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草图”香港个展 以食物探讨消费社会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1   浏览数:1590   最后更新:2015/10/02 17:19:38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5-09-30 20:48:45

来源:雅昌艺术网

「宋冬:草图」展览海报

导语:2015年10月7日,「宋冬:草图」作品展将在香港举办。展览将呈献艺术家亲手制作和概念独特的食物艺术品。宋冬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重要的艺术代表人物,创作涵盖雕塑、摄影、演出及录像等多媒体作品,他的创作以生活为本位,又植根于不断流动的生活中。将传统文化形式作为阐述方式,转换成个人化特征鲜明的作品。

“草图”:美食串连艺术 探讨消费社会生活

宋冬,《曼荼罗》,2015,作品尺寸可变,从18cm到118.5cm,装置

  黑芝麻,白芝麻,白胡椒,黑胡椒,辣椒面,柠檬粉,咖喱,桂皮粉,花椒,大料,食盐,味精,鸡精,丁香,孜然,小茴香,海盐,蘑菇粉,香叶,淀粉等其调味品,刀子

(图片由佩斯香港及都爹利会馆提供)

宋冬《吃盆景》(1) 宣纸照片 85.86cm x 60cm

(图片由佩斯香港及都爹利会馆提供)

  本次展览作品由香港的两处艺术心脏地带——都爹利会馆及佩斯香港组成。都爹利会馆主要围绕宋冬早期蜚声国际的摄影及录像作品,例如《吃城市》、《吃盆景》及其他陶瓷雕塑,持续至2016年1月10日;而宋冬此次的最新作品《炒画》将放在佩斯香港予以展示,展至2015年11月7日。两个空间的展览作品均从生活象征和佛家思想取得灵感,以食物贯穿主题,运用食物作为艺术的沟通媒介,使参观者在品尝艺术作品的同时深入思考作品意义,实现前所未有的食物与艺术互动体验。

宋冬《白菜盆景》 陶瓷 120cm x 40cm x 40cm
(图片由佩斯香港及都爹利会馆提供)

  走进宋冬艺术世界的旅程可从都爹利会馆开始,观众可欣赏《吃城市》系列作品的相片和录像,展示了宋冬用上数以千计的饼干和糖果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都会城市的模型,包括北京、上海、巴塞罗那及伦敦。录像播放观众欣赏及品尝微型城市的过程,传递消失及过度消费的主题。在都爹利会馆欣赏过宋冬的早期作品后,观众可继续前往佩斯香港寻找美食艺术品,了解宋冬的最新作品《炒画》。《炒画》是宋冬以全球各地的调味料的艺术创作,其看似抽象的作品形式都源于生活。

  透过「宋冬:草图」展览,作品将会揭示现今社会无穷尽的膨胀、持续摧毁,以及人类贪婪的深远影响。都爹利会馆和佩斯香港也希望能将消费及毁灭的话题引入到香港艺术圈中进行讨论。从展览主题上看,宋冬擅于令展览空间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空间是这个展览不可分割的部分,连同所有展品成为一件艺术品。展览的概念是把“空间变成草图,一张心灵及生命的草图”。 都爹利会馆艺术项目经理Shormi Ahmed表示:“宋冬探讨有关城市急速发展及中产化的现象,成为国际艺坛的重要议题。这与香港亦息息相关,香港政府今年也采取更多措施保护城市的古老建筑和开放空间”。

始于家庭情感为母题的创作 让艺术回归生活

宋冬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行为、录像、装置、摄影、观念绘画和戏剧等多媒介的当代艺术创作,并参与策划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活动。艺术形式横跨多个领域,对人类行为短暂性的观念进行探索。他的作品来源于家庭,朋友和身边的环境,他不追求感官刺激,作品总是充满温情和市井味。宋冬说自己生活在艺术中,《物尽其用》、《水写日记》和《抚摸父亲》是他最喜欢的作品。“这三件作品改变了我和我家庭之间的关系。”

 《水写日记》

《水写日记》 成为生活一部分的自身修炼

  于宋冬而言,《水写日记》是他早期上百件作品中最重要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作品。从1995年起,那一年,他从外面找了一块石头,每天睡前,用一支毛笔蘸着清水于石头上写下日记。在作品自述中,他曾说,“水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形的物质。它是生命源之一,又是毁灭物之一。我写下任何话而毫无顾忌。”一开始他把它当成作品来做,后来就像习惯一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成了我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而不是坚持。”

  这个行为一直到现在仍在持续。“就像刷牙一样。这不是个需要坚持的事。不做就不舒服。”宋冬说。以前有西方藏家出价2.5万美元收藏那块写过无数篇日记的石头,但被宋冬拒绝了。“那块石头是我从自然中借来的,它现在已成为我身体外唯一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我可以在上面写任何话而毫无顾忌。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我的后人会将那块石头还给自然。”随写随消失的文字沉淀了他的生活,禅宗的“不立文字”,没有痕迹的顿悟,沉淀了他的人生。用刷子写在的任何坚硬的、非吸收性的表面。这禅宗般的做法似乎是徒劳的,但强烈的个人行为仍然是艺术家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中重要的部分。

《抚摸父亲》 三部曲 改观与父亲的关系

 《抚摸父亲》影像

  第一部曲:用手的影像抚摸

  1997年宋冬创作了《抚摸父亲》。先用录像录下自己来回抚摸的手,再用投影机把手投在父亲身上。“父亲穿了一件夹克衫,坐在那抽烟。后来他开始看着那只在他身上的手,脱掉了夹克,再后来又脱掉衬衫,最后里面穿的背心也脱了。我觉得他感觉到了这只手的温度。”宋冬说以前父子关系像君臣关系,不能当面反驳;抚摸父亲后,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前他总说你应该,之后说我建议,最后说你自己决定。”

  第二部曲:用手抚摸父亲遗体

  《抚摸父亲》这个作品之后的第五年,父亲突然去世了。宋冬说,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在父亲生前一直不敢用自己的真手去摸他,所以在他去世时他想再不敢摸就永远摸不到了。宋冬就用自己真正的手抚摸父亲冰冷的身体,从心脏的部位,到胸、手……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一个录像,但宋冬说自己始终没有勇气去看这段录像。那是2002年的作品,今年在旧金山第一次展出,但也只展出录像带本身,因为一直到今天宋冬说自己仍然不能看这个录像带。

  第三部曲:抚摸水中的父亲影像

  2002年时,宋冬对父亲的思念越来越深,他说直到那时才真正体会到思念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他还想抚摸父亲,但父亲已经不在了。他就想用另外的方式来抚摸父亲。他从父亲生前的录像中,选取了一段录像倒映在水里面,然后用自己的手去抚摸这个水,当宋冬的手触摸到水的时候,它就消失了。把手拿开,水面恢复平静后,又能看到父亲的影像了。但对于他来说,是永远也摸不到父亲了。

与母亲联合创作《物尽其用》 助其走出丧夫之痛

宋冬于英国伦敦的巴比肯中心举办《物尽其用》展览

  2002年宋冬父亲去世后,宋冬的母亲赵湘源所收纳的旧物已到汗牛充栋的地步,她居住的胡同旧屋已无立足之地,宋冬和姐姐宋慧为说服母亲放弃这些旧物而引致数度争吵。赵湘源女士之所以保存这些旧物,是因为她一生经历过命运的巨大转折,她原本富裕的家庭因备受政治冲击而走向贫寒,自此她一直恪守“物尽其用”的原则,这是她在过去的艰苦岁月中所养成的节约、不浪费、储存物资以备不时之需的习惯。而在丈夫去世后,这些旧物所凝聚的家庭生活的记忆也让她不忍舍弃。在不能拂逆母意又要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宋冬根据他一直以来以家庭主题创作作品的思路,经由母亲同意,想出了把这些旧物做成一个展览的方案——通过展出它们,表达对父亲的追思,正是这些旧物的终极用途。这件超大型装置,将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融为一体。《物尽其用》在2006年光州双年展获得大奖,并最终帮助母亲走出丧夫之痛。

  “物尽其用”随后又在光州双年展、柏林世界文化宫、英国沃尔索新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温哥华美术馆、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等地巡回展出。宋冬以家庭作为艺术的主题,情感真挚质朴,同时也让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直面“消费”话题,《物尽其用》以对抗消费的方式,激起观众的共鸣。

宋冬以家庭为母题的创作线索一直在持续,有2010年为女儿制作了第一个作品《我的女儿是我的四季》,拍摄她与自己一起制作食物盆景《春》《夏》《秋》《冬》的录像,还有后期以“爸妈,别担心,我们都挺好的”为题,让父亲、自己和女儿三代人的影像重叠的艺术作品。

“吃”系列 让艺术回到生活

宋冬《吃城市》(北京) 照片143.1 cm x 70 cm

(图片由佩斯香港及都爹利会馆提供)

宋冬不仅使艺术回到自己、家人的生活,还让艺术回到观众的生活。最明显的莫过于他的“吃”系列。从2000年在伦敦创作《吃盆景》开始,宋冬一发不可收拾,把生活中的食物做成《吃盆景》、《吃城市》、《吃地图》。每一次都让观众吃得投入,吃得尽兴。圣保罗双年展上,宋冬用甜品制作大型世界地图,以配合“无主之地”主题。开幕当天,40分钟内观众就让世界地图消失了。

  以在世界各地都实践的《吃城市》项目为例,宋冬做了11个。用饼干搭建的城市在展览期间被观众一起吃掉。这个可以被观众吃掉的作品探讨了现代消费主义观念的相关问题。这样的原作显然是无法收藏的,能收藏的只有录像和照片。宋冬说,收藏艺术品有三种方式——一是观看,二是购买私藏,他更喜欢用第三种方式:吃掉。在伦敦,宋冬看到了从前没见到过的场面:食物城市被摧毁后,孩子们用食物废墟重新搭建新的“城市”。这是艺术回到生活的最好延伸。

“政纯办” 以集体活动方式探讨“我”与“我们”

政纯办作品“做同一件好事”在纽约时代广场上演

  2005 年,宋冬与艺术家洪浩、肖昱、刘建华和冷林一起共同创建集体创作方式的艺术小组「政纯办」(POLIT-SHEER-FORM OFFICE)。小组致力于以一系列的跨学科实践探讨“‘我们’在‘我’的世界中”这一母题;通过讨论、旅行、饮食、阅读和玩乐等集体行为,构成了诠释21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基础形式。

  2014年11月3日,“政纯办”艺术项目“做同一件好事”来到了纽约时代广场,艺术家们与500名志愿者带着蓝色的拖布、蓝色的水桶,成功清洗了时代广场。随后,又在UCCA上演“全民健身”,述说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两端之间的有趣故事。UCCA馆长田霏宇指出,“政纯办的五位成员均出生于1960年代的中国——那是迷惘的一代,尚且留存着‘社会主义好’的记忆,尽管只是童年记忆。基于此,他们试图去重构社会主义特殊历史时期的视觉经验和情感模式,并将历史的政治意味转换为没有内容的、纯粹的形式(政治纯形式)。” 政纯办尝试着在一个越发“自我”的世界中发扬“我们”的概念。对于一个已经渐渐抛弃“共同理想”的社会,政纯办呈现了一种适合21世纪人类的新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的跨学科实践探讨“‘我们’在‘我’的世界中”这一母题。

宋冬:“担任着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位置”

  佩斯画廊负责人冷林曾经这样评价宋冬,“艺术家宋冬等于艺术,或者说艺术等于艺术家宋冬。虽然,我们看到艺术家的作品里出现了很强的传统文化的信息,但艺术家的目的并不在发扬和普及传统文化,而是想利用它们来塑造‘我’的形象。宋冬艺术的创造活动已经经历了十年。”

  在2014年宋冬获第九届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杰出贡献奖时,他‘以旧观新’的态度打动了评委,CCAA的获奖致辞提到:“自90 年代以来,宋冬担任着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位置。他早期的单声道视频作品和他后期影视作品同样重要,都非常有吸引力。在他的作品中呈现了城市空间与个人家庭的关系,以及历史和记忆之间的强烈的变换。”

  艺术评论家巫鸿认为,“宋冬把「物尽其用」转化为艺术契机,意在利用当代艺术的手段促成三种转化,以尝试建立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新型联系”。大多数人在《物尽其用》中可以找到与我们自己生活相呼应的地方。这件作品是一条生命的记录、一个中国半世纪的历史和社会无常的象征,至今仍然历久弥新。他在相对传统的创作思路下却用东方智能探讨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让人感动之余产生国际影响力。

[沙发:1楼] guest 2015-10-02 17:19:38
行了吧,这不越搞越差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