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关照 ”印度当代艺术温婉的介入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2380   最后更新:2015/10/26 17:12:36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5-10-26 17:12:36

来源:凤凰艺术


2015年10月23日,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和印度新德里国家美术馆共同主办,由印度新德里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Rajeev Lochan(瑞杰夫·卢臣)策划的艺术展“眼睛与心灵:印度当代艺术新的介入”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 作为中国“印度文化节”的活动之一,此次展览不仅是民生现代美术馆继开馆展“民间的力量”之后在国际当代艺术舞台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其以“金砖四国”为纽带寻求国际艺术交流合作的探索。

▲ 展览现场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世界趋于同化的节奏在加速,几乎也面临着相同的社会问题。有趣的是在全球化时代到来之前,每个国家所处的历史境遇和自身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会使得本国艺术家在面临相同问题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形成一种不同的艺术生态。在当代的语境下,艺术介入社会,反映人类共同的的经验与问题,使其具有当代性。而源自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将自身的文化和特殊的社会情境内化于作品之中,使得他们的艺术语言在艺术丛林中具有一定的辨识度。于是,在选择参展艺术家与作品的时候,策展人选择了具有普世价值的,并非只是指向印度社会问题的艺术家,而这种面对相似语境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探索这种表达方式背后的历史根源正是“眼睛与心灵:印度当代艺术新的介入”这次展览最大的意义所在。


▲ Arunkumar HG 午餐 数码打印 152.4x76.2cm 2006


此次展览共展出39件作品,展品主要来自新德里国家现代美术馆以及艺术家自己的藏品,作品种类包括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印刷品和新媒体等,包括Anju Dodiya, Arunkumar HG,Atul Bhalla, Baiju Parthan, Bharti Kher等24位参展艺术家。这些1980、1990年代出现的重要艺术家,代表着印度当代艺术的“新生代”。他们关注现实,融入个人经历,将传统内化于作品之中,采用多样化的媒介诠释自己的艺术与正在发生的故事。总体而言,参展作品主要关注自然、人文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包括一些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但不管是对传统绘画还是对新媒体技术的语言的把握都是相当细腻的,整个展览呈现出来的感觉是平静而不缺乏力量的,似乎印度式冥想的状态已然渗透于艺术家的创作之中。


城市与环境问题的温婉表述


▲ Sheba Chhach 贾木纳河系列 三个移动影像灯箱、数码打印 101.6x50.8x10.16cm 2005


Sheba Chhachhi对哲学、文学、飞行和精神解放有极大的兴趣。同时,她也是一名活动家,对于印度的妇女运动有发言权。她一直积极地参与摄影和装置的创作,基于她对摄影的热爱,她甚至把摄影材质运用到了装置创作中。她的作品《贾木纳河系列》与《梵语里的“水”的70个同义词》是本次展览中最为诗意的和引人深思的作品。比起小野洋子,阿布拉莫维奇等女性主义艺术家的激进与刺激的表达方式,这位印度的艺术家处理问题的方式非常舒服、温和。


在《贾木纳河系列》中,她探讨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其灾难性的副作用。这三个“假”电视机屏是三个动画灯箱,描绘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亚穆纳河。通过动画灯箱,画面机械运动过程中的静态图像可以间歇性地显现出来。因此,无论是动态的呈现,比如通过电影、视频、电视 ,还是静态的展现,这件作品都有种19世纪早期幻灯片的效果;同时这件作品又使用了当代的、国际化的和具有庸俗气息的娱乐元素。她说:“这一作品尝试探寻垃圾的怪诞之美——河流里的工业废水和河边堆积的垃圾是一种强有力的隐喻,启示着人们去思考是什么制约和决定了这个城市里普通女人的生活——是不再出水的水龙头、身份证,还是城市电网安装后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Sheba Chhachhi作品中的的当代女性形象代表了大都市里的被剥夺与被取代的对象。该作品探讨了城市化与女性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边缘化生活的相互交织。

▲ Sheba Chhach 梵语里的“水”的70个同义词 移动影像灯箱、木、玻璃、灯、电马达 136.7x88.5x15cm 2013


《梵语里“水”的70个同义词》通过将城市、身体(作者本身)和文本的图像多层叠加的相互作用来启示着水的多重含义和状态。其中,各个层次的含义不尽相同,有些看法是一己之见,有的从理论、文化和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在这件作品中,女艺术家背对观众,面对梵文字符进行冥想,这深切反思了城市化进程的扩张与纷乱,以及它对自然资源带来的影响。其中,滚轴上印着梵文“水”的70个同义词,滚轴围绕着城市景观不断回旋——这是这件作品最大的亮点——流动的字体垂直地排列开来,看起来好像城市上空下起了雨一样。


这件作品中,作者和观众之间所构建的滤网或屏幕,以及那些光秃秃的屋顶上零星放着塑料的水箱,同时给了我们一种用微妙和复杂的方式来看待水的知识体系。这几层图像具有强有力的象征意义,演绎了城市化的进程、水的商品化和提供另一种视角来解读的可能性。这幅作品富有创新精神和诗意,它呈现了我们正面临的环境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所破坏的迫切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两件作品都与环境、以及更深层的社会问题相关,但是Sheba Chhachhi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是含蓄和温婉的,给人一种平静而深刻的力量。


对政治含蓄、诙谐的揶揄


▲ Reena Saini Kallat 盐字符 数码打印 76.2x101.6cm (每幅) 2014


Reena Saini Kallat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感到苦恼,因此她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宗教观,企图通过作品来改变社会。虽然她的声音微弱,但是她的观点却切中要害,对普通人民因战争带来的创伤和状态发表了看法。在她以“盐”为主题的文本艺术创作系列中,“屈服”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元素——对变幻莫测的自然与时间的屈服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盐是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作品所表达的含义与盐的保存能力紧密相关。作品中,用盐在沙滩上拼成文字或符号;这些字符转瞬即逝,因为它们很快会随着潮涨潮汐被海水溶解和吸收(常象征着对遗忘的抵抗)。为了让这一作品更紧密地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卡雷特仔细参考了太阳的运动规律、潮汐表、日落时间等,并为盐字符的短暂出现构建了一个隐形的背景。这样一来,观众看到作品的时间延长,作品与时间的联系无形地加强。这种隐形的、含蓄的联系隐没在作品背后,不张扬,这或许也是印度艺术家的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 N.S. Harsha 无题 布面油画 289.56x173.74cm 2003


N.S Harsha则通过他的作品,用诙谐和暗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他的作品揭示了印度当代的情况,展现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从传统细密画和街头艺术、海报、儿童插画书等流行文化中汲取灵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对物体的轮廓描绘十分细致,线条柔美,画面平整;他的构图经常使用旋转式的透视,通常专注于在某一个事件——这些他专注的事件往往是奇怪的或不同寻常的,能够引起观者的极大好奇心,也很有感染力。他的作品生动活泼,富有隐喻和讽刺,嘲仿了全球化对印度、对印度人民、对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滑稽幽默地表达了自己强有力的观点。


“带着满口的祷告词,怀揣梦想,我们终会到达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他运用了粉笔在学校黑板上书写的形式来描绘这幅作品。一旦我们开始星际之旅,元叙事(即对历史的意义、经历和知识的叙述)即将揭晓……身着校服的孩子们在学校,这个装配线上在一起上“早课”,使我们把知识联想为“未来”流通的货币,其中书包承载着对明天的“期许/允诺”。“多样和重复”已经成为哈莎许多作品中一贯使用的手法,他以此来创造一种全景视野及其大量的细节。

▲ Riyas Komu 灌木丛里的狗 布面油画、丙烯 336x106cm 2003


Riyas Komu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涵盖多种媒体和风格。他认为他的绘画在某种形式是具有一种反抗的特质。他说到:“我强烈地感觉到,让自己变得政治化是自己的责任,我相信我的绘画应该回顾观看者,而不是仅仅叙述一个故事或者挂在墙上。”他在孟买看到城市状况的不稳定,他非常想用自己的作品《灌木丛里的狗》来提醒人们关注这个情况。他引用了城市的贫富差异两极化状态,既富有同情又冷嘲热讽地创作了作品,其作品表现出希望和沮丧——对那些仍在城市生存的悖论者致敬。虽然是揭示城市状况的问题,但是Riyas Komu并没有用一张很简单地、过于直白的方式去表现这一现象,比如描绘拥堵的城市和林立的高楼,他画了两只狗,一些红色的游散于画面中的线,还有一些飞机,或许飞机代表了某种特殊的对城市的隐喻。


新媒体艺术的视觉迷幻



本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D立体打印技术、数码打印和一些影像灯箱的技术,并且艺术家用了很自然的方式将这种新的艺术语言与印度的文化传统,或者是与人类更广阔的文明联系起来,以当代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来反映问题。

▲ Baiju Parthan 证词 动画、3D立体打印 91.44x228.6cm 2013


比如Baiju Parthan的作品《证词》和《纪念碑》,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受印度神秘艺术(如坦多罗密教)、宗教艺术和印度神话的影响,可识别出曼陀罗、西藏唐卡以及西方艺术的图像。在成为一名艺术家后,帕森通过自己对科技的理解和广泛利用,探索电脑和科技进步对普通人生活的潜在的、形而上的影响。他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包括科技对人们宗教信仰的影响和基因工程的意义。“我并不想害怕科技”,Parthan说:“机器已经成为人类的另一种存在,它提出了我们需要去克服的一些哲学问题。”帕森具有非常神奇的想象力,他广泛地利用符号的和过时的图像,形成了一种无与伦比的风格。

▲ Baiju Parthan 纪念碑 3D立体光栅打印 114.3x342.9cm 2010


Baiju Parthan的《纪念碑》是一种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重新想象的尝试,艺术家运用3D图形塑造了许多虚拟物体,并将它们叠加在现成的照片上,以此来暗喻一个事件。最后合成的图像是通过透镜技术输出的,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可以不断变化角度的、有深度的虚拟体验。他的另一幅作品《证言》,通过三维效果呈现了一些完全虚拟的形象,继承了“Memento mori art”风格(Memento mori在拉丁语里是“谨记死亡”,这种艺术风格主要围绕人的生死问题进行创作)。这件作品取决于观看者的角度,艺术家创造了一种动态效果,从而与观众形成互动。

▲ Jitish Kallat 盛宴中的法医踪迹 影像作品 2009


而Jitish Kallat 《盛宴中的法医踪迹》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穿越太空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行星与恒星的形成、银河系里的群星以及星云被成百上千的食物的X光射线扫描所代替。如果细细品味,您会发现这个黑暗、神秘而令人心神向往的太空似乎像浮动的细胞体、海底的生物,抑或是停止生长的肿瘤等等,让这个黑暗、充满变数的宇宙太空,让海底世界、甚至微观世界也改变其内部的构造,这是艺术家自己创造的小宇宙。艺术家认为其创作更像是一个引用了各种绘画元素的研究项目。


图像的挪用与意义的置换


▲ Manjunath Kamath 浴盆中的粉色大象和其他故事 档案纸数码打印 101.6x165.1cm 2010

▲ Manjunath Kamath 各司其职 档案纸数码打印(灯箱) 121.92x152.4cm 2014


对西方图像的挪用在这次的参展作品中体现的很明显,如Manjunath Kamath, Surendaran Nair, Veer Munshi, Sachin Karne的作品,这些图像在艺术家的重新并置和转换下,脱离原来的文本,生成了新的意义,部分作品体现了超现实主义风格,散发出浓郁的象征主义的气息。Manjunath Kamath的作品运用了多种媒介,他在视觉叙述方面有独特的经验,他关注如何将视觉故事从文本语境中解放出来。他每一件作品都巧妙地融合并转换了视觉元素,经常一语双关地讲述了新的故事。他通过具有挑战性的逻辑和引用荒诞寓言,让故事能以智慧、玩笑及美的样子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他的数码打印的作品展现了很多他在绘画中运用的元素,这些图像元素在数码和绘画两种媒介中穿梭得游刃有余。在《浴盆里的粉色大象和其他故事》中,他借用了自己另一幅绘画作品《骑粉象的不安分男》(Restless Man on Pink Elephant)中粉象的元素。


“凤凰艺术”现场采访手记


▲ 艺术家马可鲁对话“凤凰艺术”


在本次展览中,“凤凰艺术”采访了艺术家马可鲁,他谈到自己对整个展览最大的感受是参展艺术家并没有使用过分激进的表现手法,但传达出了非常震撼的艺术表现力。这可能与印度本身是一个相对民主的政体有关,再加上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人们比较接受目前的现状,因此,他们的关注中少了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目光更聚焦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文环境。虽然,印度也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但并没有显现的很激烈,这是因为印度社会的过度相对平稳,也可能受益于宗教的影响。


印度是比较安于平缓和匀速的节奏,虽然,他们现在开始加速了,但在很多方面既保存了最古老的传统,又有最先进的科技、IT和知识精英。而从艺术作品呈现的角度来讲,这次的展览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段已经很现代,最重要的是他们所运用的技术和所要表达的理念衔接地非常好,不管是平面绘画、3D打印作品,还是装置作品都表现的不牵强。而在中国,由于1949年之后特殊的历史情境,造成了社会的一个断裂,这几十年中国的加速运转是一种剧变,它所产生的能量也是巨大的,这其中伴随所产生的种种纠结、不完美,生涩的冲突、甚至是撕裂和伤痛都是必然的,这些都会反映在艺术中。


结语



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曾说到:“在文化与文化认同中若无区别,那文化与文化认同的概念也不复存在。”这正好能够描述印度与中国当下的情况,由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印度逐渐进化成一种聚集了东西方文化感知的独特混合体。但随着社会的转型,世界经济的中心向亚洲转移,印度也面临着与中国同样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今天能够站在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上来观看两者的艺术生态系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艺术家是最敏感的,所有能够被他们所捕捉到的信息或者文化代码会以一种更加“夸张”的方式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艺术生态圈将整个社会的“美”与“丑”极端化了。当然,这种“夸张”的表述,也因国度而异,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绝大部分当代艺术不仅仅与传统艺术在形式上“断层”了,在更深层的心理层面上我们似乎也与传统的精髓“断裂”了。而在这次的展览中,我们发现印度的当代艺术在处理严峻的问题时显得更为平和与冷静,虽然纷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着,但是,从这次的参展作品来看,印度的当代艺术家不着急、不惶恐,他们有着自己行进的节奏,这应该与一个民族的“信仰”有关。


参展作品


▲ Anju Dodiya 接力 纸上水彩、炭笔、蜡笔 182.88x114.3cm 2012

▲ Anju Dodiya 粉色的呐喊 纸上水彩、炭笔、蜡笔 114.3x182.88cm 2012

▲ Arunkumar HG 脆弱的守护者 再生木板、绢网印刷 45.72x195.58x289.56cm 2014


▲ Atul Bhalla 无题 档案纸数码打印 137.16x91.44cm 2011

▲ Atul Bhalla 无题 档案纸数码打印 91.44x137.16cm 2011

▲ Bharti Kher 男人女人(三) 混凝土、黄铜、青铜、皮毛 150x46x70cm 2013

▲ Chintan Upadhyay 看看你对我做了什么 综合材料 116.84x60.96x60.96cm 2009

▲ GR Iranna 受伤的工具 玻璃纤维雕塑 185.42x119.38x68.58cm 2007

▲ GR Iranna 你去哪我就去哪 防水帆布、丙烯 167.64x170.18cm 2013

▲ Hema Upadhyay 流血的心 水粉、综合材料 112.5x181cm 2005

▲ Jitish Kallat 裸露的天际线、可渗透的空气 布面油画 151x174cm 2001

▲ Manisha Parekh 怀旧时刻 手工纸、木板 121.92x182.88cm 2013

▲ Manisha Parekh 黑色系列 肯特纸、黑色墨水颜料 深褐色表框 96.5x447cm 1999

▲ Mithu Sen 无题 纸上综合材料 101.6x71.12cm 2005

▲ Mithu Sen 无题 纸上综合材料 101.6x71.12cm 2005

▲ Pooja Iranna 不懈的扩张(一) 德国哈内姆勒牌博物馆蚀版纸数码打印 91.44x182.88cm 2013

▲ Pooja Iranna 不懈的扩张(一) 德国哈内姆勒牌博物馆蚀版纸数码打印 91.44x182.88cm 2013

▲ Ranbir Kaleka 无题 木板油画 62x41cm 2000

▲ Ranbir Kaleka 不透明的水之屋 三频影像装置,有声 2012-2013

▲ Ravi Agarwal 河岸(一) 摄影 152.4x101.6cm 2007

▲ Ravi Agarwal 森林之晨(一) 摄影 96.52x144.78cm 2010

▲ Rekha Rodwittiya 旧鹅卵石新神话 布面油画、丙烯 180x120cm 2003

▲ Sachin Karne 几个守夜人 布面油画 180x119.5cm 2003

▲ Sachin Karne 几个守夜人 布面油画 180x119cm 2003

▲ Surendran Nair 无题 布面油画 182.88x121.92cm 1998

▲ Tushar Joag 无题 布面油画 213.36x152.4cm 2005

▲ Veer Munshi 白羊座文森特 布面油画 152.3x175.2cm 2002

▲ Veer Munshi 哈玛拉·哈努曼 档案纸数码打印 121.92x152.4cm 201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