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交叉小径的花园”15位艺术家在沪申画廊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3811   最后更新:2015/09/14 15:00:40 by 橡皮擦
[楼主] 橡皮擦 2015-09-14 15:00:40

来源:凤凰艺术


2015年9月9日,展览“交叉小径的花园”于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开幕,展出陈彧君、方力钧、郝量、李大方、刘唯艰、刘晓辉、倪有鱼、秦琦、王兴伟、王音、王子卫、魏东、谢南星、余友涵、张恩利15位艺术家的作品。整个布展模拟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非线性的时空结构,呈现了艺术家不同时期或不同状态下与自己的对话以及与其他艺术家的交流。


展览构想的由来: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


展览名称“交叉小径的花园”源自作家博尔赫斯的一篇同名小说,讨论的是严格的因果链条与非线性的时空关系的奇异关联。对身为中国人的主人公来说,他残酷但唯一的选择意外地给他带来了一个面对时空迷宫的窗口,他实施了原来的计划,但他的选择在这个时空迷宫的系统中却扮演着另外的角色。选择意味着自由,而博尔赫斯深刻地演绎了自由与宿命的交涉和层叠,我们的目光不由得投向了博尔赫斯想象中的中国。


对于作为文化载体的视觉艺术,艺术家无不以个体的身份处于交织着社会变迁与文化使命的复杂和多重的格局之中。每位艺术家都在建立自己的系统并开拓自己的路径,在推进自己的作品的过程中不时进入到一些可供选择和决定的节点。不同艺术家很可能来到或经过同样的节点,就像在交叉路口相遇或错过一样。众多的路径和节点交织成了当代艺术的网状样貌,而艺术家的创造力会在他突破路径的依赖和节点的限制的时候充分显现出来。


15面屏风交错呈现当代艺术多重格局


展厅内放置了15面屏风一样的展墙,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立的一面,两侧分别展示他不同时期或状态的作品。展墙之间形成了错落的布局和曲折的路径,观众徜徉其间,感知当代绘画多元化的时空架构。艺术家的构成考虑了年龄层次和不同媒介的差异性,着重展现了绘画语言的魅力,使其作为核心要素引领观者进入当代艺术的多重空间。每个艺术家在不同的阶段都展示了不同的视觉呈现,而在整个当代艺术大的场域中,他们自身又形成了与整体语境的对话。在不同的选择点上,他们或同行、或背弃,用自己的创作身体力行地描下自己在当代艺术版块的坐标,留下艺术家个体的演化的痕迹。


展览现场中的交叉小径

▲ 策展人张离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在以下采访中Q代表“凤凰艺术”


Q:这次的策展理念是什么?


张离:这个展览最重要的是每个艺术家前期作品和近期作品的一个对照,一种对比或连接,是这样的一个转换的关系。十五位艺术家从南北方和年龄段都有区分,我们选了北京和上海这两地的画家,年龄段就是老中青三代。我们也有从绘画媒介的丰富性上来考虑,组合了油画、丙烯、版画、纸上作品和拼贴,此外还有稍微传统的工笔画,旨在从绘画性这个角度来体现当代艺术比较丰富的格局和它的网络状结构。


我们基本上是按照年龄来排列,最年长艺术家的作品放置在展览的开端,以最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展览的结尾,大概是这样一个顺序,由于展厅条件的限制,不是特别严格。比较有特点的是我们大概给每位艺术家一面独立的展墙,其中13位艺术家都是用它正反两面顺序来展陈自己的作品,面向展厅入口这一面墙上展出的都是艺术家前期的作品,朝向外滩窗户这边的都是他们近期的作品。


Q:能谈谈《交叉小径的花园》跟这个展览之间的关系吗?


张离:我们觉得采用这个名字,最主要的是引出两个关健词,路径与节点。因为它是在一个特殊的时空结构中,那本小说有一点科幻的色彩,描写了一个很独特时空结构,它由一种循环发生的时空构成,在超脱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这种时空结构里,它的路径和节点是交错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一个地方出发到了另外一个地点,他经历了一个地点的转换,有一个时间的流逝,但是在另一个层面的这种时空结构里,他有可能是网状交织的。那么,古往今来,我觉得艺术家有时候也是在不断地发现新东西,有时候是在传统里面寻找营养。虽然表面上看是两个背道而驰的方向,但是在另外一个时空结构里面,他们有可能又会相遇,所以就是有一种像迷宫一样的感觉,包括路径和节点。


Q:你怎样看待中国当下这些绘画?


张离:艺术家从方向上或是在追求绘画语言新的意识方面,我觉得有很多看点,但是从深度和广度上应该还是有很大发挥的潜力,或者是有很多有待于提高的地方。


Q:就像你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路径和网状系统,但是在不同的时空里还会有节点,你觉得这个展览中有哪些节点值得关注?


张离:我觉得一个是对绘画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对于绘画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比如色彩、造型、构成、题材的选择、以及对于图像的认知和态度,这些实际上都是艺术家要不断地去重新认识和更新的。绘画有它的传统和历史的积累,大家实际上都是在一个前人积累的这个层面上再创作,这种难度和挑战性都是相当大的。因此,艺术家必须要不断地清理自己,不断地回归到绘画最基本的要素。


Q:你觉得绘画最基本要素是什么?


张离:我觉得还是跟人的关系,因为作为艺术作品来说,是一种表达,然后他要对观众产生一些影响,并与他们沟通,因为这种互动性实际上是当代艺术很注重的。


Q:经常说绘画已经死亡了,你认为绘画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方向?


张离:我还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绘画表达是人的本能,我认为只要人的身体还存在,那么,绘画一定会存在。因为它就是一种身体跟材料的互动,不用借助很多辅助的手段,你用最基本的颜料和画笔就可以创作。在任何时代,任何技术条件下,这种最基本、最朴实的手段,已经形成了一个人的本能,是表现人存在的一种精神化的手段。

▲ 艺术家倪有鱼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Q: 你怎么看待自己早期的和近期的作品?


倪有鱼:张离跟我说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觉得很好,但我可能是这展览里年纪最小的艺术家,我还没有所谓的早期的作品。因此,我想是不是能展手稿,手稿可能对于我来说,能体现我的工作方法,另外,手稿本身是我每一件作品的最初的状态,也是作品产生的线索。因此,这次我挑了十件手稿,展陈在墙的背面。


Q: 这个展览里,每个人有他自己发展的一个线索,然后在一个宏观的系统中,与其他的艺术家或者说艺术风格也存在着一个交点,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点的?


倪有鱼:对我而言,交点可能更多是宏观的,我自己也在细细地看和比较我和其他艺术家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或者联系,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但因为我不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艺术家,比如有些来自北方的艺术家,或者来自同一所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他们的知识结构、当时求学经历会有相似之处。我可能是一个新的,在一个初学的状态去做这个东西,但我觉得这种展陈的形式非常好,每个人在正面和背面的墙上呈现自己的作品还是很有意思的。


Q: 能给我们讲述一下这两幅以金色为主色调的作品吗?(指《历史之音》与《顿悟2》两件作品)


倪有鱼:这两张金色作品中的"水皴"法是我自己研究的一种方法。非常偶然,从大概2010年起,我就开始用"水皴"法。展出这两张绘画,一张叫《历史之音》,一张叫《顿悟2》,上面这些黑色的痕迹,都是在颜料未干的时候,用不同力量的水去冲刷出来的,它有点像老房子屋漏痕。所以这个绘画是一边做加法,一边做减法的过程。


那么2010年我在绘画中使用金色的时候,吸引我的一点是当时没有人用金色这种颜料。当时的艺术圈里,几乎看不到用金色做作品,但是恰恰因为这样,我才觉得这么好的颜色,为什么没有人用,用的不好当然会很俗气,用的好会不会有一种新的感觉,于是,我就尝试使用它。但是在这个系列的作品里,我要探讨的是绘画本质性的欺骗感,那么这个金色看起来有一种富丽堂皇的效果,但实际上是欺骗感,因为它就是一层颜料,它散发的是金色的光,它和红的、绿的是一样的。


▲ 艺术家余友涵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余友涵:这两件作品我看下来没有什么进步,一点进步都没有,就是后来搞了一些别的东西,就像这件作品背景中的抽象元素。开始的时候,我并不准备画画,我是涂的整个的黑。正好有个梯子在那儿,我的小孙女就爬上去了。你看这种作品中的眼睛怎么会有这么大呢,那是因为刷子非常好用。我只是随便勾勒了一下,背景全部是黑的。后来我给我儿子看我画的他闺女,他说我后面需要加自己抽象画中的一些元素,后来我就按照他的建议画了上去。


参展作品——余友涵

▲ 余友涵 农村姑娘的头像 纸面油画 25x19 cm 1973

▲   余友涵 梯上的小女孩 布面丙烯 200 x 140 cm 2015


参展作品——王子卫

▲ 王子卫 唯我 No.1  纸上印泥油墨 124 x 248 cm 2015

▲ 王子卫 唯我 No.2 纸上印泥油墨 264 x 143 cm 2015


参展作品——方力钧

▲ 方力钧 木刻版画 122 × 163 cm 2014

▲  方力钧 2002.12.11 木刻版画 122 × 81 cm 2002


参展作品——王音

▲ 王音 俄式列车 布面油画 160×130 cm 2013

▲ 王音 无题 布面油画 60 x 80 cm 2015


参展作品——王兴伟

▲ 王兴伟 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 No. 2 布面油画 200 x 200 cm 2013 - 2015

▲ 王兴伟 无题(小小收旧电脑)布面油画 80 x 65 cm 2007


参展作品——张恩利

▲ 张恩利 白色马赛克 布面油画 200 x 210 cm 2013

▲ 张恩利 吸烟 布面油画 150 x 170 cm 2002


参展作品——李大方

▲ 李大方 钉字墙下 布面油画 180 x 180 cm 2009

▲   李大方 钉板路 布面油画,木 230 x 285 x 50 cm(总)150 x 285 x 5 cm(油画);80 x 285 x 50 cm(木台阶)2012


参展作品——刘唯艰

▲   刘唯艰 我的天空2014 布面丙烯 200 x 250 cm 2014

▲   刘唯艰 冶炼 布面丙烯 150 x 170 cm (each) 2008


参展作品——刘晓辉

▲ 刘晓辉 家务练习(三联)布面油画 140 x 150 cm (each) 2014 - 2015

▲  刘晓辉 奶奶 纸板水粉 40 x 55 cm 2012

刘晓辉 练习场 布面油画 165 x 134 cm 2014


参展作品——谢南星

谢南星 明信片 No.2 布面油画 150 x 190 cm 2015

▲ 谢南星 明信片 No.1 布面油画 150 x 190 cm 2015


参展作品——秦琦

▲  秦琦 乌云 布面油画 280 x 320 cm 2015

▲  秦琦 桃红 布面油画 175 x 210 cm 2015


参展作品——陈彧君

▲ 陈彧君 冲出亚洲——港台风 NO.06 纸本综合技法 106 x 90 cm 2008

▲ 陈彧君 冲出亚洲——港台风 NO.07 纸本综合技法 84 x 60 cm 2008

▲ 陈彧君 摇摆的信仰 报纸、马克笔 55 x 80 cm x 4 2007 - 2014


参展作品——郝量

▲ 郝量 由仙通鬼二  绢本重彩 135 x 61 cm 2015

▲ 郝量 紫竹林中的苦竹 绢本重彩 49 x 30 cm 2015


参展作品——魏东

▲ 魏东 我的东郭先生2号 布面丙烯 40 x 173 cm 2012

▲ 魏东 我的英雄 纸本设色 33.5 x 132 cm 1999 – 2000


参展作品—倪有鱼

▲ 倪有鱼 手稿 纸本综合材料 31 × 20.cm (each) 2007 - 2014

▲ 倪有鱼 历史之音 布面丙烯 130.5 x 65 cm 2014

▲ 倪有鱼 顿悟2 布面丙烯 41 × 25 cm 2014


展览“交叉小径的花园”只是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局部,它无法“数据化”整个当代艺术的生态,但最重要的是它抛出一个话题,提出了一种思考的方式。在全球化的时代下,我们生活在一个碎片化的、非传统的时间性里,我们很难按照一种线性、历时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一切都处在共生的状态。在共生中,历史与当下相互呼应,在传承与创造之间形成一种新的艺术生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