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艺术家都住在村儿里?
发起人:无厘头  回复数:0   浏览数:2340   最后更新:2015/10/18 17:05:43 by 无厘头
[楼主] 无厘头 2015-10-18 17:05:43

来源:文艺星球


本期主持:小愚儿,协助:花无缺 | 段誉


艺术家为什么都住在村儿里呢?其实当你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就可能想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因为穷啊,在城里付不起昂贵的房租啊!但是也有人问了,艺术家不是都很有钱么,曾梵志啊、“马云”啊,等等……


但是,当年的“村儿”已然不同于现在的“村儿”,很多“村儿”的房租已经不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学生们能够负担得起的了。从当年的圆明园村、东村到现在的宋庄小堡村、草场地村、黑桥村、费家村,以及那些消失的艺术村们,艺术家群体一直在寻找一个聚居地,而这个聚居地的找寻过程却充满了各种不安定和不确定。今天居住在村儿里的年轻艺术家们依然不断地向更加偏远的村儿里迁移,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就是现在重要的艺术生态。

从798出来,从彩虹路转机场辅路过北五环外第一个红绿灯右转前行约300米,是始建于2002年的草场地,全称是“草场地国际艺术村”。798全面沦陷后,这里变成艺术家和画廊战略转移的不二之选。能量涌入,村民开始疯狂盖楼变身房东。密密麻麻的三层筒子楼紧贴彼此,抬头仰望尽是一线天。大量见不到光的十平米左右居室加上相对便捷的交通,又吸引了更多需要低成本生活的打工者。这形成一个美妙的循环,村民愈发卖力的盖楼,人群愈发密集地涌入。


年轻艺术家Z到这儿已有两年多,在村里租住着一间十多平米没有卫生间的小房间,月租千元。由于守着顶层,采光、通风都不错,这样的条件在村中小屋里属于优越。房间里是典型的大男孩陈设,实用且凌乱。“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但有好的演出现场能去看的也都去。”和朋友下完象棋,他们下楼填饱肚子,很快消失在怀着同样诉求行走在街上的年轻人之中。


在这样脏乱的街市里,不会出现住在不远处的艺术家X的身影。X年轻时所画的一批画为他直接带来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做过的作品就不再是自己的。”现在他已经是个老师,给人的印象是勤奋并且神秘。虽然已经可以拥有固定的工作室,但他仍然很烦恼:他的隔壁搬来了一家画廊,很快,这家画廊又打通了隔壁的空间,这让喜欢清静的X感到烦闷与无奈。



从前种地、现在“种人”的房东们所搭建出的简易压缩城市,其实占不到这里的半壁江山。大部分的空间和土地,属于画廊与工作室。麦勒画廊、香格纳北京、三影堂、站台、前波、北京现在画廊、空白空间、艺门、墨斋……草场地是一级市场无法回避的空间坐标,这里的工作室也就自然只能属于可以那部分可以“摆在台面儿上”的艺术家,以及为了沾沾艺术的地气儿而在此落脚的办公室。这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尤其在少见的漂亮晚霞之下,伫立在望京的高大写字楼,从村里看来仿佛近在咫尺。

对于绝大部分需要较大空间的艺术家来说,在昂贵的草场地落户工作室是过分奢侈的。所以,更偏远些的环铁艺术区和黑桥艺术区得到了很多青睐。黑桥村的名字听来就很不讨喜,环境也差到另人咋舌,被誉为垃圾场上的村落。因此,它也拥有了周围艺术群落中最为低廉的租金。早在十年前,第一批艺术家就来此抢滩登陆。“那时候的黑桥就像是一座乌托邦的天堂,几乎每天都在互相串门喝酒。”之后,更多年轻的美院毕业生和被四处驱逐的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这块“宝地”,越来越多的人一起见证了此地从最早的“1号院”,到后来的56度、金凤、A到F区、二道八号院一个接一个的盖起,土路变马路,房租开始上涨,好车开始变多,“天堂”的光环逐渐消散而去。不变的似乎只有冬天各家各户烟囱里冒出的呛人煤烟和每天夜晚垃圾站燃起的冲天大火。


蓝房子酒吧、分泌场、OFF空间…黑桥隐秘的文化地标都是由艺术家发起,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运作,与各方势力保持着微妙制衡。每年这些空间都会分别有两场左右的展览活动,开幕时免费的啤酒和烤羊给了终日困在工作室里的人们相互结识、寒暄的难得机会。


艺术家们对于共同居住的环境彼此间一般避而不谈,但当对外人提起时,则鲜有人不唾骂这个令人绝望的垃圾场。尽管拆迁的风声一直传得沸沸扬扬,去年一场大火烧掉了黑桥市场,今年又闹出了村委会进村出入收费、派人砸车的新闻。但似乎无论发生什么,房租依旧会逐年上涨,转让的空余工作室依旧是紧俏货。这些年从此地“出来”的艺术家数量不少,手头活络之后,其中一部分人继续留守,一部分选择离开,但马上就有新的人加入进来。


艺术家C从成都搬来北京,选择黑桥是因为校友居住于此。他的校友Y和她的男朋友在这里租住了一间一百六十平的工作室,还隔出一部分开了家酒吧。黑桥冬天的寒冷最终消磨了他们的热情,两年后,Y搬离了黑桥,回东北老家“猫冬”。C虽然签了一家不错的画廊,生活有了保障。但黑桥逐年上涨的房租还是促使他去了离此不远的环铁艺术区。至少紧邻着铁道,这里暂时不会被城市扩张的铁蹄瞬间踏平,这份心安在此地显得尤为珍贵。


年轻艺术家W已经在黑桥居住了很多年,之前他为其他艺术家做助手,有了合适的工作室后,他搬出来与朋友合租了自己的一间。在这期间,之前找他帮忙的“老师”大都搬到了费家村。那里虽然房租更高些,相对于有政府“管照”的一号地来说,又相对经济实惠,最重要的是环境不再属于“极端恶劣”。很多需要三百平以上工作室空间的艺术家们选择了这里,交通不便利、工作室空间较大,导致这里不大适合手头拮据的年轻人。


由于与合租朋友产生了矛盾。W搬出了黑桥,选择了更加偏远的罗马湖。罗马湖的由来可不真如它的名字一样浪漫,仅仅因为这个湖在两个村庄之间,而这两个村庄一个叫罗各庄,一个叫马头庄。三百多亩的天然水域,是垂钓者最理想的猎鱼场所,搬到这里的人更愿意叫它“小后海”。这里接近六环、位置偏远,距离798近20公里车程。刚从美院毕业的艺术家H在两年前就已经来到此处,在这边的村子里租了一个便宜的房间画画。近两年,这里也开始兴建一些专为艺术家量身打造的工作室,不过费用并不便宜,需要以合租的形式分担。由于彼此间相距较远,在此处落户的艺术家大都没有串门的习惯,更谈不上江湖。不过,即便是如此偏远的地区,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涌入,并且向更加偏僻的区域延伸。

说到地处偏远,要数地处通州的宋庄最有代表性。作为北京最大的艺术家聚居区,宋庄有着复杂的生态环境。据早在2000年之前就来到宋庄小堡村的艺术家L回忆,当年的宋庄艺术家们经常串门聊天喝酒。“那时候大家都不忙,每个人的状况也都相差无几,大家经常凑在一起聊生活,聊吃喝,聊女人,唯独不聊艺术。”而现在,L身边的很多艺术家早已搬离了宋庄区,新搬进来的年轻艺术家们又不相熟,所以生活也变得没有以前那么“多姿多彩”了,“大家都有忙不完的事,哪有那么多闲工夫喝酒了!”年轻艺术家B在宋庄与草场地各有一间工作室,宋庄的工作室是早年买地自己盖的,不过现在大部分时间都空着,一来住在宋庄交通不便,二来“每次回到宋庄,总被一帮艺术家拉去喝酒又不好推辞,后来就不愿再回去了”。现在的宋庄仍然有一批靠卖字画为生却时常食不果腹的艺术家,因此有了“宋庄艺术家都很贫困”的言论。

虽然日益高企的房价像一个扫把,一头儿抽打着艺术家为了不丢掉努力捯饬出来的工作室而愈发努力的工作,另一头儿将没有起色的那部分LOSER扫地出门。新人不间断的来,老人不停歇的走。唯有屋子住得满满当当、房租每季一缴,从不落空,但是贫困从来都不是唯一的问题。在一些饱受拆迁之苦的艺术家看来,按部就班,已经称得上是种理想状态。


2009年,艺术家S夫妇将工作室从费家村搬到奶子房,夫妇两将第一桶金10几万全部投入工作室的装修,最终还修葺了一间颇为得意的一百多平的阳光房。但是好景不长,就在两人搬进去的两个月后,奶子房艺术区的工作室面临“强拆”。S夫妇的“小屋”是首先被推倒围墙的工作室。“一个院接近一亩地,左边没有厨房、卫生间,化粪池都没有,都是自己修的,我把外围修了一圈阳光房。从打地基、挖化粪池开始弄,前前后后加起来半年。当时签了十年的合同,所以是满怀信心的,结果装得差不多的时候人家说要拆迁了。”


这种并非由于经济压力而被迫迁移的杯具实在不胜枚举:


008国际艺术区、创意正阳艺术区、长店95号艺术区:位于朝阳区金盏乡长店村,建于2007年,2010年被拆迁。


奶子房艺术区:位于朝阳区崔各庄乡奶子房村,2006年,艺术家开始租地自建住房、工作室,2009年12月20日开始停电停水,胁迫艺术家搬迁。2010年被拆迁。


蟹岛西艺术区:位于朝阳区金盏乡长店村张万坟蟹岛西,2006年入驻,2010年被拆迁。


东营艺术区:位于崔各庄乡东营村,建于2007年。2009年8月,每个工作室门上都贴出通知,要艺术家10月1日前搬出。2010年被拆迁。


北皋艺术区:位于朝阳区崔各庄乡北皋村,2006年艺术家开始陆续搬入。2009年12月9日接到通知要拆迁,2010年2月底整个北皋村艺术家要全部搬走。2010年被拆迁。


索家村艺术区:位于朝阳区崔各庄乡,建于2003年,早在2005年,朝阳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就强拆了部分建筑,在艺术家的集体呼吁下,才得以暂时保留。2010年终又被拆迁。


孙河艺术区:位于朝阳区孙河乡的一个国有划地的五元物流公司,2012年被拆迁。


将府艺术区:位于朝阳区将台乡环铁将府庄园,2006年8月丛旺经贸有限公司与朝阳区第三产业建筑业工程公司将台乡驼房营修建队将房屋租给艺术家,2014年被拆迁。


在2014年将府艺术区的寿命走到尽头时,久居于此的艺术家T难掩自己的悲伤。“今天搬完工作几乎是满含热泪离开的,如果不是因为有张师傅和其他几个人在场我真的会大哭一场,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别离,一个用心滋养出来的工作室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毁了,人走茶凉。今天剩下的就是一片废墟,废墟就是道场。……”


记得前些年当代艺术给人的印象还是油水儿特足的时候,还有不少圈里人调侃着写出“变成当代艺术家的十个步骤”这类段子供人调侃。现在,这事儿再没什么人提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