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汪建伟:不可名状之“物”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541   最后更新:2015/09/19 18:18:23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5-09-19 18:18:23

来源:凤凰艺术


汪建伟个展“脏物”将于2015年9月19日至11月1日在长征空间展出,此次展览作为艺术家“排演”的综合展示,延续了其不断的保持对已有事物怀疑的态度,呈现出富有意味的变化。这个“没有策展人的展览”分为文本书写、作品展示以及排演三部分。

文本书写体现在此次展览的学术批评鲁明军编撰的新书《软弱的时间》中,展示的作品为艺术家近两三年来的创作,排演部分则由“结晶体”小组完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团体,由不固定的成员构成,以讨论、朗诵、谈话、表演、与观众互动等方式展开工作,是一种全新的、综合的行为方式。借由此次展览,该小组将第一次展示在公众面前。

展览的标题“脏物”直接会让人联想到不洁之物,如果不走近展览现场,可能在脑海中浮现会是动物的尸体,垃圾等让人觉得不适的的画面。然而,真正只有当我们走进“脏物”的现场时,才能意会到它的所指。姿态各异、略微有些长牙舞爪的雕塑和几幅具象的绘画布满于整个展览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很难一眼辨识其作品的所指与能指。或许,在此展出的一张画着橙色垃圾桶的具象绘画中,我们能够最直观的感受到它与“脏物”的联系,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解读这些奇形怪状自由生长的“物体”,我们或许会为绘画作品中被突如其来的竖道所切断的图象而感到“哑然”。似乎这些不可名状的“物”在空间中都在各自自我展现,那些张扬的姿态占领了各自的空间,似乎在宣称和标榜一种自我的意识。它们处于一个无法被命名的地带,既不是主流、也不是边界。就像“脏物”那样,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有些尴尬的状态,只是“脏物”已经被贴上了“脏”的标签而已。而这些“物”的存在、它们能够进入展览空间的事实,它们与“脏物”同处的某种状态其实都是对体制、对标准的质疑。

▲ 汪建伟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脏物”是对于“干净”的物的发问;对于己知的、正确性的提问。展览中的“物”是对艺术自身,艺术本体的追问。艺术家汪建伟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说道,很多人认为艺术是反映社会的工具,反映政治的态度,反映哲学的观点,或者说通过艺术我们看到了美好的生活,艺术永远就是工具,它的差异在于你能够在工具箱里依据不同的需要来选取,但是我自己怀疑这个工具,我认为艺术有一个主体。也正由于艺术家强调艺术的主体性,反标签化,他取消了布展,在场的作品没有”展品“的概念,它们只是“物”没有“展签”,作者已经隐没。最关键的是整个“展览”能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至于答案,是开放的。


▲ 鲁明军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事实上,对标准质疑的理念同样也贯穿于“结晶体”小组的排演中。根据学术批评鲁明军为“凤凰艺术”的介绍,“结晶体”排演中融合了不同的身份的人,有艺术家、研究者、作家、编辑,演员等各种角色的介入,这种介入可能是大家面对一个话题各抒己见,在对话间互相产生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说去达到你的目的,而是说寻找缝隙,就是在这个缝隙当中产生我想要诉求的那个东西。它实际上也是对既有研讨会方式的某种质疑,希望建立新的讨论方式,并且这个排演是长期的。


这种“排演”确实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或者说对话模式。虽然与主题相关,但似乎也可以天马行空地跳跃至下话题,在谈话中,灵感不断的显现、消失,人们也在不断地进行话题的延续和跳跃。或许,这些对话是片段性的、但是它又是真实的,最后形成自己的结晶体。


无需基本剧本框架的“排演”不是艺术,因为它消解了表演形式本身。而纯粹的“表演”又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另一种艺术形态,  这种形态有它一定的固定的标准,而这种所谓的“标准”就像“脏物”一样是令人质疑的。“排演”有剧场化之意,有仪式化之感,它奠定了艺术本体的神圣性;而在排练过程中,偶发的东西是游离于“标准”和“框架”之外的碎片化的细节,它们无法被归类,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中所体现的东西却是最鲜活和最真实的。


预展开幕式现场


▲ 学术批评鲁明军为媒体导览

▲ 左起:学术批评鲁明军、艺术家汪建伟为媒体导览















▲ 展览现场



▲ 鲁明军与汪建伟为媒体讲解


参展作品






















▲ 参展作品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开幕时间:2015.9.19(星期六) 16:00pm

展览时间:2015. 9.19-2015.11.1

展览开幕 & 剧场实践

地址:长征空间 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长征空间, 10001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