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窗:活的遗迹10月27日魔金石空间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216   最后更新:2015/10/25 17:41:50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展览预告 2015-10-25 17:41:50

来源:魔金石空间


刘窗:活的遗迹

Liu Chuang: Live Remnants

2015.10.27 - 12.6


魔金石空间很荣幸宣布,刘窗个展“活的遗迹”将于2015年10月27日开幕。这是刘窗在魔金石空间的首次个展,展出录像作品《BBR1(抑花一号)No.2》(2015)及一系列雕塑和装置作品。展览将持续至12月6日。


“活的遗迹”详细考察了物件和图案的共有属性,并着重探究了过去之物的残迹以各种适应性变异在当下复活的方式。刘窗过去的一些重要项目均直接与当代社会既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接触,本次展览亦展示了其对日常潜在系统的多重理解与思考。刘窗通过多样的研究方式追溯了某一物件或信息网络的基本轮廓的可辨性,分析了图案具体的演变轨迹,及其在与不同物质条件的结合下不断发生形变的能力。


位于展厅入口的作品《什么是屏幕》似一块“屏幕”,拉开展览的序幕。古老的装饰纹样“方胜”纹在作品中被以铁的焊接工艺重新编织入现代的建筑结构中,而其在历史发展中演变出的诸多样式亦可广泛见于辽代的织物,宋代的铜镜,甚至情书信纸的折叠形中。纹案的演变史实际呼应着一种微生物所具有的本能适应性,即不断自我繁衍,在不同载体和界面上生出新的变异以觅得生存的内在属性。铁门后方的栅格图案幕布在投影仪灯光与人工鼓风的共同作用下间或拂动,进一步激活图案并制造出“物影相片”的效果。在这一机制的运作下,系统内各元素(图样,建筑结构等)一些可变的原初属性亦被激发,并赋予被切割的纹样以多重图层,形成景观的不同屏幕,暗示图像与工艺间的阈限区域。


现代城市规划通过人为改变植物的繁殖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杨树和柳树的景观功能,却出人意料地造成了杨/柳絮的弥散,形成季节性的“降雪”。粗糙记录该事件的视频片段广泛流传于网络,并被拼贴呈现于录像作品《BBR1(抑花一号)No.2》中。从这一拓扑的思考方式出发,展览亦展出一系列相关档案和物件,触动展厅各个区域:陈列柜中置入循环系统的棉絮模拟着纤维于空中飘浮的情景;言情小说中匿名读者的手写记号被抄写在了展厅墙壁上,诉说着与网络空间相平行的另一种缄默的交流方式;古代与现代样式的器皿制成的灯光装置自天花板悬挂而下,间歇恒定地闪动,传达出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微妙平衡。


由此,现代性便不再局限于人类活动,而被拓展为一种具有自主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其中有机物、无机物和组织结构均能游走于各自的边界并自由地相互转化。“BBR1(抑花一号)”研发项目所引起的一系列事件即为该种状态的典型范例,突出表现了植物自身的繁殖方式通过变异意外以雪的形式在当下复生的能力。“活的遗迹”是现代城市景观内一种自主的、不受控的运动机制,一个远超出人类构想和预设的系统运作方式。



关于艺术家

刘窗,1978年生于湖北,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

个展:魔金石空间,北京(2015);泰康空间,北京(2014);Kunsthall Stavanger画廊,斯塔万格(2014);Salon94画廊“Freemans”空间,纽约(2014);Leo Xu Projects,上海(2012)。

主要群展:社会工厂——第10届上海双年展,上海(2014);烧毁房子——第10届光州双年展,光州(2014);坦帕美术馆,坦帕(2014);卢贝尔家族收藏,迈阿密(2013);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白教堂画廊,伦敦(2012);Para/Site艺术空间,香港(2012);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1);阿涅利美术馆,都灵(2010);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2009);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馆,奥斯陆(2007);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0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