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邱志杰故乡首展“大计划” 最全高清美图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2   浏览数:1640   最后更新:2015/10/19 21:47:08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5-10-19 21:26:17


来源:凤凰艺术



艺术家邱志杰首次在家乡举办的个展“大计划”日前在福建省美术馆开幕,艺术家在本次展览中推出了他本人享誉国际的“三大计划”,即“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上元灯彩计划”和“世界地图计划”三大组成部分。


南京长江大桥计划

▲ 冬至


《冬至》:一口大铜钟,下面是很多丹顶鹤的铜雕塑,每年冬至那天的正午,阳光会穿过铜钟上面的两个小孔(只有此刻阳光才能正好穿越两个小孔),直射在其中一只丹顶鹤的鹤顶红的部位。启动安置在雕塑内的光控声响装置,整个铜钟发出巨大的鸣响。

▲ 革命的草稿纸


《革命的草稿纸》:形象来自明孝陵神道石象路的古雕塑,和南京长江大桥桥头上的文化大革命风格雕塑《人民》。取其局部雕刻在石料的不同方位,这是一些未成型的雕塑。雕塑中空,顶不开有可塞进硬币的小孔。


▲ 黑暗中的宣传家


《黑暗中的宣传家》:一口铜钟扣在地上,表演者在铜钟内部用扬声器大声宣讲。一台X光扫描仪将表演者在铜钟内的活动的影像呈现在显示器屏幕上。


▲ 家还在


《家还在》:泡在石油中的一套明式家具,餐桌椅,有锚在水下固定。保持这套家具在液体中不上不下的悬浮状态。


▲ 莫愁


《莫愁》:一个假山石,被削成几何晶体形,(类似于石膏像中的亚历山大切面像),安置在空间正中的水池中。被切下来的部分贴在四周墙上,太湖石有凹凸纹理的一面朝外。顺着墙边有盲道,盲人顺着盲道走,可以摸到这些浮雕状的假山石切片。一股瀑布打在几何形的“假山石”上。很多年以后,把几何形重新磨成假山石……

▲ 失败之城


《失败之城》:装置的结构来自明孝陵的四方城。这是明成祖朱棣所建,据说是想象中的地下宫城路出地面的城楼。这个围合空间的四壁和地面都是石板,而每个龟趺上面是透空的门洞……地面的部分石板刻有多个涟漪的浮雕,涟漪的空间关系按照打水漂的弹跳结构分布,暗示了一颗石头的运动。

▲ 首都:等待龙的诞生


《首都:等待龙的诞生》:装置的中心是一块方形的石头,造型的语境是南京郊区的阳山碑材。围绕巨石的是十二生肖中的牛、马、蛇等十一种动物的骨骼,缺少龙,龙还没有诞生。

▲ 一切伟大的事物都带着疤痕


《秦淮:一切伟大的事物都带着疤痕》:一串2000个锁在一起的大铁锁。每个约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每个铁锁的锁孔都是漩涡。

▲ 庄子的镇静剂


《庄子的镇静剂》:用无色透明玻璃制做一个大葫芦,最大直径250cm,长400cm,葫芦口部为放大的不锈钢注射针头。葫芦内放入若干活的蝴蝶。蝴蝶可通过针头中小孔呼吸。

▲ 玄武

▲ 邱志杰在创作


南京长江大桥计划是作者正在进行的大型总体艺术计划,包括了多种社会调查、文献、纪录片、行为、装置等。石版画《南京》系列使整个计划的“早期造型”,也就是用一些图形来为自己铺垫一个工作的环境。既是早期想象的图像化,也是要为此后的工作勾画一张地形图。同时也可以视为是一些装置的草图。


绘画是一种造型,并不是说对已经存在的形象的记录和描摹,而是造出一个脑子里不存在的形式出来。这个想法也和抽象无关,并不是反对具象,而是要生成一种思想的结构。这个造型本身就是精神的澄清过程,和写生相比,更像是画地图……其实,我想,画地图应该也是写生的原型。








▲ 世界观在南京

▲ 倾听者

▲ 太行与王屋


▲ 湘君


竹子这种充满质感的材料,代表了一种几乎要被抛弃了的生活方式。人类造型,始而切削材料,琢玉磨石。“雕刻”之外,也会“塑造”,抟土为器之神圣性,曾被大哲夸张地赞美。后来开始“编织”和“构建”。等到现代的模铸,收大批量之利,有役物之霸道,入手脑分离之魔。


构建其实也是编织,尤其中国建筑。“构”字的繁体,简直就是竹编的头几个动作。编织和构建开始是有所筹划,但依顺物性。材料总是一定程度上是可塑造的,一定程度上又是不听话的。因此你在发言同时聆听。编织总是因势利导,半推半就。我在编织中重新思考什么是造型。就像竹有节理和纹路,顺着道理着手,就会“势如破竹”,“顺理成章”。一个形象,一种艺术,也应该依顺着内在的道理生长出来。









▲ 殖民史植物考,竹子、土、各种蔬果植物所构成的装置,尺寸可变。


38个竹篾编制而成的脚的造型的竹箩筐,散布在展厅里,如同在地面行走。每个特殊的竹器中盛放着一种蔬菜或水果:从西周就传入中国的甘蔗,2000年前传入的葡萄和胡萝卜,几百年前的辣椒和土豆、花生和玉米,一直到仅仅到达中国一百年的草莓——所有这些植物都是外来物种,其中大量的传播都和文化交流与殖民史有关。它们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无所不在,甚至很难有人想起他们曾经是陌生之物,曾经水土不服,曾经在中国脱胎换骨,基因再造。这个装置中每一钟植物都有标签说明其迁移进中国的历史。他们处在一种中国原生的植物竹子所编织的脚的造型的容器中,从远处行走而来,但自带着根系。

▲ 奖状5号


展厅中悬挂了一块500x350cm的大幕布,用来作为影子表演的屏幕。幕布后面预先安装了很多渔线和鱼钩。事先准备的各种日常生活物品,包括书籍、衣物等,都被预先制作为柱杖木偶,分别是红旗、星星、齿轮、麦穗、南京长江大桥等奖状上的必备图像。艺术家本人操纵这些木偶,一个个第依次出场表演,悬挂在鱼钩上。各种木偶的影子都落在幕布上。最后在幕布上的影子形成一个带有长江大桥的奖状的图案。光源是一个录像投影机。录像画面是简单的白底上的黑色字幕,文字内容来自《哈姆雷特》的台词。观众可以在幕布的两边观看表演。现场的录像纪录在后期播放在空间中的另一个电视屏幕以上。

▲ 奖状6号



建成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是当年中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记忆的重要载体,它是民族独立、革命的意识形态和现代性的多种纪念碑的叠合,因此成为新中国政治图谱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图像。它出现在小学课本、日记本和脸盆、毛巾、信封等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上,特别是出现在奖状之上。在对工人、学生、干部进行表彰的奖状之中,南京长江大桥是核心图案,它提供着进步的意象,向美好未来无限延伸的光明道路。


作者始于2006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是一个庞大复合的总体艺术计划。其中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奖状的创作。从2009年在柏林的展出开始,奖状系列发展成影子剧场。在2011年分别在日本和香港进行的《奖状5号》和《奖状6号》表演中,邱志杰和他的一群学生(宋振、赵婧妍、王子月、贺冰、宋新新、田震坤、陈晨、程涛等)一起,分别对奖状中的五角星、红旗、麦穗、齿轮、文字、公章,以及南京长江大桥的形象进行研究,用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杂物加以替换,使它们成为一个影子剧场中的角色。表演者在录像投影屏幕后搬动、摆弄这些日常生活物品,他们的影子渐渐构成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奖状的图像。翻拍屏幕上投影的录像再次成为大屏幕的光源,录像中的人影与真实的人影互相交错叠合,形成了多层次的影剧。





▲ “当爱烟消云散……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哪里?” 摄影、行为、录像装置


“当爱烟消云散,我剩下的只有忘情”是某个疑为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自杀的人留下的血书遗墨,邱志杰于2008年1月初在长江大桥上拍到这个血书。2008年6月,作者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把该处涂鸦残存的血迹擦去,割破自己的手指头,用血书写了一个句子:“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哪里?”。并进行录像和照片记录。


[沙发:1楼] 蜡笔头 2015-10-19 21:41:50

来源:凤凰艺术


邱注上元灯彩计划


▲ 录像装置


▲ 绣像:妙计


▲ 绣像:隐士


▲ 绣像:地理学家


▲ 绣像: 秘籍


▲ 绣像: 香格里拉


▲ 绣像:人质


▲ 绣像: 党


▲ 装置:太监


▲ 装置:优伶


▲ 装置:北伐


▲ 装置:邪教


▲ 装置:驿站


▲ 装置:香格里拉


▲ 初识上元灯彩图


▲ 初识上元灯彩图

[板凳:2楼] 蜡笔头 2015-10-19 21:47:08
来源:凤凰艺术


世界地图计划


▲ 香港流行文化地图之一

▲ 香港流行文化地图之一

▲ 香港流行文化地图之一

▲ 掌纹系列之一

▲ 掌纹系列之一

▲ 龙脉系列纸雕之一

▲ 世界地图系列版画之一

▲ 世界地图系列版画之一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