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岩印象3---笔墨动力学
发起人:禅画王天乐  回复数:0   浏览数:1294   最后更新:2015/10/05 09:30:29 by 禅画王天乐
[楼主] 禅画王天乐 2015-10-05 09:30:29


胡岩无论书法作品还是绘画作品,有两个最独特的东西,一个是显性的,一个则是隐形的


显性的,喜欢大量的黑、浓浓的黑,最有成就的是焦墨,但总体上,厚、黑、密、重,是一眼望去的第一感,充

满力量感。


隐性的,则不易察觉,但这是显性的内在本质,


书法方面表现在,所有书体几乎都是字字独立的写法,力量都裹在字内,包括草书,很少“字连”,与二王后大

草的连绵使转形成鲜明对比,点画特点是“迟涩”“节节惯力”“绞转刮蹭”,笔锋运力始终饱满,但力量不是
匀速,而是具有微妙变向、提按、扭错的,这也与连绵大草的勾连应带流利跳跃的“奔流式”笔法有着极大不
同。


绘画方面,尤其擅长斗方,斗方不好布置是画者都知道的,但胡岩的斗方却得心应手,原因就在于跟草书原理一

样,他的山水布局不是“流动式”的,“流动式”运用“之”字、“S”形布局,使画面活泼,胡岩是“翻涌
式”,满满一幅,但毫不闭塞、像沸腾的水,原因在于,胡岩善于运用”虚实倒用“的技巧,黑而实的部分,用
小笔触、小块面,所以“实处成虚”,留白,似云似雾,形态无常,把光、云、雾、水等虚景变为实景,这样,
即通气,又活泼,斗方满幅,如龙腾虎跃,真力弥漫,似江海沸腾,鼓荡汹涌。


简言之,胡岩的作品,是力大无穷的,但这股力量,似乎总是在一轮爆发之后被迅速控制,但又第二次爆发、第

三次爆发--------------,并且,这种种爆发,也被控制在一个区域内,所以,我们看到了上述出现在书法与绘画
中的特点。


用水来描述胡岩的笔墨特征,那么,他的笔墨力量,章法不是“流动式”,是“翻涌式”,笔法上不是“奔

流式”,而是“脉冲发力”。

任何事物表面现象的背后,都有特定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一种动力,用动力学的思路分析书画笔墨的内因,就
是”笔墨动力学“这个博文名称的来源。


行为是人心理的外化,而形成心理运动模式,则是在原始心理基础上生活经历的刺激反馈的动力定型,所以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阶级的烙印”这样关于人的描述。


艺术家的作品,必然带着这些“烙印”,这也是我分析胡岩笔墨动力特征和来源的切入点。

笔墨动力的四个层面:原始动力、学养动力、思维动力、印痕动力


原始动力


从胡岩的身体形态来看,骨骼强壮、肌肉丰满,属于力量大、爆发力强的人,如果做测试,肌肉中“白肌纤维”

一定占有数量优势,稍有生理学知识的人都清楚,“白肌纤维”的特点就是兴奋度高,但线粒体不发达,所以兴
奋速度快,但耐力较差,运动项目中的举重、投掷、短跑的运动员选材,都要优选这一肌肉类型的人群。


从五官特征及书面语言特点来看,是属于“胆汁质”为主,兼具“粘液质”的气质类型,心理学中的气质理论认

为,人的气质是先天具有的,不受后天影响的,性格则是后天逐渐形成的。


“胆汁质”气质是最具爆发性质的气质类型,对应于神经学说,则对应于“不可遏止型”,这个神经学的神经类

型描述,很好描述了“胆汁质”气质的行为特征,即是“不可遏制”。


“粘液质”气质,则是抑制性气质,对应于神经学说,则对应于“稳健型”,这个描述很清楚,“稳健”。


以上,即是胡岩艺术创作及其作品中“不可逆”的原始动力,这个动力会贯穿他的整个生活,脾气很厉害,但有

些方面似乎又很耐得住,身体状态很好,力量大,有些时候很莽撞,但偏偏在思想、艺术方面能深入思索,很细
心------------------


“不可遏制”与“稳健”,被组合在一起,当海啸一样的冲动喷涌时,会有另一股力量来制动,但“不可遏制”

的力量再次爆发,“稳健”再次制动--------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创作激情消失,这一内在机制,出现在胡
岩的所有笔线中,“顿挫”“绞转”“转锋”“扭错”-----------这些笔锋的运动,则成为了胡岩“脉冲式发
力”的运动形式。


同一个内在动力机制,作用于书画章法,也同样推动形成了胡岩书画章法的“翻涌式”,就像波涛翻涌的大海,

此起彼伏。


学养动力


胡岩的笔墨学养动力,有三个“动力源”

---------------------“金石笔法”、“晋人笔法”、“宾虹之变”


金石笔法


篆籀、汉碑、魏碑的终生临习,是胡岩笔法的重要支撑,这些铸刻在青铜器和石碑摩崖上的文字,往往布局和结

体方面自然洒脱,尤其是在用笔上“节节惯力”,要求书写的点画有内在变化,这也是康有为予以碑学纠正馆阁
体“中怯”的原因,这种用笔方法,是前述”脉冲发力“式用笔的技术上的基础


晋人笔法


我们看到,胡岩的取法,似乎在主动回避唐以后的东西,唐,也重点学习了颜真卿,这大概也是因为颜真卿是引

篆籀笔法入楷的典范。


胡岩的草法,是回归晋人的草法,晋草与唐草究竟有何不同?就在用笔上。


唐人发展出法度森严的唐楷,其实是将”提按“笔法发展到凌驾于其它笔法之上的程度,这种笔法是为整齐划

一、规范笔画形态而服务的最佳选择,而从晋人传世的唯一法帖”平复贴“及唐人摹写的诸多晋人法帖看,点画
形态与唐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规则“,可以看到,晋人书作,虽大量经唐人”勾摹“改变了很多点画形态,
使之更趋向于唐人的审美取向,但仍能看到晋人的点画形态是多变的、不规则的,这些点画形态特点是晋人法帖
的共同特点,这些点画形态,有临写经验的人知道,用楷书的”提按“笔法是很难完成的。


其实,近现代考古的进展,我们已经能从大量秦汉甚至战国简帛墨迹中看到端倪,这是因书写姿势、执笔方法不

同,而产生的笔锥运动的效果,宋人米芾所谓”八面出锋“即指此种用笔,并笑称唐人是”一笔书“。


这种晋人笔法在点画上的特殊效果,不是在点画两头,更不是通过“连绵”来达到线条在空间组合上的变化效

果,而是它的力量在点画形成的过程中、变化中,视觉效果在点画之内,所以这种追求内在效果的晋人笔法的学
习,是胡岩”脉冲发力“用笔的动力组成关键。

宾虹之变


平、圆、留、重、变,黄宾虹的五笔中,前四笔是基本素养,一个合格的书法家都能做到,但艺术实践中发现,

书法家不一定都能造型画画,贴临得多,自然技术娴熟,写熟悉的汉字,把程式化用笔套用上去,或把几种程式
化用笔揉和起来套用上去,写出的字自然不差,但这种方法用在静态书体上还有效,但一到草书,就失效了,原
因就在于,草书的”变“。


”变“是创造,不是复制,大量的人,临帖可到”复制“的程度,但你让他创作个作品,就不行了,好一点的,

可以用原帖的字体来写作品,但永远脱不开,成了”奴书“。


黄宾虹画作中的任意一根线条,有书法基础的,临上一段时间也可以写出来,但让你用这种笔法组成一幅山水作

品,就不行了,原因就是一个”变“字,是活的灵魂。


其实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我们学习黄宾虹、继承黄宾虹,到底最关键的是学什么?继承什么”?这个“变”,

才是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因为它贯穿了黄宾虹艺术生涯的一生,这也是胡岩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动力之源。
思维动力


创作需要激情,心理角度看,这时,原始动力占据主导地位

思考艺术需要理性,这时逻辑思维就占据主导地位


一个艺术家,总要不时停下脚步思考自己、环境、创作、表达、手段等等一切内容。


胡岩哲学出身,这个专业背景,一定极大支撑着他的艺术思索,从人生观问题、世界观问题到书画创作的动静、

阴阳、虚实、轻重-------------


艺术思考的目的,就是要把诸多对世界人生的感悟同艺术创作手段协调起来,把人的特点与作品协调起来,把作

品内部诸多矛盾揭示出来并统一到表达方向上来,最终,将上述因素转化成直接的笔墨效果。


这就是思维在胡岩笔墨形成中的动力作用,而他的哲学背景,是不可忽略的至关重要的动力因素。

印痕动力


印痕现象最初是揭示生物学习行为的理论,在这里,我引用它,作为分析胡岩笔墨特征背后,性格形成的特殊原因

凡是印痕作用明显的事件,都与“第一次”息息相关,人的行为特征直接与环境的刺激相联系,刺激越强烈、刺
激时间越持久,这个印痕作用就越明显、越牢固,性格是后天逐渐形成的,一个人的童年到青年这一段生命历
程,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一些行为特征会伴随人的一生,那么,我重点提出这一时期胡岩的两
个“第一次”,来分析它们的印痕效应及对笔墨特征的影响。


“大盂鼎”


大盂鼎铭文,线条质朴生拙、浑厚苍茫,用笔方圆兼备,点画内在变化丰富,尤其是由细到独特的肥笔,对比强

烈,布局自然平正中求变化,结体平和安详,其势堂堂正正、端庄典雅,庙堂之气、凛然不可侵犯------


三岁,第一次提笔便面对这西周重器、金文王者,这是怎样的印痕作用啊,胡岩的所以书画作品,皆不饰巧丽,

都是在朴拙中焕发出一种浩大正气,此种气息与大盂鼎息息相关、须臾未离,大盂鼎的印痕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
要笔墨动力


板斧


“胡岩印象1”中所描绘的板斧,有人不理解,质疑说”劈三年树就能画出他的焦墨画?“

,习惯平庸思想的人,当然会发出平庸的质疑。


印痕效应的关键在于,一生中的关键阶段的重要事件,胡岩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伐木,而且还是一位学哲学

专业的人,让一个专门学习如何思考世界的青年去做改造世界的工作,这是怎样的反差。


”人生第一份工作“、”思想者做伐木工“,这些构成了重要的刺激要素,对一个人有强烈的”印痕作用“,以

至于到今天,胡岩仍然能对工作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描述。


这个人生第一份工作做了三年,内容就是劈树,三年内反复重复着劈树这件事,这是印痕作用形成的另一个重要

因素————刺激持续的时间。


最后,这个”劈“,是更有动力影响的因素。


劈倒一棵树,首先要确定一个劈的位置,然后反复在一定区域内围绕这个位置去劈,要不断变化角度、力度、深

浅去劈。


这个”劈“的动作,与胡岩笔墨的动力特征完全一致:劈树这个过程就是一下一下的”脉冲发力“、”反复在一

定区域内围绕这个位置去劈“是对发力的控制和抑制、”要不断变化角度、力度、深浅去劈“是脉冲发力和翻涌
式布局的特征,形成这种一致性的原因,可以在学习理论中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原理“中找到依据。


三年,反复这样的刺激,产生的印痕作用,必然在胡言今后一生的艺术实践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胡岩的笔墨具有显著的”脉冲发力“式用笔和”翻涌式“布局,形成这种笔墨特征的动力,笔者把它

们划分为”原始动力、学养动力、思维动力、印痕动力“四个要素,这四种动力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作用的,他
们一同作用于创作,是形成胡岩笔墨特征的主要动力。


-------------------------------------------------------------------------------------------


除了这篇运用一般心理学分析胡岩笔墨的博文,还有一个姊妹篇《心理地形学》,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作

品背后的潜意识活动和指向,但鉴于目前书画界的学术气氛和学术水平,笔者认为,当前还不是发布博文的理想

环境和时间,所以推迟或取消博文的发布,虽然遗憾,但也算是跟环境和谐了。


返回页首

帖子已锁定,不允许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