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圭开启“不明时区三部曲”终章:“雨”和“晴”交织呈现20年的多元创作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1   浏览数:2763   最后更新:2015/11/01 18:12:35 by guest
[楼主] babyqueen 2015-10-31 17:45:21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梁慧圭:雨奇晴好”于10月29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作为“不明时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次展览全面呈现了这位活跃在首尔和柏林的艺术家20年来创作的多种层次和线索。不愿被归类的梁慧圭善于在多种材料的转换之间编制出对当下现实的理解,在与《艺术新闻/中文版》的专访中,梁慧圭对她的创作理念进行了深入阐述。



北京。“梁慧圭:雨奇晴好”于10月29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本次展览是这位目前正在国际上炙手可热的韩国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也是策展人刘秀仪策划的由三位亚洲艺术家个展组成的“不明时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不明时区”暗喻这些艺术家虽然都来自亚洲,但却拥有在欧洲或者美国留学和生活的经历,国际化的身份使其创作难以从传统的判断方式进行划分。这也是理解梁慧圭创作的语境。


本次展览的标题“雨奇晴好”(Come Shower or Shine, It Is Equally Blissful)意为“虽然经历风雨,但作者仍然在雨中保持愉悦的心情,感受到晴天之中不可见的美景”,源自宋代文豪苏轼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对此,梁慧圭表示,她能从这首诗中体会到苏轼的达观,“我想借用这个题目提示观众,在我的展览之中可以感受到的对比与变化,而让观众对于展览之中所呈现出的差异性有更大的接受力。”



本次展览的两个展厅根据“雨奇晴好”的标题大致分为“雨”和“晴”两部分,甬道空间内明亮、清新的布局呈现出“雨区”的特点


与此相对应,本次展览位于UCCA甬道和中展厅两个空间所呈现的两种状态也可粗略分为“雨”和“晴”两部分,虽然艺术家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哪个展厅是“晴”、哪个是“雨”,“我希望观众行走在这两个展厅之间能够自己体会到他们个人的风景。”但甬道空间内明亮、清新的布局以及一系列与“雨”相关的作品不禁让人认定为“雨区”,而中展厅在策展上呈现出的混杂、拥挤的视觉效果则有一种“晴”的力量。


中展厅在策展上呈现出的混杂、拥挤的视觉效果则有一种“晴”的力量


本次展览呈现了梁慧圭20年来的创作,既有1994年的旧作也有近期委托的作品,并呈现出艺术家与各种不同材料角力的过程。“其实我不可能通过一次个展完全展示出我这些年的创作,所以我想突出的是我作品的多元性。”梁慧圭如是说。


在展厅的入口处,由两座巧克力派塔组成的作品《有道德的零嘴-情谊与仁善》为本次展览带来一种“好客”的进入方式。这是梁慧圭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的一件作品,由同一品牌巧克力派堆成的两座塔组成。其中一座塔的巧克力派是该品牌的韩国版包装,而另一座品质完全一样的则是中国版包装。两种包装分别从“情”和“仁”作为营销的诉求点,呈现了两个亚洲国家在处理相似的情感寄托时的微妙差别。

梁慧圭《索尔 · 勒维特反转 – K123456,扩大1078 次,增倍与镜像》(2015)


“雨区”的新作《索尔·勒维特反转-K123456,扩大1078次,增倍与镜像》是梁慧圭认为“能体现目前我近期的视角与位置的作品”,展现了梁慧圭知名的“百叶窗”系列作品的最新状态。百叶窗的遮蔽效果在这系列作品中常传达出隔绝与封锁之感。在此,艺术家以百叶窗将索尔·勒维特1997年的作品《K123456》进行了再现,亦是对艺术史的致敬。此外,这一展厅也带来了如《辣椒雨》、《脏雨》等通过将涂了清漆的木板放置在各种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漆画”、利用食物调料绘制的《香辛月》,以及由灯泡、电线、金属架组成的“图腾机器人”系列作品。

梁慧圭用木质面板、木用清漆等材料制作《辣椒雨》、《脏雨》等作品,将油漆分多次层层倒在木板上,然后固定于户外的自然环境中,在遭受风、雨及其他自然条件的侵蚀后,绘画表面布满斑点和灰尘,从而记录了作品创作的特定季节和地点

梁慧圭《图腾机器人》系列作品(2010)

梁慧圭《图腾机器人》系列作品细节


“图腾”的概念也贯穿了“晴区”的作品。无论是墙上由人物面部拼贴成的《多面图腾》还是由保密信封纹样组成的《信用良好者》系列作品,都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图腾性。在作品“中间类型”系列中,传统稻草编制方式呈现的难以言明的符号和形象则意在表明一种不停变化的中间状态,作为“混合之物”的存在是其关键词。在与《艺术新闻/中文版》的专访中,梁慧圭对她的创作理念进行了深入阐述。


专访艺术家梁慧圭



梁慧圭

Haegue Yang


艺术家,1971年出生于韩国,先后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雕塑系和德国法兰克福国立造型艺术学院,目前工作生活于首尔、柏林,作品曾在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展出



Q:在你以往的创作中,你似乎对有着幽默意味以及带有温馨情感的物件有着某种偏好,正如这次在大厅中作品《有道德的零嘴—情意与仁善》。

A:“好丽友派”对大多数韩国人来说确实有着温暖的感觉。它诞生于70年代,是美国军队驻军韩国后,韩国自己生产的第一款巧克力类商品,在韩国男孩去服兵役的火车上,他们都会领到一枚好丽友派,一边吃一边流泪。好丽友派总能激起我某种思乡的感觉,而它又是一种带给人压力感的甜品。因为一方面这种食品确实有着温暖的情绪,但同时它的产生又根植于韩国社会的发展。


对我来说特别有意思的是,我想知道这种零食在中国是怎么被接受的。这其中肯定有着共通之物,但同时也存在着某种转化。亚洲相互临近的国家之间的文化肯定有着某种相关性,有些东西会被借用、有些被曲解,而有些却得到了发展与深化。好丽友派的翻译里有着“情意”与“仁义”的含义,作为商品,它实际上盗用了这种潜在的意涵而变得更容易被人接受,但反过来说,所有商品的定义之中都有人性善意的投射,你并不能完全弄明白自己到底是被这种定义利用了,还是仅仅是在做道德投射。对我来说,我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利用材质,剥离它们的语言的定义同时赋予它们更多。这些好丽友派就在货架上堆积着,每一摞重达500公斤,你会在大厅之中遇见它们,而货架正在预示着它们刚刚抵达,而又即将离去,就像拿着一杯咖啡进入展厅的你。


Q:在展览之中我们确实能看到您作品之间明显的变化,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变化之间是否有着明确的时间线?

A:从一开始我的作品就是多变的,我用各种各样的材质进行创作,可能现在的我比以前更能为自己的作品找到解释,除此之外我并没有更多的转变。传统上,对于艺术家的定义是以创作所用的材质进行划分的,但是我对这样的身份认定是相当抗拒的。我把自己视作时间与环境的催化载体或者说是解读者,我并不觉得有必要将自己固定于某种材质、工作方法与流派,相反我更愿意去回应并且忠于我自己探索与感受到的。

梁慧圭《徘徊的狮子舞-信用良好者#024》(2015),这些抽象的图案是由保密信封内部纹样叠加组合而成


这也让我自己更自由,因为我觉得近年来艺术家变得越来越像一种品牌,艺术家的作品已经不再是容纳万物的综合体,人们挑选作品的时候就像在挑选预先制成的商品一样。但也有像格哈德·里希特那样的艺术家,他的绘画非常多变,既有写实的也有渐变的绘画方法,我们并不能像看待毕加索的作品一样从各个演进时期的角度去分割他的作品。也正像我非常尊敬的艺术家罗斯玛丽·特洛克尔(Rosemarie Trockel),她对可识别的视觉标志或者艺术家标识有一种无声的反抗,她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她常常讲对于未知事物发掘的重要性,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同样会对抽象几何形体着迷的原因。我想我和这些艺术家在这件事情上有着一致的看法,这也是为什么我并没有线性的创作线索。


Q:在新闻稿之中我注意到,你将自己的作品称为雕塑装置,如何理解这一定义?

A:曾经有人形容我的作品充满了陷于材质之中的苦痛挣扎:我发掘找寻一种材质,并使用它;我将自己刺入材质之中,直到我感到作品完成了。我觉得在这个人的描述中,他看到了我对材质的爱,同时也有恨。在我创作的过程之中,我想将对材质的运用逼向极限,同时挑战材质本身的特性或者说是本性。


梁慧圭以“手艺人”的方式探索不同材料之间的可能性


另一个我称自己为雕塑者的原因,是因为我非常喜欢“手艺人”的感觉,无论是从字面上来看,还是以隐喻的方式而言。字面上看,我自己很喜欢手艺人式的工作方法:缝缝补补、敲敲打打、编来织去,就像在家中的劳作,手艺人使用的是非高科技的手段。我自己对金属以及木头的小作坊也很感兴趣,但实际上手艺人并不高贵,他们的东西总是被视为粗糙的物件,品位低俗。而对于手艺人更深一层的考虑还在于我对工业制造的研究之中,通过对于工业制造之物的购买与消费,我确认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当代身份,但手艺人的劳作又让我对于材质本身保持谦逊的态度。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层面,也让我自己对在自然和人工、工业和家用、技术和低保真之间所存在的双重性能有相对自如的转换空间。


梁慧圭《中间类型-三足篮图腾》(2015)


Q:在你的作品之中,每一个单独的物件似乎都是同样重要的,你是否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物的解放?

A:是,又不是。在我的作品《香辛月》系列(Spice Moons,2013)之中,我将香料用丝网的方式印在砂纸上,这些香料都极为普通,在任何一家超市中都能买到。但同时,每一种香料都有自己的历史,有一些香料的产生也与殖民与城市化进程相关。在香料漫长的发现、种植以及交易历史中,有很多无名人士的贡献。实际上,香料是一种拥有集体智慧的东西,可从历史、政治、地理等多方面溯源。我在这里将它们作为最为普通的材质使用,但同时并没有排除它们自身包含的语境,而是将他们引向了多种阐释方向。我将香料混合于砂土之中,这两种材质完全不同,有时它们能很好地贴合,有时就会脱落,所以有些画厚有些却很薄,而每一张画也表现出不同的质地。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就像用最少的材质发现未知之物,而所有这些木制面板汇聚到一起时正如一部百科全书。但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可能很多人也会觉得这件作品像数码绘画,或者是极简的、形式主义的排列物。而对我来说,我就是试图在香料、胶水以及砂纸的融合过程中,去发掘她可以把我带往何种新的可能性。


梁慧圭《香辛月》(2013)


Q:在中间的展厅之中有很多凝视的眼睛与脸,它们与抽象的形象之间有何联系?

A:我把这些凝视的眼睛与脸称作图腾,而凝视是一种很好的观看抽象形象的方式,这种观看有助于思考与想象。展厅之中的抽象形体实际上是我对于神话传说之中未知之物的一种投射。而观众在这个展厅里也会感觉到像被困于由各种图像标识、奇怪的动物以及人类身体所形成的洞穴之中,但是在其中所有的物体又被图腾所破坏与占据着。我觉得这个展厅的关键就是混杂本身,或许在史前我们本来就和万物是一体的。


墙上的作品为梁慧圭与OK和RM(Oliver Knight和Rory McGrath)合作的《多面图腾》(2013)


Q:最后能和我们讲讲为什么你想在这次展览的公共项目之中放映玛格丽特·格拉斯的电影么?

A:实际上杜拉斯的写作方式非常特别,她并不服务于文学,她只专注于写作,她从不在乎流派、形式,她忘却了所有她所面对的传统之中存在的分类。在电影中,她以声音写作。而我自己在创作时脑中也会不断浮现各种平行的想法,我希望和大家分享她的电影,在精神上我和杜拉斯像是一对双胞胎。



梁慧圭:雨奇晴好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5年10月30日-2016年1月3日



采访 | 韩馨逸

撰文 | 朱文琪


[沙发:1楼] guest 2015-11-01 18:12:35
来源:凤凰艺术


梁慧圭:雨奇晴好 首次来华展出



▲ 新闻发布会现场,策展人刘秀仪对话艺术家梁惠圭 


展览的名称“雨奇晴好”,灵感来源于北宋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晴方好”、“雨亦奇”。梁慧圭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其实这个名字反映的也是一种冲突,与其他作品、展览不一样,她并非想选取一个关键词来描述本次展览,她希望用一个与展览本身关联度低一些的名字。“雨奇晴好”反映了放松、积极的情绪和因素,而这与艺术本身的性格相悖。然而,这几句苏轼对西湖描述的诗,却与艺术家对知觉经验的关注有着相通之处。


《脏雨》(2012)或《辣椒雨》(2011)等漆画显示了她在创作过程中捕捉到的、对季节和环境的印象:将油漆分多次层层倾倒到木板上, 然后固定于户外的自然环境中。在遭受风、雨及其他自然条件的侵蚀后, 绘画表面布满斑点和灰尘, 从而记录了作品创作的特定季节和地点。


▲ 香辛月(左) 2013;索尔 · 勒维特反转 – K123456,扩大 1078 次,增倍与镜像(右)2015


《香辛月》(2013)是梁慧圭做驻地艺术家时的作品, 8块香料制作的装框画板, 将新加坡多元性和殖民地历史的气味整合到展场之中, 这两个系列作品提示出月亮和太阳两个天体与人类知觉之间的联系。


《有道德的零嘴–情意与仁善》(2015 )——两座由巧克力派组成的“小塔”(每座重约500千克,共1吨)。巧克力派包装上的“情”字和“仁”字,是分别为韩国和中国市场而专属设计的,根据艺术家的介绍,巧克力是一种怀旧的甜点,而我们对甜味的喜好是天生的,将巧克力放在入口处是好客的体现,也是甬道空间的延申。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些与现代主义的前卫潮流和当代的世界贸易等议题联系起来。


穿行于 UCCA 大堂、甬道、中展厅时, 能对艺术家常用的视觉语言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即以混合各类材料形成的景观——被撕裂、涂漆、编织、点燃、悬挂的香料、百叶窗、挂衣架、人造稻草、巧克力派、铃铛、方格纸。在本次展览中, 艺术家尝试以融合互相难以“和谐共处”的“抽象” 与“具象”的方式, 展现对无名之物的多元叙述。 这些具象的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它们在经过艺术家的处理之后,内化为抽象的观念,它们其实被无意识地划上了等号。


悬挂于甬道上方工字钢上的《索尔 · 勒维特反转 – K123456, 扩大 1078 次, 增倍与镜像》(2015)由两个体积相似的部分构成。作品复制了勒维特绘画作品《K123456》(1997)中的形象, 并以百叶窗为材料, 进行放大和摹仿。作品根据展场的光线和观众的视角而变得在透光与遮蔽之间转换。这并非单纯的仿制品, 而是力图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表现出对原作的尊重。梁慧圭在参考索尔 · 勒维特的作品时,不仅只参考了他的一件作品,她是从整体上来考量这位前辈艺术家的。梁慧圭所表现的是自己眼中的索尔 · 勒维特。艺术家想通过这次作品对自己进行再一次的解放,梁慧圭愿意用艺术史上的东西来解放自己。


▲ 图腾机器人系列


由分别名为“侧向”“歪斜”和“前进”的三个部分组成的雕塑装置 系列“图腾机器人”(2010)亦在甬道中展出。这些“机器人”的“手臂”和“头部”由电缆、灯泡和其他被抽空使用功能的微小之物组成。这一系列作品表现着互相矛盾的特质:原始与现代、部分与整体、平庸与神秘。


整个中展厅都充满了原始的、超现实主义、以及达达调侃的意味,旨在以图像的方式来揭示对未来的探索。以动物的具象来表现我们对行星的探索以及与其相关的世界。这个名为“金乌玉兔”的展览单元的地面是根据奥斯卡·施莱默的《三人芭蕾》(1922 年)中的漩涡图案而绘制的,“中间类型”系列的人形稻草由韩国的婚礼头饰、复古的印度铃铛和人造植物等构成。它们以一种奇特的节奏“舞动”,将材料原有的客观性向主观的维度转换。


新近创作的装置系列“中间类型”(2015 )以及墙纸系列“多面图腾”(2013)中见到此类拟人化的特征。后者由伦敦设计师二人组“OK 和 RM”(奥利弗·奈特和罗里·麦格拉思) 与艺术家共同完成。“多面图腾”重组了当代政治与文化中的重要形象,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的衔接创作法,从而交织了很奇妙的图像关系。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梁惠圭进行作品导览


参展作品



▲ 稻草雕塑 中间类型 金字塔图腾上的三球体(左);单足狮子舞(中);三足篮图腾(右) 2015


▲ 发声的满月 超轻中型#14 2015 


▲ 信用良好者系列 2015  


艺术家简介


▲ 艺术家梁惠圭近照


梁慧圭:(1971年生于首尔)生活和工作于首尔及欧洲(1994年至今)。通过装置、轻型雕塑、稻草雕塑、图像、纸拼贴、墙纸以及录像文学中抽象而复杂的视觉语言,她运用不同的材料(从工业制品到手工艺)诠释她对特定故事的主观反映。梁慧圭曾于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2009年)中代表韩国参展,并参加卡赛尔文献展(第13届,2012年)。她的近期展览举行于慕尼黑艺术之家(2012年)、斯特拉斯堡当代艺术博物馆(2013年)、卑尔根艺术厅(2013年)和首尔三星美术馆(2015年)。


策展人简介


▲  刘秀仪近照


刘秀仪:工作、生活在北京和深圳的策展人和作者,现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顾问策展人。她曾”荣获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ward for Critics)评审特选,方案反思中国语境低下机构批评的策略,并探讨物性和本体论在艺术中的纽带。刘曾策划《不明时区三部曲》,展示寇拉克里阿让诺杜才、黄汉明和梁慧圭在中国首个美术馆个展,以非量化时间性探索文化差异,她亦曾与香港Para Site总监康哲明共同策划“rites, thoughts, notes, sparks, swings,strikes. a hong kong spring”,并曾编辑《曹斐:锦绣香江》和《张培力:确切的快感》等艺术出版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