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专厂展览 | 执像】冯梦波:光芒与灰烬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2357   最后更新:2015/10/07 17:11:03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5-10-07 17:11:03

来源:红专厂Redtory


{ 自 · 述 }

据百度百科,1967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对秒的定义是:铯-133的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这个定义提到的铯原子必须在绝对零度时是静止的,而且在地面上的环境是零磁场时间是哲学概念,时间是不存在的。哲学上,时间是抽象概念,表达事物的生灭排列。其内涵是无尽永前,其外延是一切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无尽”指时间没有起始和终结,“永前”指时间的增量总是正数。同时,时间也不可能被暂停和逆转。从广义上讲:时间是决定个体事物性质的抽象概念。

我收藏好多教学挂图。有一类关于原子弹的尤其吸引我。

中国对于原子弹的态度曾经是矛盾的。如果中国原子弹的元点是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中国西部的戈壁滩罗布泊,之前是反对人类拥有原子弹的……但是又不反对苏联可以用原子弹抗衡美国。

基于《居民防御原子武器常识挂图》,我做了这个电影,题为《195809》,取自其出版日期。

▲《195809》

抛开图像本身,我也很感兴趣这套图画是怎样把苏联的图像本土化的…… 这基本就是中国现代美术史。

这个电影仅选用了挂图中的几帧画面,把白昼变为黑夜。虽然每两帧图之间过渡只有四分钟,但是对于观众而言也许漫长难耐…… 隐蔽在阴影里的人物一睡不醒,田垄上甩倒的自行车链条早已停止转动,远处的烟囱还在冒着黑烟。镜头前的雨水徒劳地冲刷着一切,泥土芳香无比。

花了好久去为它做音乐。年初偶然发现我一直迷恋的声音是从一台叫Buchla的合成器发出来的,好像外星人透过短波收音机发来的神秘讯息。这个机器从1974年以后就找不到了,直到去年复刻成功。这个音轨大都是我用这台合成器制造的,除了心跳声取自平克·弗洛伊德的《月球的阴暗面》还有《未来世界》(1976年出品,中国引进的第一部科幻片)的开篇曲。

1999年,在世纪末的悲观情绪影响下,我画了一批画题为《最后的三分钟》,是从96年第一次读《宇宙的最后三分钟》(保尔·戴维斯)一书的感想。人类及其文明终将毁灭……这个观点对我个人意义重大。美得令人难以自持的一切书法绘画和音乐都将毁于一旦,这太牛逼了!

从出生56天(中国法定产假)到七岁以前,我没有过自己的私人生活。我的幼年都是和大家一起作息,吃饭,游戏,散步。电报大楼哺儿室。北新华街幼儿园。我们散步都是去天安门广场,我老是梦到那儿,还有幼儿园的白菜粉丝汤的味儿。夏天凉棚下的阴影;冬天的冰;每天晚上的黑白电视新闻;守望相护的婴儿床;大我一岁的哥哥就在隔壁教室,但是好像永远都见不到。七岁前我终于可以回到家里,从此只要可能我就睡懒觉,好像我要补偿自己辛酸的童年,不要和别人一起作息,只想躺在床上,享受一刻自己独有的时间。

《执像》这个题目我觉得行。像,只要有光就有像,视网膜吗,所谓眼见为实;执,就是不甘心。但是眼见为实还不甘心是没用的。终有一天,最后一个人可以见证世界的毁灭,而宇宙(狭义的)还可以存在下去……又回到时间的命题了。

▲《地球的最后三分钟》,1999,布上油彩




{ 执像第三季开幕 · 短波 }


《执像》第三季展览 开幕特别节目

——现场电子音乐表演



冯梦波


冯梦波一直热爱音乐。自1993年拥有第一台合成器和四轨录音机以来,他独自创作并录制了自己所有影像和多媒体作品的音乐和声轨。从2013年起,冯梦波开始打鼓并和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巫娜合作,融琴曲、打击乐乃至电子音乐于一炉,希望焕发古典音乐的生命力而不是固步自封地沦为标本。他们曾在北京、上海、武汉、阿布扎比和汉堡等地举办现场表演和音乐会,并计划于明年出版第一张专辑。

《短波》源自冯梦波童年收听收音机的经历。在八十年代以前,收听短波是违法的,也是唯一可以听到西方音乐的渠道。有感于如今西方文明一统天下,反而是中国的古典艺术包括书法、绘画和音乐等都淹没在嘈杂的流行文化中并有被遗忘和埋没之忧。冯梦波和巫娜创作《短波》的初衷,正是反其道而行之,希望在电子音乐繁复的音景中,浮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光辉。仿佛时光倒流,但这次是从嘈杂的短波讯号中惊喜地搜到熟悉的古琴声,虽然微弱但是更加刻骨铭心。




{ 艺术家 · 简介 }

冯梦波

1966      生于北京,现工作和生活在北京

1985      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

1991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执像第三季参展艺术家冯梦波,是最早关注全球网络文化和虚拟世界以及它们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早在90年代早期他就在绘画和数字媒体的交集间工作。他的互动数码作品“私人照相簿”(1996),“智取Doom山”(1997),和“Q3” (1993)现在已经是中国新媒体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际上广泛展出。


▲私人照相簿,1997,互动装置

▲Q4U,2002,表演/互动装置/在线项目

冯梦波最早的两个动画都是基于在1972年和1969年分别出版的两本图书,这两本受到广泛欢迎的图书描述的是充满暴力色彩的故事。第三个动画,借由幻灯片的技术展示了从一本书上得来的画。这本书1982年出版,记录了人民解放军对制造动画和幻灯等的改进办法。在那个缺乏电视和电影的年代,这些书就是那时侯梦波的最大娱乐了。同样的,四张油画“街头霸王1-V”也是以广泛流行的电脑游戏作为自己的名字,但涉及的依然是中国历史和政治发展的特殊面貌:画里人物在艺术表达上和原来游戏里的人物很相似,画里的人穿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制服。把中国军队的形象插入到具有暴力色彩的电脑游戏中,冯梦波间接的,但仍然强烈的,批判着这个权利系统的苛评。


▲游戏结束:长征,1994,42幅布上丙烯,古根海姆收藏

▲长征:重启,2008,互动装置,MoMA,古根海姆,Lacma,UCCA等收藏

在近期的摄影系列中,他找到一个使用电脑游戏的新方法,即把它作为评论工具:在这些作品里,包括作为作品一部分的他自己,都要和某种想像中的邪恶力量斗争:杀死或者被杀。透过虚拟世界,也许可以象镜子一样很好的反映出真实的中国里人们对无处不在的顽固的控制集团的斗争。冯梦波的图像有一种轻微的对抗性氛围——紧张,有点敌对,并有着一种关于被动进攻的高度诙谐。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外形给那些还在增长中的疑惑,并没有象它们从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沉默和虚幻。


▲真人快打,2011,互动装置

▲一比特

乱码山水之2008xl01,2008,布上综合材料 (布拉格鲁道夫美术馆《中国绘画:冯梦波》场景)

▲GB2312-80,2014,纸上水墨,M+收藏

“我喜欢这个东西,甭管是书法还是山水我都喜欢。我就在电脑里面把些东西降低分辨率,把它降到最低,降到最低其实就没了,你再升高一点点,它又多出一点东西,你就看得到一个最模糊的界限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比较有趣的东西。我喜欢传统的东西,我觉得我太爱它了,我想表达,这是一种尊重。”




▲私人博物馆系列

“上海有一个自然博物馆,就在延安路边上那个地方,这个博物馆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建立以后,它就一直处在那种不冷不热的状态,一直到了80年代,后来就没有怎么在建设,但是博物馆一直开放。我一去了之后觉得太好了,因为这个博物馆完全符合我们心目中一切对于博物馆的期望,比如说它的景箱。因为它虽然是一个自然科学,但它的景箱建的特别有气魄,有戏剧性。能看的出来,这是多少人的劳动和对这个东西的热爱,所以它深深的打动我们。我在两年之内去了好几趟,特别认真的把每个角落都给它记录下来。我这个拍法特别像老派的馆刊,一般的博物馆都会有一本馆刊,但它这个馆一直都没有拍过一本,我就想我要拍一本馆刊。所以我就这样踏踏实实的,一张一张的把整个博物馆拍了一遍。”


展览信息


执像——中国当代摄影展2x6(第三季)

策展人:王 川

学术主持:鲁明军

参展艺术家:

冯梦波    张

刘   铮    鲁小本&泰斯

开幕时间:2015.9.25 / 16:30

开幕地点:红专厂E7馆

展览时间:2015.9.25—11.23

展览地点:广州红专厂E7/E9馆

主办:广州红专厂文化艺术机构

媒体支持:凤凰艺术 雅昌艺术网 艺术中国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