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当代艺术第三城的消失?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924   最后更新:2015/10/23 22:30:50 by 点蚊香
[楼主] 点蚊香 2015-10-23 22:30:50


来源:Hi艺术 作者:曹丝玉


成都新会展中心天鹅湖夜景
成都,一个1999年就在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开放之地,一度被人们看作中国即北京、上海之后当代艺术的第三城。但是今天,它却逐渐在当代艺术发展的线脉中渐行渐远。是过度依赖政府,还是资本的情怀不再,亦甚是这里的土壤发生了变化,成都的未来会有怎样的格局这或许是许多人在关心的问题。
从“蓝顶艺术节”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9月26日,蓝顶艺术节开幕,这是自2013年将蓝顶艺术区“工作室开放日”升级为“蓝顶艺术节”至今的第三届艺术节。其中,主题展“绘画札记”是围绕当代艺术最核心的展览,汪民安担任策划人。其核心概念是“过程”——一件绘画作品是如何诞生,并作为有独立生命的“作品”是如何在艺术体制中流通辗转的。艺术家们在这个展览中拿出了自己对一件作品所有的诚意,以呈现其“过程”的方式缩短观众和作品之间的障碍和距离。

龚剑的油画《雇佣闪光灯覆盖》及其衍生的时装系列

王兴伟呈现了他1991年的作品《高粱地》的来龙去脉

谢南星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的作品《某人肖像》,由一张80×110cm的布面油画及“某人”的录像构成


预想中观众可以通过对“过程”的阅读,展开和作品,和艺术家,和整个艺术机制的对话。可惜的是,或许展览本身并没有置身于一个可以对话的地方。这个本可以延伸出绘画各个层面问题的发问,却还是有了一次“走走过场”的研讨会。研讨会期间,正是蓝顶工厂艺术区的揭牌仪式,炮声四起。“成都嘛,严肃不起来”,友人们私下调侃。

今年艺术节的主题为“众在·参与”——“跨界融合、互动体验、时尚有趣”,其中所谓“跨界”大多是艺术与品牌(现多为食品和餐饮)的合作, “互动”可以体现为儿童现场集体作画,“时尚有趣”大概是相对于三圣乡的田园风格,一个艺术节应有的气质。另外,艺术节的独立策划板块,展览大都选择绘画,成都艺术家居多。规模小,没有精致感,简陋却不朴实,走街串巷的感觉,同时也很难有购买欲。而“蓝顶”作为艺术家的聚集地,之于成都其作用为何?于中国当代艺术,其价值又为何?

2015蓝顶艺术节的现场,再当代的作品和再时尚的艺术节,也救不了这些红条幅

曾经想要开拓成都年轻艺术家市场的愿望,逐渐转变为与商品的结合,这些图像作为产品的一部分进入彻底的大众消费的层面

2015蓝顶艺术节儿童美术展览,大众参与度最高的环节

在这些展览中,可以看到一些很真诚的画作


今年“蓝顶艺术节”品质不高,也不见什么影响力,少了政府的资金支持,“缺钱”是主要原因。“蓝顶美术馆”作为整个蓝顶艺术区除却房地产项目之外唯一承担文化推广的机构,现在也是逆境中求生存。一个完全没有造血机制的美术馆在“蓝顶”的未来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可能还需要重新考量。从成都政府的角度来说,这里作为“文化名片”自是不能是商业性的,但从蓝顶的角度来说,要想做到真正的非营利可能性也极小。成立文化策划公司独立于美术馆之外对其进行运作,或许可以通过股份化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但是美术馆的属性也会因此面目全非。
当然,除此之外在或许还有土壤的问题。当人们提起成都,蓝顶是名片;提及蓝顶,概念上是几位成功艺术家的聚集地,房地产生意以及荷塘月色。从现在来看,这里少有当代艺术的发生和讨论,只有反复回忆的昔日辉煌,酒桌常谈的“情怀”。

是特点,也是局限。

蓝顶艺术区外,三圣乡的农舍已经逐渐成为年轻艺术家聚集的地方

“田上艺术空间”是一个置身在此的新空间,这里艺术的情怀很多,但还是缺少“做事情”的规划和态度

这个空间是一个成都的女老板带着对艺术的情怀投身其中的项目,平日空间的展览由叶财宝负责,但是除了租金这里也基本上没有任何运营开销


此一时,彼一时


2011年第五届“成都双年展”,其盛大场面让许多人记忆犹新,2011年到2013年大概也是成都本地主营当代艺术的画廊最繁荣的时期。政府的支持,资本的活跃,成都当代美术馆、文轩美术馆的成立,这个城市一度被视为在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三城。

很快,2013年成都双年展的“停办”风波给这个城市蒙上一层阴霾。虽然“成都双年展”始于1999年举办的“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一个从民间力量开始的展会,但一直都需要政府的批准和支持。2011年,成都市政府对“双年展”的支持达到顶峰,3000多万的费用投入带来整个展会28万的观展人次,举办地——成都音乐公园一度被人们想象为下一个798,不少艺术家都考虑将工作室转移到周边。很明显,这个想象落空了。2013年的成都双年展如期举行,没有什么宣传,20天的展期草草结束。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成都双年展”的创办人邓鸿遭遇了调查,今天,去成都也没有再去成都音乐公园的理由。

2011年成都东郊音乐公园的成都双年展,这里从未这样热闹过,成都市民对艺术的热情一度成为成都本地媒体最骄傲的话题点


2011年,文轩美术馆和成都当代美术馆在成都高新区前后开馆,它们一度成为成都当代艺术圈大型展览的呈现地。吕澎担任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之时,从中国当代艺术、到靳宏伟的收藏展,再到毕加索中国大展……展览的丰富给成都的艺术圈带来极大的活力。直到去年,那里还在坚持发声,但是今年,高新投资集团就就已经不再拨付任何展览与活动费用。因为高新投资集团高层与成都市政府的亲密关系,在整个城市的领导高层经历政治风波的时候,这座非营利美术馆也难免这场突如其来的寒冬。


2011年文轩美术馆开馆的时候,来自全国的业内专业人士都聚集在此,那些围绕文轩美术馆的艺术基金、艺术品商店和收藏,在这两年也开始不了了之。我一直想问,这么多被称为美术馆的美术馆,到底为“艺术”做了什么?


一方面,这些大型艺术项目依靠政府在政策、金钱和宣传力度上的支持,能够瞬间起势;一方面,因为过度依赖政府支持,它们会在政府换届、某些关键人物的政治风波里瞬间停滞。
依赖个人权力获得的成功,此一时,彼一时。

2011年开馆的成都当代美术馆,今年开始已经没有任何展览费用,前馆长吕澎已经离职,蓝庆伟和时玉玲现任执行馆长,他们正在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对接艰难地维持这个阵地

民间有力量


现在,“天府画派”成了成都政府重点打造的城市名片。这对已经建构起资本支撑的北京和上海的当代艺术界来说,只是多了一个“体制内艺术家会振兴中国文化”的笑谈。

关于成都的当代艺术,或许有两个误解。第一,成都已经有了完整的生态;第二,成都当代艺术的大众接受度高。现在看来,成都首先没有没有真正的当代艺术市场,也没有真正的藏家群体;其次,成都市民不是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高,他们对所有的事情接受度都高——成都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蓝庆伟谈到这个问题的经典总结。

2015明堂艺术节人头攒动的火爆现场,在这个以创意为主的艺术节中,当代艺术依旧只是少数人关心的话题


实际上,成都民间资本与当代艺术的渊源颇深。90年代,邓鸿从美国回来后作会展取得了商业成功后,在1999年投身当代艺术,“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就是“成都双年展”的前身。2001年,成都贝森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贝森集团)投资《新潮》杂志(Next Wave),栗宪庭担任主编,虽然杂志只出了6期,但也由此奠定了当代艺术第一刊的历史地位。除此之外,在口口相传的历史中还有陈家刚等人设计的上河美术馆,刘家坤设计的成都现代美术馆,小酒馆和民谣,白夜酒吧和诗……

时玉玲策划“城市触感”是此次成都行期间,看到的唯一有诚意的成都本土艺术家的展览

艺术家贺鹏作品《间离之相》现场

艺术家沈阳超《仙女梳妆台》现场


今天,已经没有那些沉重的历史和沉重的“当代艺术”。现在的成都有“明堂艺术节”,艺术、摇滚、设计与“魁星楼街”上的老老少少和谐的交融在一起,人们用四川话聊着艺术和创意,你明知这里没有任何当代艺术的消费,但依然会感到激动。明堂艺术节总策划于侃非常明确这里作为创意行业孵化器的作品,艺术节带来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已经让这个策划团队介入到成都市青羊区文化品牌的建设中。艺术节300万的资金投入,换来的是三天之内几万人的参与和关注,当代艺术在其中还有怎样的可能性?

2001年,贝森集团董事长杜坚赞助的《新潮》,这短短6期的杂志内容,至今看来其品质依旧难以超越,许多艺术家都藏有全套

现在的“西村”是杜坚手上唯一重要的房地产项目,刘家琨在这个建筑群里设计的宽大跑道非常理想主义,想象一下在空中慢跑的感觉也是极棒的,为了这个设计追加的预算让整个建筑群的成本大大提高,这些对建筑本身的坚持让这个房地产项目本身背负了太重的经营压力

夜晚“西村”的跑道


成都西村的老板杜坚,正是那个曾经投资过《新潮》的充满艺术情怀的背后人。西村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地产项目,但建筑本身仍然包含着建筑师刘家坤所有的情怀。艺术家谢帆经营的“明白生活”进驻在此,是其中难得有品味的店,令人惊喜的是,艺术家的工作室也藏于这商业闹市之中,安安静静的。虽然西村一直坚持与艺术保持密切的关系,但从招商情况来看,这个有些“乌托邦”的建筑已经被火锅和串串占领了。大家都期待着西村可以在成都当代艺术并不火热的今天做点什么,或许可以基于建筑和环境本身展开更多元的文化项目,但是要想再有像2000年《新潮》那种品质的项目,对杜坚来说需要时间、机缘,也需要勇气。

艺术家谢帆自己研究古法烧制的陶瓷已经数年,终于在成都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这里不仅售卖那些品质极好的陶瓷产品,还代理了家具、服装和艺术品

艺术家谢帆的“明白生活”内部空间都是自己设计的,他用这样的方式打开了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自由度

艺术家谢帆在“西村”的工作室,面积不大,藏于闹市中


今年年初,广州的“方所”开到了成都,而没有选择上海和北京;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公共空间穿插了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雕塑;金牛区一环路云天商厦的背后,436文化创意机构成立;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作为成都唯一仅有的真正的非营利性空间倒是与成都艺术圈的距离感最强,而且他们要开始扩张;千高原开始聚焦四川的摄影艺术家,并积极于艺博会……

鸟瞰成都“太古里”

成都“太古里”公共空间随处可见的雕塑

离成都艺术圈较远的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正在扩张,他们在公共教育和国际交流方面做了非常努力扎实的工作

10月17日,A4当代艺术中心年度项目“A4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举办了摄影艺术家骆丹个展“作为时间界定的光”


关于成都,不应该止于此。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