽约曼哈顿中城的黄金地段,每年吸引超过三百万人次参观。是什麼缘故,让专家与观光客趋之若鶩?难道群眾只是「附庸风雅」,怀著「顺道一游」的心态花近25美元入内参观?其实主要原因在於美术馆有专业策展团队,能策画出精彩又具学术气质的展览。MoMA的策展群组分成数个细部,依材质而类别化的组群,由绘画及雕刻领头,此為MoMA的强项。馆藏与捐赠作品轮流展出、个别艺术家与相同群组画家联展、每年引介新绘画等,都是MoMA让人不得不走进去的原因。两年前香港驻台艺术家李杰便在新绘画的群展裡展出。其他类别裡,手稿与印刷也独立成一个团队,因為MoMA 拥有超过一万件二十世纪艺术的纸上作品,包括铅笔与墨汁手稿、水彩、拼贴以及不同媒材的纸上作品等。


摄影类别於1930年成立,目前拥有超过2万5千件重要摄影作品,之前的重要策展人Joel and Anne Ehrenkranz 所著的专业书籍出版,成為当今研读摄影作品的重要参考书籍。每年举办的「新摄影」更导入全世界各地年轻摄影师的论述。电影部门成立於1935年,目前所收藏的影片数字為2万2千部,这是全美国最大的影片收藏,每部影片大约有6-10支35厘米的电影拷贝,一支拷贝大约為60公分长的圆形铁盒,需要的空间极大,同时得恒温恒溼。目前影片库存在Celeste Borton美术馆裡的电影储藏中心,号称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典藏中心。


1932年,MoMA成為全世界第一个著手研究收藏「建筑与设计」的单位,10年后成立策展团队,收藏涵盖二十世纪以降,各个重要建筑运动到当代建筑设计之模型、手稿、照片及文件档案;其中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有的文献,更是「镇馆之宝」。在设计部分,收藏了上千物件,像是家电、家具、桌椅工具和织品,甚至运动汽车与直升飞机也含括在内,多数為「原件」或「签名古董」,共计2万8千件。建筑与设计策展团队针对十九世纪后的艺术潮流进行精準分析,包括从艺术工艺(Art and Craft)运动到移动影像等,都有极好的口碑。图案设计收藏品,则有重要的海报古印刷。此外,多媒体表演艺术类,收藏范围针对以时间為基础的作品(Time-based Art),例如移动影像、影片装置、录像、表演、移动物件及声音艺术作品等,同时也关注每个时间点所使用的机器;该部门於1960年成立,而多媒体类别则诞生於2006年。


此刻於台中国美馆,亚洲双年展「造动」裡展出的艺术家周育正作品《100》。观眾向售票人员购买参观票券,即可进入周育正的作品展间参观。(周育正提供)


每个群组不定时提出展览主题,经高阶董事会同意后,该策展人将获得馆内资源支助,一个展览平均须用4到5年时间完成,执行计画包括田野调查、资料收集、确定展览内容、书写论文,最后一年则确认细节,接著推出展览。一间美术馆,除了馆藏品的展览外,同时会有4到5个展览同时进行,所以即使略过典藏展,也需花半天时间才能看完,这般慢工细活、精準研究,重现艺术家创作时的态度与境况,便是MoMA让观眾每年参观多次的原因。


2015年台中国美馆举办的亚洲双年展「造动」,周育正创作了一件名為《100》的美术馆计画作品,饶富趣味地调侃台湾官办美术馆的不收费机制,令人莞尔。观眾支付台币100元,走入他所规画的美术馆裡,门口有人收费并开立发票,观眾入内看到的作品,与在全年不收费的美术馆内所看到的作品,形成强烈对比。这件作品放在国美馆裡别具意义,当观看艺术成為免费机制,是否為政府的德政?过多的入馆人数,造成观看品质低落,其中包含人力与技术的拉锯,如同台湾大学教育普及,造成大学过多的现象一样。反观上海与北京,一个简单的展览,向群眾收取门票,全然抱持资本主义态度,而强调新自由主义的台湾,却向社会主义靠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