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为什么不爱穿正装?
发起人:无厘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906   最后更新:2015/10/07 13:09:34 by 无厘头
[楼主] 无厘头 2015-10-07 13:09:34

来源:文艺星球  文:段誉

今天要谈的是关于艺术家们穿衣打扮的问题。


提到“艺术家”,相信绝大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自由”“不羁”“随性”之类字眼。不需要朝九晚五的呆在办公室,似乎也不用过多地考虑柴米油盐的世俗困扰,普通人眼里的“艺术家”,多少有几分远离凡尘喧嚣的气质,又平添了一丝“仙风道骨”“遗世独立”的神秘色彩。

陶瓷艺术家Grayson Perry


大众传媒、影视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家形象也大多偏于不食人间烟火的状态:要么浑身油彩颜料,痴迷癫狂;要么冷僻出世,颓废背离。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所有的这些设定是多数人的误读?我们偏颇的刻板印象?还是真实境况的反映呈现?

▲年轻时的草间弥生

▲潦倒落魄的梵高

▲小野洋子


一番检索和思考之后,“男女有别”的性别差异在这个问题上劈出两条大路——因为艺术家是男是女仿佛是讨论继续下去条件分野了。


有些女人把自己变成了一束花,一个鸟笼,有些女人则把自己变成了博物馆,还有一些女人,把自己变成了难解的符号。

▲上世纪20年代初 女性艺术家们新潮时髦的装束


和“男人、女人、女博士”不同,女性艺术家似乎是女人里面“更为女人”的一个群类,至少从大的范畴来看,女性艺术家们善于展示自己外在的“女性魅力”,乐于发掘自己在着装风格、整体打扮方针上的独特定位,并且积极强化这种定位。

▲草间婆婆的形象具有高识别度、一致性,并与作品元素契合


不管是从地域性格,还是血型星座,甚至是不同艺术专业(画种)的划分,一个女性艺术家,或者艺术圈的女孩,你总能大略上将她的外在装扮归入一个门类:黑灰系列气场御姐型,粉蓝水绿蕾丝萝莉型,名包靓鞋干练OL款,素T仔裤随性运动型……此处无意冒犯女性,也绝非简单粗暴的“物化”分拣,只是如果你人在北京,又恰好熟悉798、宋庄、黑桥等艺术家聚居区,想必你对女孩和女艺术家们会有更为直观的印象。

▲墨西哥女艺术家 弗里达


拿我自己来说(求别人肉),身边的艺术圈女性朋友中,有“干燥蓬乱长发着粗布印花长裙”的森女,也有几何色块拼贴宽大廓形加身的edge girl,还有永远一身酒会正式装扮的姑娘,她们中的不少人一旦找到自我的着装风格,即会坚持下去,继而形成真正的“风格”,不得不承认,与她们一起共事真是让人赏心悦目的。


“穿得浮夸但是不可爱不亲切,且没有强大的作品,这解释不通。”

▲着装风格上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简约低调

▲“森女范”十足的雕塑艺术家 向京


女孩们都希望自己chic&stylish,而在艺术圈,这很可能是姑娘们的入门级要求。对于“场合”,自我愉悦和风格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女性艺术家的衣着气质很可能与她作品的气质不甚相同,而“看”起来完全不是一类人的女艺术家们,也有可能是超级好闺蜜。衣服不分领域、不分行业,是女孩们安全万能的开场白。我曾经目睹过这样一段对话,南京某个“国际”美展开幕晚宴上,两个女艺术家互相自我介绍:


“您好,我做装置和雕塑的,您看起来气质真好!”

“是吗?你也很漂亮!这黑裙子你自己设计的吗?很特别。我画油画的。”

“哦?看您的衣服我还以为您是画水彩的!”

▲古典优雅的喻


关于青年时代,乔吉特-勒布朗在她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总是打扮得像一幅画。有一个星期我想把自己打扮成范-艾克式人物,鲁本斯寓意画中的人物,或者持姆笔下的圣母。我依然记得,一个冬日,我穿着镶着银边、用紫天鹅绒做的无袖长袍,穿过布鲁塞尔的马路。

▲马蒂斯使用超长杆画笔绘制大型草图


“你的穿着某种程度上在替你表明着身份(你是谁)”,纵然这句话很多人烂熟于心,但对于很多艺术圈里的男人来说,舒服永远是第一位的。


反布尔乔亚的精神,或者说压根儿没把谁放在眼里,所以更用不着说“反”谁。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常人眼中的“艺术家穿着”永远是随便穿,毫无章法,长发大胡子,总之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搞艺术的”。

▲达利在作画


“舒服吧,心里也觉得自由”。“你像穿什么可能不是正式场合的话,就比较随便,也没人看我,最后替我说话的还是作品”。“男人不拘小节,创作上那些太细的事儿就更没功夫想了”。

▲杰森•勃洛克在他的工作室


对于男性艺术家的外在面貌和衣饰,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上寻找解释,或者从时尚、尊重的要义进行批评,但放眼国内艺术圈,除了所谓“金字塔顶端”的艺术大咖们,90%的艺术男青年没有在care自己要穿什么,实际情况是,“今天穿什么取决于我手边儿搭着什么(哪件衣服)”。


“真正成功的艺术家身上少有污秽,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仔细与专注让每种材料各归其位,而不是随意挥霍或不知所谓的尝试以求灵感的闪现。艺术家往往是对材料有着强烈情感的一群人,他们珍惜材料,与材料对话,而非视材料为助其成就的外物。”

▲安迪·沃霍尔

▲常以正装现身的徐冰,在某次电视节目中,徐冰表示自己的衣服经常多年不换,有的甚至在袖口磨出了几个洞

▲李禹焕 衣着安静素雅

▲奈良美智 风格亲切休闲


前段时间窦仙儿坐地铁的“邋遢”模样引发了大规模讨论,对于“体面”的释义,对于“成功”的解读,对于“规则约束人的边界”……貌似讨论没有达到终点,而是掀起了一层层尴尬的悖论。

▲窦唯


“规矩和世俗很多时候不一定就是跟创作相对立的,你既不能拿着寒碜、交困说‘有范’,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优雅得体就将他归入‘社交艺术家’的行列”。


“艺术家较之其他行业的人有一个有利的地方——他们不仅可以讥笑朋友们的性格和仪表,还可以嘲弄他们的著作”。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以高更为原型,描摹了画家跌宕不羁,落拓不凡的一生。书中这样写道:“我承认常规生活的社会价值,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充斥着一种渴望,渴望着一种更为放荡不羁的旅行,我的内心渴望着一种更为惊险的生活”。

▲高更赠与梵高的自画像


“所有的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儿都无所谓吗?”

“无所谓。”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