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勇:上海新艺术格局的构建,是种自然和必然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627   最后更新:2015/10/08 17:42:14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5-10-08 17:42:14

来源:Hi艺术  采访:史伟

施勇在沪多年,拥有艺术家、画廊运营者、收藏家等多重身份,参与并持续观察上海在艺术生态面貌的构建。他说上海多层次、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艺术格局之形成是一种自然而然和必然。纵使本土艺术收藏特点难于描述,年轻藏家力量却可圈可点。作为香格纳的艺术总监,在对不同分支空间针对性策略的阐释中,也足以窥见这间老牌画廊在完善上海业态结构中的所作的努力。

施勇

Hi艺术=Hi 施勇=施
由量变到质变 多元艺术格局已构建
Hi:你在上海多年,以多种身份参与到当代艺术的多个环节中。根据你的持续观察,最近几年上海当代艺术生态的明显变化体现在哪些层面?目前呈现为一种怎样的格局或版图?
施:第一,作为公共性、定期的艺术展览及艺术项目的建立与形成,上海一年之中已有四至五个具有高水准的艺术博览会,比如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RT021、PHOTO上海、都市艺术博览会等。它们之间因为有着不同层面上的针对性而形成艺博会的多元格局。其存在对艺术市场的培养发展与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美术馆及私人艺术空间的迅猛发展。龙美术馆、余徳耀美术馆、乔志兵艺术空间、昊美术馆、震旦美术馆、刘香成的上海摄影中心。当然,还包括较早成立的MOCA当代艺术馆、外滩源美术馆以及民营的OCT艺术中心,两个民生美术馆与喜玛拉雅美术馆等。作为公共性的艺术机构,通过各种艺术展览、艺术项目以及公共论坛的形式,使其在艺术多向位的普及与教育上建立起了相当大的声誉,同时也建立起了相当大的受众群,为艺术的普及化和常态化打下了不可估量的基础。另一些海外的艺术商业机构如佳士得拍卖行在上海分支机构的成立等多方面的变化,使之上海在艺术生态上呈现出了一种非常丰满多元的、相互依托又相互补充的多层次齐发展的艺术格局。

香格纳主空间和H空间举办的梁绍基个展“元”

Hi:上海近年来新兴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尤其是商业性机构或在沪设立分支,或以全新的项目姿态出现,丰富了现有业态。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一种偶然吗?
施:自开埠以来,上海就一直是中国近现代与当下无法替代而且一直影响着全国的城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它在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及多向位的配套服务都更加成熟与完善,是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国际化的商业环境与发展模式对投资者与创业者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对待艺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上,上海一直有其先见之明的眼光和态度:在全国最早开始举办上海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有着全国最早的当代画廊之一——成立于1996年的香格纳画廊;以及作为全国最早的艺术园区概念的发源地。其实最早的上海M50艺术园区之雏形甚至比北京798还要早近一年。所以上海在艺术领域内可以形成今天这样丰富的格局其实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自然而且必然。

香格纳画廊在伦敦Frieze 展位现场

分支空间各有侧重 循序渐进的推动策略
Hi:香格纳画廊对上海当地艺术家的发掘与推动方面,力度与专业性是如何体现的?
施:香格纳画廊对代理的艺术家有一个整体的循序渐进的推广与运作,当然其中也包括在上海的代理艺术家。通过全球的各类学术性展览,重要的艺术项目安排与推荐也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当然,在艺术市场的推荐上我们的优势也同样显而易见:毎年会参加全球十二个顶级艺术博览会,如,瑞士巴塞尔、迈阿密巴塞尔和香港巴塞尔的三个巴塞尔系列艺术博会,及巴黎大皇宫Fiac博览会、伦敦Frieze博览会、新加坡Art Stage博览会等,使艺术家的知名度及作品可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和藏家所认知和收藏。
Hi:香格纳西岸空间全新亮相,抢占西岸的先机是基于什么考虑?
施:我们认为西岸将是上海未来艺术发展的发动机。在这个区域地带,多层次的艺术业态构架已逐步形成。这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完整性上,同时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与推动也使西岸极具前瞻性与发展前景。

施勇在没顶画廊的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展览现场

Hi:目前香格纳在上海拥主空间、H空间、展库、西岸等多个空间,作为画廊的艺术总监,你谈谈各个分支机构的定位,以及这间老牌画廊在上海的本土策略?
施:除了上海主空间的定位相对比较机动之外,H空间的定位更多针对比较成熟的艺术家的个展推广;北京空间则更多关注于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而新加坡空间则将关注点放在大陆和新加坡及华语区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东南亚地区艺术家的发掘与合作。

Hi:国、内外博览会少不了香格纳的身影,在参与上海当地的博览会时,艺术家及作品的选择方面有什么不同侧重吗?
施:我们对每个艺术博览会在主题及作品的选择上都有其针对性。对于国内的艺博会,重点以推荐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为主,及一些在艺术实验性上很有见地但在市场领域并不被看好的艺术家的作品。我们的重点不是以销售作为指标,而是让观众与藏家慢慢地去了解他们的基本工作状态。

“也是一种态度——来自施勇的个人收藏”展览现场

地域性收藏氛围难成立  
Hi:在上海艺术周期间,你与《安邸》杂志联手推出了名为“也是一种态度”的收藏展,结合你作为艺术家、收藏家、画廊从业者等身份,谈谈上海的收藏氛围及特点?
施:其实我在作一些艺术小收藏时,从未想过地域性的问题。我的收藏来自中国甚至来自其他国家。对他们的了解除了具体的展览、艺博会之外通常最多的就是网络自媒体上的微信互动。基于自媒形式信息的快速性与均质化特点,使各个地域性的所谓收藏特点几乎难以判断,甚至有种趋同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地域性的收藏氛围及特点很难成立,更不用说是描述了。
Hi:上海当地藏家在香格纳的贡献比重有多大?据你了解,年轻藏家群体有着怎样的背景与收藏偏好?
施:我不具体负责艺术品的销售,所以我无法具体估量出上海当地藏家的收藏比重。但当地藏家的与日俱增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在上海、北京或其他城市,年轻藏家群体有着更明确的收藏定位,对收藏的态度理性而有系统。他们几乎都有着海外留学的背景,所以他们对于各种新媒介艺术品的收藏没有障碍,且更偏重于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收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