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O BOSS亚洲大奖入围艺术家盘点+外滩美术馆馆长对谈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877   最后更新:2015/11/03 10:31:05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5-11-03 10:31:05

来源:artnet


入围艺术家及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副馆长刘迎九、资深策展人李棋
致谢:MIN,上海外滩美术馆

由上海外滩美术馆与时尚品牌HUGO BOSS联手举办的第二届“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近日拉开帷幕。6位入围艺术家的作品将于2015年10月30日至2016年1月30日在上海外滩美术馆进行展出,获奖者将于11月公布。

这项两年一次的艺术奖项致力于发掘35岁以下的新晋艺术家,意在凸显亚洲新涌现的艺术创作和创新力。此届延续了2013年对大中华地区的关注,并将评选的目光扩展至了东南亚。经由评审委员会挑选,从33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的6位艺术家背景多元,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柬埔寨、缅甸及菲律宾。他们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出了创新见解,并积极参与当下社会议题与挑战的对话。

此次展览中多为入围艺术家受邀依托外滩美术馆空间而创作的新作品, 其中包括绘画、录像、雕塑、行为等形式。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Larys Frogier)表示:
这场展览并非一个有统一主题的群展,而是让每一位艺术家在‘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支持下,去构思和实现一个关于他们个人创作和研究的强有力艺术宣言。"

随后, “在地对话"系列活动将会相继拜访艺术家位于各地的工作室,与当地大众进行对话,以关注艺术家的生存地理及创作氛围。同时,外滩美术馆将会举办一系列相关表演及讲座。

artnet对话
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
拉瑞斯·弗洛乔(Larys Frogier)

Larys Frogier
图片: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

今年提名者的背景很多元化,为什么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这一次在关注大中华地区的同时也把目光扩展到了东南亚?

首先,我们的总部设在上海,所以焦点一定会放在大中华地区。对我个人而言,在构想HUGO BOSS 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候选人名单时,第一步是先找到亚洲不同地区的内部联系和正在发生的现实。名单中有一半是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之后我们又把眼光放到中国周围国家的艺术家身上,中国大陆和台湾在某些艺术项目上与东南亚国家的关联紧密,实际上许多全球化的项目已经超越了国籍。把焦点仅仅放在本地背景上是很困难的,就算是北京和上海的艺术家都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也涉及了他们如何从自己的背景出发,延展自己的艺术实践,用更普遍的全球性语言进行艺术创作。我不喜欢那些仅仅拥有“全球化"的艺术家,而更喜欢那些有自己强烈有力的语言,扎根于本土的艺术家,例如使用当地的材料来进行创作。杨心广用了很多木头,是中国的传统材料。我认为关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同时也是全球化的,她不仅重新诠释了新的媒介,同时运用其他的元素以极为独特的方式呈现文化本身。我认为她的观念和使用的语言都非常特别,在欧洲没有和她相似的艺术家。所以他们代表了一种正在中国发生的强大力量。同时,当你审视柬埔寨或者越南时,会发现背景和历史对于艺术家来说有多重要。国际上对亚洲艺术有很多误解,只知晓特定的几位艺术家,所以亚洲的新兴艺术家很重要,他们可以向全球完整地展示正在亚洲发生的艺术。

你曾提到过,这个奖项的目标是在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和背景之间建立一种对话。亚洲地区复杂的历史和高速发展的现状使得这一目标具有格外的意义,这些会影响你们遴选艺术家的标准吗?你认为目前的候选艺术家实现了这个目标吗?

我认为首先要设定年龄、性别、区域等最为基础的标准,其次这个奖项也有自己的指导原则,比如作品一定需要涉及社会话题、美学表现要有根据,也能被观众所理解。在中国有很多奖项,所以我们想要非常严肃地看待奖项的评选。这个项目并非想要单纯地展示一些看上去漂亮的艺术品,或者仅仅具有挑衅性的艺术品,而是根据非常严格的标准来精挑细选,例如是否反映了亚洲的转变和复杂性。奖项也要适当有所变化,因为社会和经济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一个奖项的评选很难格式化。我们希望从艺术家那里感受到这种变化。

将外滩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交给艺术家进行自由创作这一点很有趣,也很勇敢。艺术家们的创作有多大自由度?你们是以什么方式参与到这个项目里的?

在候选艺术家名单产生之后,美术馆邀请艺术家们来参观展示空间,帮助他们利用空间本身进行最具展现力的表达。我们不直接参与艺术家的创作,希望他们能大限度地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们根据自己想法做出的艺术品。有时候他们带来新作品,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另一些时候艺术家希望呈现创作的完整过程,在选择一部分过往的作品的同时创作一些新作,这都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不过我们仍然希望参与进展览的设计之中,确保他们得到想要的效果。这也涉及到了作品表达的内容,我们需要与他们进行交流,他们满意我们的提案和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该奖项入围艺术家的年龄都在35岁以下,你认为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在对艺术的创作和诠释中有哪些特点?

我觉得这与“新兴"这个词有很大关系。新兴当然和年龄有关,但不单纯意味着年轻,而是与他们思考和质疑的能力,以及如何在他们的创作中进行提问相关。从视觉上来讲,他们应该能够打破陈规,发展他们的艺术实践,进行自我批判,同时也在前辈的艺术上有所发展。艺术家的贡献不止是展示年轻、新鲜,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在的时空现状进行严肃表达。他们可能还未曾意识得到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贡献,但这个信息是潜在的。

你们对这个奖项有什么未来的计划吗?外滩博物馆未来又有哪些展览计划?

在第二届奖项开始前,我们就已经在考虑扩展至日本和韩国这些东亚国家了,但这是个复杂的进程。我认为对于HUGO BOSS亚洲新晋艺术家大奖来说,下一个挑战是不仅仅将奖项局限于某一区域,或许我们会选择一个特定的题目,并包含更多来自不同背景的艺术家。我们想要向各个不同的地域学习,也许会把奖项限定在某一座城市,或是某个社会题材。这是很有挑战性的,如果我们真的要选出某个题材,它需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这样才不会令创作的自由性降低。

对于外滩美术馆而言,我们一直试图在中国、亚洲以及国际性的展览中找到平衡。明年我们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展览,是关于2008年至今的中国艺术图景。自2008年后,陆续发生了奥运会、金融危机、新兴收藏家群体和新美术馆的出现等等事件,却没有人做过全面的分析。这涉及了艺术家是怎样在这一系列变迁中改变其创作方式的,我们会进行调研,然后策划一场展览。

认识6位入围艺术家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
杨心广


杨心广1980年生于湖南长沙,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作品曾于今日美术馆、多伦多青年美术大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都灵艺术博览会(Artissima)等地展出,并分别参加了2010年与2014年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

杨心广《无题(断肠)》,树根、钢筋、油漆,135 x 108 x 182 cm,2015


杨心广的创作以雕塑为主,也不乏对于录像和行为等形式的应用。在他的作品中,材料是一个格外显著的载体。他对材料的“选择”本身即是具有社会性的,投射在这些材料上的个人情感、社会身份,乃至它们的价格,都使得它们具备了经验的属性,无法再被还原。
他的作品中带有独特的幽默,尤其是那些在录像和行为作品中设置的顽固、执着的前提与情境,或者对于一场情绪崩溃的导演和记录。

杨心广《无题(天地悠悠)》,树干、钢筋、油漆、原子灰、纸,94.5 x 60 x 275.5 cm,2015 单频道录像,彩色,有声,3分钟

此次展出的作品全部来自艺术家的新创作,从立意到陈列皆由内在联系所牵引,而这个旅程始于《无题(天地悠悠)》中有感于悲天悯人情怀的哭泣的演绎。树干上的投影记录下了这个在法国圣维克多山上的过程,雕塑的造型与山顶的十字架遥相呼应,作为对山的抽象。而哭泣这种身体产生的情绪反应引申出了《无题(断肠)》中由钢筋制成的山峰所包裹的 “断肠”,这截树根所制的“断肠”呈自然扭曲状态,与钢筋的“理性结构”形成了对比。“从医学角度来讲,人的悲伤情绪是由于肠胃不好,越悲伤肠胃越坏”,杨心广说。狭长展厅的另一端耸立着《无题(冥王星)》,似乎与《无题(天地悠悠)》形成了一种平衡,也承袭了“天地”的元素,借天体冥王星上近期被发现的心形色块来戏谑它所引发的热议,以及现下一厢情愿的“心灵鸡汤”的泛滥。冥王星的形象是用钢筋焊接在金色背景上。杨心广在北京公社展出过的2014年的作品《金色H-NO.2a》也曾运用过这样的创作手法,他认为“金色给所有人的象征性和感受比较恒定。”

谷口玛利亚
(Maria Taniguchi)


谷口玛利亚1981年生于菲律宾朗芒芽地,毕业于伦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现生活、工作于菲律宾马尼拉。她的作品曾于纽约犹太美术馆(The Jewish Museum)、2013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和2015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等地展出,并与同是入围者的关小登上了《Kaleidoscope亚洲版》2015年创刊号的“亮点”最佳艺术家栏目。2015年7月她参与了伦敦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的群展“敬畏与责备:当代电影和录像的现代主义遗产”(Reverence and Reproach: Modernist Legacies in Contemporary Film and Video)。

谷口玛利亚“无题”系列(“Untitled” series),布面丙烯,2012 – 2015

谷口玛利亚《我看,我感》(I see, It Feels),单频道高清录像,彩色,无声,7分30秒,2015

谷口玛丽亚在她的绘画、雕塑和录像作品创作中展现出了对形式的高度崇尚。与她本人所表现出的一样,她的作品安静并严谨。她以单色绘画的技法创作的砖画中投入了密集的时间和劳动,而录像作品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与拍摄对象的状态中都贯穿着节奏和规律。

艺术家以此剖析并连接物质文化、科技和自然的知识与经验,也在考察这些对象所处的时空、社会和历史语境。艺术家感受到菲律宾社会与政治格局乃至经济结构所遭遇的困顿,她将这种持续的经验投射到了作品之中。


谷口玛利亚《无题(ram dram sram)》(Untitled(ram dram sram)),模切纸张,71.12 x 96.52 x 25.40 cm,2015


雕塑作品《无题(ram dram sram)》的主体由一叠珍珠白色的海报组成,上面留下了激光蚀刻造成的大小形状不一的孔洞,穿透了雕塑实体,正如存储器磁盘上的信息暗码。观众可以将海报一张张带走,而代表了记忆的机械构成却也在“读取”中逐渐消失。“ram dram sram”本身包含了各种数据存储器的名称,但听起来却像是一组模糊不清的呢喃,这些暗码的呢喃意图带来无法破译的挫折和挣扎。

关小


关小1983年生于重庆,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作品曾于魔金石空间、2015年弗里兹伦敦艺术博览会(Frieze London)、安特卫普M HKA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van Hedendaagse Kunst)、ART021艺术博览会等地展出,并将于2016年参加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她的创作涉及不同类型的媒介,其中最为多见的是雕塑、装置和录像。

关小《纪录片:地心穿刺》,综合材料,3组,每组230 x 280 x 210 cm,2012


关小选择的创作素材有着强烈的私人痕迹和偶然性,其中有生活中遇见或感知的现成物和人造品,也有通过互联网在内的途径所获得的图像,它们象征着当下现实中的文化、技术、物质与权力等问题。她的雕塑和装置作品通过视觉语言将素材的特征进行放大,把它们转换成让人感到陌生的观看对象,也将它们进行混合,在其中建立起抽象乃至跳跃的联系。关小录像作品的概念更为明确,更强调认知过程中对于主题的讨论,通过图像和语言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关小《日出》,综合材料,灯箱 150 x 400 x 40 cm,雕塑尺寸可变,2015

此次她特别为“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创作的装置作品《日出》由LED灯箱、雕塑和轮胎、排气管、人造植物等现成品组成,是之前同系列《日落》的续作。从视觉和时间来看,日出和日落能够将一天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这件作品利用人造材料和光源模拟了“日出”的景象,以混合美学体现出了她对自然的理解。“‘自然’早就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经过人造’的自然了,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没有经过人造处理的东西已经经过第二次生产,有了人工痕迹,”关小表示,“反而搜索引擎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自然,它是个完善的系统,有很多层面,既包含了随机的概念,也有主观意识的存在……所以评价什么是自然和真实,早就不能再套用以前的标准了。”她认为,装置与观看空间的呼应非常重要,而光线则是修饰空间最有效的方式。

关小的个展“基本逻辑”现正于上海天线空间展出,展期将持续至2015年11月27日。

万迪拉塔纳
(Vandy Rattana)


万迪拉塔纳1980年生于柬埔寨金边,现生活、工作于金边、巴黎和台北。作品曾于波尔多当代视觉艺术中心(CAPC 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Bordeaux)、巴黎国立网球场美术馆(Jeu de Paume Paris)、纽约亚洲协会(Art Society)、赫塞尔美术馆(Hessel Museum of Art)及dOCUMENTA(13)展出。

万迪拉塔纳“弹坑水塘”系列(“Bomb Ponds”series),数码打印,9件,每件91 x 111 cm,2009

万迪拉塔纳的创作以摄影和录像为主,他的作品有着新闻摄影纪实性的冲动,注重现场感,也捕捉到了图像背后的社会历史的深刻背景。万迪拉塔纳的摄影作品直面灾难留下的痕迹,并以图像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幸存者们重建和疗伤的心理历程。在他的摄影和录像作品中,风景是画面中的主角,并带有冥想的气质。他意图使这些风景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为柬埔寨的苦难提供无言的证词。

万迪拉塔纳《时间的风景》(The Landscape of Time),单频道高清录像,彩色,有声,19分12秒,2015

受到越战殃及,柬埔寨1975年到1979年间在波尔布特政权下经历了极为血腥暴力的极左统,为了探知这段幸存者不愿提起的历史和伤愈过程,万迪拉塔纳在电影三部曲的第一部《独白》中,于芒果树和棕榈树下一块没有标记的罹难者葬地上与已故的姐姐展开了一场忏悔、宣泄式的对话。

莫萨
(Moe Satt)


莫萨1983年出生,并一直生活、工作于缅甸仰光。2008年他于缅甸成立了“压力之外”(Beyond Pressure)国际行为艺术节,并积极活跃在亚洲及其他国家的行为艺术节上,也曾参加过第八届北京“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

缅甸曾经受到长期军人独裁统治,如今正在经历民主自由化改革。作为年轻一代艺术家,莫萨对人民的境遇进行着持续的批判,以身体作为最直接的实践媒介,在一系列与之有关的行为和表演作品之外,还通过录像和装置对这一主题进行延续。莫萨将行为实践放到公共空间和公众的交汇点上,希望能在作品的编排上瓦解等级化秩序,给规范的公共空间带来一阵扰动,并让观众以一种新的感官来体悟实践、运动和交流。

独裁统治下的艺术创作通常是违法的,所以前一代艺术家中形成了一种为自己取化名的传统。缅甸在近年民主改革中对艺术正逐渐放开限制,但他仍为自己取了“莫萨”这个化名。莫萨的作品中带着对权威犀利的挑衅,却又以创意的表现方式中和了观者的不适。

莫萨《向我所栖身的社会提五个问题》(Five Questions to Society where I Live),霓虹灯管、铝板、玻璃钢,61 x 152 cm,2015

在《向我所栖身的社会提五个问题》中,通过霓虹灯管和手势雕塑的组合,莫萨对缅甸的社会问出了“你没事吧?”、“你好吗?”、“你和平吗?”等问题,2015年缅甸即将大选,他在新版本中增加了“你反对军政府吗?”“你投票吗?”这两个新的手势。“手是我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莫萨表示。

莫萨《国王的伞》(Like Umbrella, Like King),伞,共15把,伞面直径244 cm,单频道高清录像,彩色,有声,2015

《国王的伞》中,莫萨为缅甸原先只有皇室才能够使用、象征权贵的绸缎面勃生伞装上了一道道拉链,在公共场合供人们随意拉开或拉上,并用录像记录。这一互动打破了“伞”这一固有的视觉符号,也代表对社会固有等级体系的破除和改变。两件作品都注重于社会的重大演变过程及其民众的生存和心理状态。

黄博志
(Huang Po-Chih)


黄博志1980年生于台湾桃园,现生活、工作于台湾新竹。他的作品曾在台北双年展、台北当代美术馆、深圳雕塑双年展、今日美术馆等地展出,并被国立台湾美术馆所收藏。此次的作品《五百棵柠檬树》于2013年获得台北美术奖首奖。

在黄博志多元化的艺术实践中,他着重探讨的是有关生产、农业、制造业、消费等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政治经济层面上的批判,最终着眼于一个个参与这一结构的平凡个体。

展出的两件作品无一不浸透着黄博志本人及其家庭的历程,并且都来源于他正在撰写或已经撰写完成的故事。黄博志解释道:“在我看来,我写的故事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而这些艺术作品只是‘赝品’,是表达故事和概念的媒介和桥梁。”

黄博志用标志性的色彩和空间逻辑为他的项目渲染了如同单色绘画一般的风格和临场的仪式感。这种视觉体验也构成了与项目所立足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观看距离,使观看者能够展开客观的审视与思考。他的项目环环相扣,带有朴实却跳脱的意趣。

黄博志《生产线》,装置、表演,尺寸可变,2012 – 2015

《生产线》的概念来源于黄博志为曾从事服装加工的母亲所记录下的故事《蓝色皮肤》。在深圳,经历相似的吴姨与身处台湾的黄博志的母亲合作将女工制服的丹宁布布料加工为成衣,表现出工业时代为个体留下的感性记忆和余味。此站在外滩美术馆的回字形展厅中,墙面被漆成了与布料相同的蓝色,成衣被放在衣架上展出,而吴姨与黄博志则同时在用缝纫机缝制一段围绕“回”的中心首尾相接的单宁布匹,整个装置恰巧地利用了展厅的结构,呈现出了一个具有设计感的画面。“我把它当作一幅画在创作。”黄博志说。

黄博志《五百棵柠檬树》,装置、表演,尺寸可变,2013 – 2015

近年来台湾农业衰退,黄博志借助艺术资源为不再鲜活的农田和故事注入了新的意味。《五百棵柠檬树》中,他征集500位参与者购买酒标,而后种下500棵柠檬树,并于两年后用贴有酒标的柠檬酒(Limoncello)作为回报。展厅中,他将巨大的展柜布置成了有自然光的温室,将小株柠檬树与树枝上的斑鸠、芹菜和米糕交相分布,象征着对儿时回忆的想象,而米糕也是酿制柠檬酒的必须原料。项目的模式带有温情的社会心理和小规模合作创业的结构,看似是对工业社会的逆反,实际上却暗示着新的经济潜力。整个项目的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还包含了一个重要环节——当你欣赏完展厅内部之后,别忘了到外面的吧台,享用一杯特制的“柠檬芹菜饮料”。

6位入围艺术家的作品将于2015年10月30日至2016年1月30日在上海外滩美术馆进行展出,获奖者将于11月公布。


文:Chuqiao Liu
采访整理:Haowen Li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