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荆浩《匡庐图》的山水仙境
发起人:刘工艺术  回复数:0   浏览数:1484   最后更新:2015/10/16 08:32:53 by 刘工艺术
[楼主] 刘工艺术 2015-10-16 08:32:53

刘工:荆浩《匡庐图》的山水仙境


——从绘景“六要”理论解读其画



荆浩,生卒年不详,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一作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末,荆浩经同乡裴休推荐,曾做过小官,因躲避战乱隐居于山西太行山之洪谷,故自号洪谷子。本幅《匡庐图》为荆浩的代表作品,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匡庐即庐山。相传,殷周时期匡裕得道于此隐居成仙,故有“神仙之庐”的美称。那么,荆浩是否去过庐山呢?未见记载。有关《匡庐图》的收藏与流传较为有序大体经历为:北宋佚名——南宋高宗内府——元代内府或韩屿、柯九思—明代“故家”——清初孙承泽——乾隆御府——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对此,可推断为荆浩真迹,至少也应是宋人摹本或其传派画家之作。同时,此幅《匡庐图》题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楷书款,据载为宋高宗赵构所题。

从尺幅来看,《匡庐图》是一幅大型山水巨轴。画中景色峰峦峻岭,松香萦绕,云壑三叠,林中村舍,村野牧牛,一叶渔舟,山水相连,超逸之处正符合中国文人心中最完美的庐山形象。

从唐代山水画的形成风格而论,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以之来表现景物的体和面。即便设色,也讲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高。《匡庐图》采用的是全景式构图,前景几株松树伫立于烟雾之中,松树的枝干质理和松针的描绘十分细腻写实,可见画家细察自然入微,并具备极高的写生技巧。正如荆浩在《笔法记》中写道:“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见此景,他第二天就携笔而返去写生,佐证了他细察入微的观察力。

对应荆浩《笔法记》中阐述山水画“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理论,解读《匡庐图》画作,则为经典的、古韵的水墨山水画。

荆浩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在这幅《匡庐图》画中,气是整幅画作的意象所在,构图既有匡庐的形式美,又的意境美。其山势雄伟而松木秀林,远、中、近景自然丰富,构成一幅远看庐松稀疏远,山势险峻云中隐的仙境中景描绘出林中村舍见人家,聆听瀑布流水声,农夫踏歌牧牛归的生动景象;近景则是山下秀色一苍松,水波无痕归渔舟的实景。

宁静地欣赏《匡庐图》的细节,似乎能感受到画家如诗般地创作心境,以及不急不躁的运笔其运笔具有一种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呈现出笔墨山水的诗性韵律,具有高雅不俗的气场。画面上飞瀑叠级而泻的动势,仿佛转化成让人能听见那渐近渐响的瀑布声,凝神谛听到溪涧的流水声。同时,荆浩又将渔舟与艄瓮,村舍与石径,牧牛与农夫等景致融入一种理想,脱离世俗光景的痕迹,其韵就在于憧憬一种隐逸的生活状态,以及为了躲避战乱而传达出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就是绘景而思的艺术表现。正如他在《笔法记》中所说:“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

荆浩在绘景上,他用减法取景,加法添妙,完美地呈现出中国古典山水画的逸趣古拙。在整幅画中,树的形态无修饰地体现出画家赋予古松“不凋不容,惟彼贞松;势高而险,屈节以恭。”的精神。在幅画中的动态中,荆浩逸趣横生的在古松森密的地方有一村舍,水墨之趣的将渔舟、艄瓮、农夫、牧牛体现在山、水、树和景物的自然尺度中,构成了“大山水”与“小人物”的自然观。

有趣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家们常将“豆”的“小人物”置身于深山空谷之中,或清溪幽涧之旁,或居或游、或耕或读、或樵或渔。这是道家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大道无形的认识论,以及炼精化气、以气化神方法论的绘画表现。这些都集中体现出道家审美的哲学观。不难理解,天、地、人合一,贯穿的是人和人的精神与自然及物质的关系,炼精化气、以气化神之论体现出的正是对天、地、人的解释。道家认为,人不但存在着物质之气,同时也存在精神之气。虽然天、地存在物质之气,但在天与地的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切都与人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人对天、地的认识在承认物质之气的基础上,同时也赋予了人的精神之气。结果是,中国文人不论得志与不得志,隐逸情怀抒发了他们受道家影响适兴寄情于山水画中如“豆”的“小人物”超尘绝世、无拘无束

荆浩一生博雅好古,擅画山水,精于写生。由于长期隐居于北方的峻岭崇山之间,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他的画风后来由关仝、李成和范宽继承,演变成永恒不朽的巨碑式山水。在这幅《匡庐图》画中,其图象效果是表明在荆浩生活的时代,画家寻求真实自然的动机,并寄托了自我追求的逸趣。荆浩通过“墨”的使用,将真实与梦逸的图象含义表现出来,接近自然相似效果追求生活状态从而凭借感性经验描绘真实的山水效果

我们看到,荆浩在对山水画技法继承和探求的过程中,道家的思想融会绘画直觉吸收了吴道子用笔的变化和项容用墨的神采扩展笔墨描写山水的能力这种选择经过长期实践之后荆浩所显示出的表现力。从《笔法记》中欣赏《匡庐图》所含“六要”中的“思”不难看出荆浩自然山水的整体体验是诗意的,由体验激起心灵冲动,进而融入绘画的表现思想,从而完成了《匡庐图绘画意境的营造。

纵观《匡庐图》则一幅“全景山水”画。从整幅画面上看荆浩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山峰、村舍、路径和飞流的瀑布,并把山与水、人与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使整画面的空间层层推进,将最高的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更显得气象万千,气势磅礴,表现出了一种“天地山水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的局面,从而体现出了北方山水的壮观和美丽。

荆浩是一位隐逸画家,这幅画的画面真实感很强,可以看出画家对自然景象的真实体验和他的隐逸思想。就整幅画的视觉效果而言,感觉是笼罩在一片雄伟劲拔与寂然幽静相互交融之中,宛若在一种静谧的感觉中置身到一个远离人间烟火的世界,而不是摹画现实存在的俗世景象。这是隐士与隐逸思想产生的自我状态,而另一个动因来自于中国文人自身的特殊性。自古到今,中国具有个性的文人,有着普遍的刚直不阿的品格,即不为物役、不为势屈。

返回页首

帖子已锁定,不允许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