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源:“灰色地带”的艺术批评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253   最后更新:2015/10/15 19:39:44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5-10-15 19:39:44

来源: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秦思源(Colin Chinnery)艺术家、策展人。2009-2010年任ShContemporary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总监。2006-2008年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2003-2006年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策划和组织过一系列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和艺术项目,包括2005-2006年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声音艺术项目《都市发声》,以及2007年在广东美术馆和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的《余震: 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

本文为秦思源在9月26日IAAC系列讲座“多元语境下的艺术批评”演讲内容。

艺术评论家的工作对象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公众、博物馆、杂志、收藏家等,时空上跨越古今中外。这是一群在“艺术”幕后的解读人,或者说是“艺”字的挖掘者。艺术评论家的工作也是翻译的翻译——对视觉或感官上解读后的“艺术”的重新解读。


艺术评论家不断受到质疑,却又被质疑的人所需要,可以说是不得不被需要的“邪恶者”。如今艺术评论的数量比任何时候都要多,艺术评论杂志也比以前多得多,但艺术评论却越来越缺乏权威性,经常被认为正处在危机中。


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现在信息量太大,艺术评论家必须要看太多的东西才有自己的想法,虽然非常辛苦地工作但发声渠道却常常受限。工作和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相比,也更加乏味。近年,艺术家、画廊翻倍增长,艺术博览会、双年展越来越多,艺术杂志也在不断增加。作为艺术评论家,作品的产量能不能跟上艺术世界这种爆炸式增长?在这些汗牛充栋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面前,艺术评论的数量是不是也要和它们相对应呢?数量重不重要?反馈重不重要?到底什么才重要?


在脸书、推特、微信上,艺术评论被无所不在的“吐槽”淹没。坏的作品不需要被评论,只要忽略它,不经传播的艺术成为坏的艺术,因此似乎最有效最有力量的评论就是“宣传”和“传播”。人们没有时间进行细微深入地解读分析,也没有时间看重量级的艺术品。被信息广泛覆盖和传播的艺术作品,充斥在物质世界中。艺术展或双年展变得非常类似,展览规模非常大,观众很难面面俱到。但人们却希望什么都别错过,所以往往四处奔波赶时间,却反而错过了一些重要的艺术品、讲座、演出等。策展人或者批评家,变成一个数据处理器,而不再静下心来分析艺术家的意愿或者作品发展脉络。曝光量和接触度成为艺术品好坏决定性条件,成为定义艺术标准最重要的指标。


如今这个“网络”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怎样才能逃脱它的控制?艺术评论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作用,是抱着冷嘲热讽的态度还是融入其中?纵观历史,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没有意义的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我们的时代也不能例外。如今,要承载当下产生的垃圾,垃圾箱要足够大,“网络”就是最大的垃圾箱。在“网络”中,一件作品有时在最底下,有时在最上面。那些被争相分享,被朋友、媒体不断转载的,当然是最上层的。好的艺术总会闪光,就像金子一样,这在过去是真的,因为数量没有那么大。但如今,艺术家可能转眼就被他身后的十个艺术家取代,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有了更多选择。对于不擅长做自我营销的艺术家来说,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宣传自己,被选择的机会便少了很多。我并非说安静的艺术家一定比聒噪的艺术家好,而是这些艺术家缺少足够的机会展现他们美丽的想法,缺少以公平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渠道。


上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不是没有解决方案。这样一种互联互通的“网络”不断改变,给我们这些实体之间一些连接转型的作用。新的网络总会层出不穷的出现,这些网络的共通性、关注点是艺术评论家必须要想的。可能这些网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艺术评论写到它们。为了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艺术家抱团形成新的网络,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艺术家也应该有一个足够的空间来掌控自我,而不是安静地顺应趋势。因为现在办一份杂志或在网络上建立一个期刊特别容易,只需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一些自己的愿景。


我们要用一种“灰色地带(Twilight Zone)”的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所谓“灰色地带”,是介于清晰的分类之间的一个半明半昧的区域,会触发出一些新的思维和新的感触。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写作是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在黑夜中的写作,谁都看不见;反之,在太亮的日光下写作噪音又太多,大家争相来发声。所以要寻找一个中间地带,一个大家还一知半解、或没有完全展现出来的艺术形式,才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思考和评论。


艺术评论家必须透过文章看到艺术背后的框架和背景,甄别那些被过度曝光、过度评论和关注不足的作品。艺术评论家应该进行思考,解决中间瓶颈,从而建立相关的“网络”,呈现重要的文化思考和问题意识。作为艺术评论家,应该有一种自我意识,要知道所做工作的自我目的。

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2)

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向全球公开征集自21014年9月20日至2015年9月20日期间举办的任何当代艺术展览的独立评论。

一等奖(中文投稿或英文投稿):6000欧元奖金和一次上海短期驻留

二等奖(中文投稿):2000欧元奖金

二等奖(英文投稿):2000欧元奖金

投稿截止日期:2015年10月15日

约20篇入围文章(10篇中文投稿和10篇英文投稿)将会以原语言和译文的双语形式集结成书,于2016年春出版。

详情请参见www.iaac-m21.or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