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傅丹“口误”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297   最后更新:2015/09/18 19:35:02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5-09-18 19:35:02

来源:艺术界LEAP  文:黄含康


展览现场


口误

文:黄含康


艺术家傅丹在56届威尼斯双年展期间,以策展人身份定制了一个特别项目“口误”,于格拉西宫美术馆空间中设置无数个同等的“入口”和“出口”。这布局导致话题间彼此错综流淌,其指向:文明进程的地貌,历史的冲突和归集,可疑的美术史观,移民的身份跨境,殖民主义的变迁与回溯,群体记忆等命题纷呈。


“口误”不是在概念或主题先行的展览,而更像一次带有傅丹主观“错误”的策展计,以私人性角度的“置换”来改造艺术史几何维度的可能性,进而“对话”全球化下多层语境的矛盾裂缝。调用各机构作品约120件,名单从古典遗孤到今日当代。展品交错的时间点密布在大跨度的历史空间维度上,彼此接连生长且裂变出个人史和美术史公共关系的一次重合,同时作为客体尝试和主体“共生”的可能。


傅丹,《原木小狗》(局部),2013年


于是从13世纪《用石头砸死圣·史蒂芬》和艾滋病携带者大卫·沃杰纳罗威兹拍摄的山崖跌落的水牛,被杀和自杀,古典图式投射在摄影偶发,同性恋身份的美学解析隐没在其中。丹麦挪威组合艾墨格林&德拉格塞特,借用大卫·霍克尼的“大水花”线索的前生后世,原本阳光下的资本主义式享乐意味转换成未知的危险出口。接着保罗·泰克的艰难的《电缆肉》,“公众”电缆的快速光感和上面的缓慢的人类肉体连接在一起,缠绕的是欲望和技术诉求的持续困境。


而让-吕克·穆列内旋转互相损耗着的女子雕像《陀螺》,不安地遥望着罗尼·霍恩《金色场域》的资本转换暗喻,略带褶皱的一地金纸好像是全球金融境遇的紧急降落,或同时是有待起飞的新资本神话飞毯。

傅丹,《选美皇后》,2013年


至于傅丹作品《Oma图腾》,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这些西方近代文明代表物,无声叙述其姥姥在德国崎岖的移民历程,也许正是他自幼跟随家人漂移至丹麦立身的缩影。在冰箱上挂着的十字架划出私人心灵在异地寻求身份的轨迹,从不可能明示清楚。不远处安德烈斯·塞拉诺的代表作《尿中的基督》背负的十字架,则对外部公开金色灿烂的生理“嗅觉”,液体中充满了文化战争感。


这批展品经西方文化机构的严谨梳理,本来早已逻辑归位,定格在各自时间线中。而来自“远方”的文化“间谍”,或许是“口误”的讲解“错”的博物馆档案学,于是,展场空间排出了相对于正史的“异味”。大部分展品架构出的线索可以看作艺术“现成品文本”的再叠加,抽离或者隐遁,在过去和未来的双重层面中,一并被推到前台,成为难以名状的碎片流入到被学者们既定的艺术史原型。远看过去,艺术家们被“退隐”,其作品“遗物”在傅丹主观角度的叙事中扮演各类角色,去追问被再次模糊的历史线索之真实性和政治形态的大轮廓。而作品的不同“案例”背景罗列出的历史“肌理”,虚构了一次有待清晰化的多元化文化共处的地理标本,其背后是可疑的全球化共生未来。


傅丹,《Oma图腾》,2009年


此项目也可视为全球化进程里西方对未来主质和异质文化并行的一次实验,并借用他者的视角来重审自身文化脉络来诞生新布局,这衍生需要“局外”的第三眼。而其中的反殖民的意味反而倒映出殖民地平线之广阔体积。无论他者来“利用”和“破坏”这个话语权,都始终是某种关联性的补充。


参展艺术家之一工藤哲巳在1976年写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盒子。我们出生于一个盒子(子宫),住在一个盒子(公寓),最终将死于一个盒子(棺材)。”或许,在这“千疮百孔”的盒子——格拉西宫美术馆,我们面临的所有的矛盾和困境,都来自某个同样的起点,并注定流入未来一并的归宿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