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未:巴普洛夫症候群与辣眼的耿建翌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735   最后更新:2015/09/20 09:48:08 by 点蚊香
[楼主] 点蚊香 2015-09-20 09:48:08

来源:凤凰艺术


这或许是种当代病:艺术作品的评论者们,一看见某个符号就开始傀儡般的沿着指令不断前进。例如看见古旧的物品就联想到“历史证物”,看见天空与梦想就开始流泪,看见群体聚集就要谈政治,看见货币就要谈资本主义。当然,无论看到什么也都可以谈谈“媒介”、“语言”或者“本体论”——这种“巴普洛夫式的艺术评论”已经成为了艺术作品最大的敌人。长期阅读这类评论,甚至将这类评论奉为圭臬的艺术家,得到的也只能是一只黏黏的哨子,以及惆怅虚空中刺耳的响声。


换言之,真正优秀的艺术家所提供的并不只是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展览。而与其清新可人的表面恰恰相反,他的作品是一个智力陷阱——评论者一旦被作品中那些简单而充满趣味的陈述所吸引,一旦开始自鸣得意的夸耀着自己的逻辑水平,就会立刻暴露自己捉襟见肘的智商。因而在当代艺术界的某些作品没有被解读,是因为其作品的意义不但远超常人,还充满了“反围捕”的陷阱;另一些作品没有被解读则是有意而为之——这样既可以让拿着哨子的手显得高伟些,也可以能狠拍几下自己脸上的尘土。


9月19号,耿建翌在深圳OCAT展出的《小桥东面》就是这样一个智力陷阱。展览的基本结构是一个迷宫,艺术家对过往的记忆散落与铺陈在整个迷宫之中——这首先对观看者就构成了一个难度,一个谜题。人们可以从任何角度进入展览,也可以从任何叙事片段进入整体繁杂的回忆。换言之,整个展览用开放的游戏姿态让每个人都能建立起自己的叙事,但同时又排斥掉了对作品“单向度的解释”。

事实上,艺术家在作为“谜面”的展览前言中已经给出了一个无法逃离的解释——整个展览就是一个洋葱,而试图对这个展览做出定论的人就是那个剥洋葱的“猴子”。因此与其说这个展览是用迷宫构筑了一个庞大的“记忆叙事”,不如说是一个“魔方”,任何自认为认真摆弄这些词句装置的观看者,都会被艺术家冷眼嗤笑。当代艺术评论中的各种文字符号,艺术家在这里运用的不仅得心应手,还不断地制造着新的歧义与岔路。每一次试图在其破碎的叙事中试图拼接起整体的行为,都只是再一次剥掉了洋葱的一个皮。历史、证物、叙事、图像在这套系统之下都只是“记忆魔方”上一块块固定的颜色。观看者进入这个空间,就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装置,每个人都试图将杂乱的魔方整回到原初的状态中。


原初,这个意象事实上在展览之中是不断出现的——它一方面标回应了柏拉图笔下“洋葱隐喻”的宇宙论结构,另一方面则作为一种标志,强行的将某种更深刻的意义挤入解读者的大脑,尤其随着“原初意象”以“金钱课”、“周易演卦”的方式出现的时候,艺术家对意义与解释的争夺才开始在观看者的大脑中成为一种真正的较量。


换言之,这种对“原初”与“记忆”的解释正是艺术家提供给观看者的。然而观看者却始终只盯着图像,盯着碎片而浑然不觉。如果我们暂时的从作品中抽身出来,就会发现“原初”的这一解释,既可以按照艺术家的作品解释为某种具象的事物,也同时可以将这种解释与反解释的过程视为对两股最终导致了“原初”生成的力量。解释的歧义与清洗,实际上是拥有游戏的快感的,但却因眼睛的局限性,而让观看者忘记了自己早已置身其中。


这即是耿建翌今年同时期进行的两个展览为我们传达出的信号。当代媒介及其市场之发达,不但绑住了我们的眼睛,还捆住了我们的身体与舌头。艺术原初的游戏快感,在当代身体的僵化与言辞的贫弱之下快速的退化了。艺术家在《2015·夏》中批判着媒介的荒诞性,试图用新的观看来引导新的身体行为的诞生;他在《小桥东面》则试图用“追忆”的方式,追问艺术的原初价值,追问那个“曾经让他不眠不休的激情岁月”。这种“追忆”本身引出的不是某种伤感的情怀,而是还原了生命本身的复杂性——表面上记忆混乱与相互指涉,却在“幻想”的层面上留给每一个观看者,乃至每一个对艺术有过狂热情感的人一种玩法,让他们借由叙事的游戏留回到他们自己原初的激情。


在这里展出什么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关键,在这里发生了什么才是艺术家最终想要表达的。这种“参与性”既不是矫情的“拯救社会”,亦不是动人的“唤醒世人”,而是在“连哄带骗”的诸多手段之下,将观看者推向一个混乱而危险的境地。更关键的是,这种如“做局”一般的游戏是无法用传统的评论写作展开的,更遑论那些巴普洛夫哨声下的文字。


语言原本就是一条林中路,而在耿建翌这里则连象征着“稳定”的“大地之路”都被舍弃了,转而将其变成了一座不稳定的、甚至难以存在的“小桥”。正是混杂繁乱的生活造就了丰富的语言与感受。而自我阉割的单向度的叙事与解释看似清理掉了某种多义性,实质上却让一些人可以拿着被称为“知识”的大棒扫平了生命初始的混乱激情与无序快感——秩序感、方向感于是诞生,城市与身体也被打上了稳定的印记。


因此,倘若仔细来观看耿建翌这个展览,是会禁不住流泪的——流泪不是因为感动,也不是因为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而是因为洋葱。当猴子们试着一层层剥去洋葱的时候,他们其实已经忘记了自己早就在流泪。而事实上,他们也一定会为将洋葱排列成新的秩序而洋洋得意。


艺术家简介


耿建翌,1962年生于河南郑州,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 (现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系油画专业,现居杭州并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1986年他与张培力、宋陵、王强、包剑斐等艺术家发起艺术团体“池社”,成为中国最早的观念艺术团体之一。90年代,耿建翌发起的明信片展“同意11月26日作为理由”和“45度作为理由”成为中国观念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些都对浙江和上海地区的先锋艺术创作产生过积极和持续性影响。


耿建翌参与过的重要展览包括:1989年的“89现代艺术大展”,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1993年在德国、荷兰、丹麦及英国巡展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及第4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1997年在荷兰举行的展览“另一次长征:90年代中国观念艺术”,2002年的第四届光州双年展以及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2007年在英国泰特美术馆举行的展览“真实的东西: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和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85新潮: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