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遥远的地方看他们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117   最后更新:2015/10/27 16:16:49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5-10-27 16:16:49

来源:Hi艺术 文:曹丝玉



1985年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1980年出生的艺术家也才5岁。那个年代发生的一切对我们来说总是有点遥远。关于'85美术新潮的历史,每一个有反叛精神的艺术家都会在某个特殊的时刻接触到它,对一些年轻艺术家来说,今天关于这段历史的书写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正是他们的“理想主义”。后来那些与市场和利益有关的事情,已经成为今天人们谈论它的障碍,还好,大家对此的态度和判断都非常清晰。

厉槟源 还不是总结的时候,时间自有它的判定


我了解“'85新潮”这段历史是在大一、大二听栗宪庭的讲座,接触到了一些89美术大展的资料,但那段历史对我来说是非常模糊的。后来参加了温普林策划的一个展览,看到了他拍摄的那段时期的纪录片,算是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个时代的人都充满活力,很鲜活,比如肖鲁在中国美术馆的枪击事件,这些事件对我来说印象会比较深。但是那段历史对我的影响并不大,它离我很远。“看它”和“经历它”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85新潮”那段历史是一个人性开放的时期,整个的社会状况对艺术家的冲击很大,所以他们有急迫的表达,也能作出充满争议性的作品。但那个时期的艺术家在后来也没有继续发声了,所以今天可能还没有到总结这段艺术历史的时候,或者说那段历史已经在那里了,再怎么讨论也产生不了新鲜的血液。今天把它放到整个当代艺术的格局中来看,那时的艺术家在艺术的推动上可能还是比较滞后的。而且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都是杜撰和编写的,所以我对此一直抱有怀疑。再者,可能没有必要一直强调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因为艺术是要一直往前走的。每一代人都有特定的历史问题,我们这代人身处的社会看上去很平和,但压迫是非常确切的。“85新潮”的艺术家与社会的对抗很容易在现象上被看见,加上人数少,容易以集体的方式发声。现在做艺术是碎片的,个人化的,艺术家个体能发出多大的声音对我们来说是个考验。从今天来看“85新潮”,它的价值不需要刻意被塑造出来,包括从那段历史出来的艺术家会有某种优越感,我对这种优越感挺反感的,因为他们经历了那段历史,所以可以俯视我们,我觉得这个态度是有问题的。他们没有经历过我们现在面临的局限和问题,平庸的年代里少有英雄的出现,而那个时代是可以造就英雄的。艺术不是做个产品就获得了专利,然后沉醉于商业上的成功,艺术家要往前看,不能一直回头。“'85新潮”作为一个社会背景下的艺术历史讨论的已经太多,我觉得可以把这个事先忘了。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没有高低之分。每个特殊时期的背景必然产生特殊的艺术,我不是说要去忘掉那个时期的艺术。中国的当代艺术才刚起步,还不是总结艺术的时候,时间自有它的判定。

孙逊 现在“85新潮”的各种谈论还是在消费它


在附中三年级就了解到那段历史,在那时我还在练习绘画的基本功。但了解那段历史,不代表就能理解那段历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代人的追求和想法。那个时期的艺术远远超出了我的经验范围,而且我当时看这些作品是和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放在一起看的。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对那段历史的认识会越来越深,谈论“'85新潮”必须放在一个时代背景里去谈,不能把它看作一个单纯的艺术的运动来看,它必须和大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的格局放在一起。而且,今天的谈论是没有质量的,真正对“'85新潮”有推动作用的主力干将,反而都不太主动地提起这个事情,表现的很低调。但是许多没有参与过“'85新潮美术运动”,或是离“85”很远的人在那里拼命在摘果子。中国艺术圈没有节操的人实在太多,自己不积累,没有本事,然后拼命消费其他人的成果。中国的特点是,一个事情刚出来人们就开始消费它。没有任何建设,没有人愿意去种果子,但是有棵树开始结果子了,还没有等它长大就要去摘了,就不能先让它长成吗?而且现在大家对“85新潮”的讨论还停留在表面,展开真正历史学的工作成本会很高。从“'85新潮美术运动”这一个点就能辐射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艺术的,还有社会学的,政治的,经济的,它一定是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镜像的产物,但现在还没有展开这些工作。我从中国美院毕业,那个时期一些艺术家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虽然不是直接的影响,那时的理想主义还是会让人很感动。但同时,我并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只能从一个遥远的点去看,所以那个时代的艺术家让我感受最多的是一个生命的过程,那段历史对我们来说依然是比较抽象的。要了解那段历史,必须要了解1985年前后5年的时间中国都发生了什么,艺术在没有缺席,同时扮演了怎样的作用。那个时代的艺术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放在今天可能就不成立,精神可以延续,但是它的内容和表达是无法再延续的。现在有很多人还在骂它,但骂它和夸它其实是一样的,骂它也是为了凸显自己的见解比别人更高明,其实也是在消费它,变相地为自身带来好处,“85新潮”的历史一直在那里,没有因此多一分或少一分,现在的各种谈论还是在消费它或利用它。

匿名艺术家 现在对“'85新潮”只是在做所谓的梳理


我对“'85新潮”这段历史没有太多的研究,但是很明显,“'85新潮”是很重要的,但现在的梳理就是围绕那几个艺术家,而且梳理的方式有问题。其中还包含了市场的需求,所以现在还是有许多人在强调那段历史,在做所谓的梳理。但“'85新潮”的艺术家里面,并不是每个人很重要,就像“近现代”一样,里面有很多糟粕,但因为“近现代”这个概念的存在,所以很多艺术家都可以包含在其中,但包含其中的艺术家并不是都是精华。 “'85新潮”对我来说就和“近现代”一样,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相对重大和集体性的事件不多,而“'85新潮”是其中唯一可以被拿出来说的具有革命性的,最大而集中的一段历史,所以现在大家能够展开的讨论好像只有这一块。我不是说这段历史不重要,或者梳理这段历史没有必要,而是现在的梳理都不够认真和严肃,甚至这种梳理还有一些早,或许可以在“盖棺”之后再去谈论和研究这个课题可能会好一些。目前的这些梳理工作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一些市场的需求。对我个人来说,印象比较深的艺术家还是王广义,王广义当时的工作方式,包括输出方式在那个时期都是很有重要的,而且他的工作今天依然在进行。但是今天,大家更多的还是会把这个艺术家放进那个时期看,这种对“'85新潮”过度的、没有质量的梳理可能是有问题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