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个能挖到好作品的好地方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2523   最后更新:2015/09/11 16:56:15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5-09-11 16:56:15

来源:文艺星球  花无缺|小愚儿

上海影像博览会现场


金九银十,艺术圈的盛会一波儿接着一波儿,尤其是此刻的上海,已被“艺术周”的三大博览会及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展览活动塞得满满当当,热得两手发烫。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的热度仍在,今天的朋友圈便又被影像博览会“Photo上海”刷屏了。但是,不论是媒体网站还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中传播的现场图片,都不足以将现场的气氛,尤其是艺术家的作品充分展示出来,因为,现~场~的~反~光~实~在~太~强~了!因此,这个影像博览会,是你必须来上海走一遭的理由,并且,这个理由够充分。我用下面一张图告诉你为什么你必须来看现场:

我已经很努力地拍了。此处应是苦涩的笑中带泪的表情 #_#||



逼格在提高,野心在膨胀


上海的很多个艺术盛会都是从去年开始隆重启动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RT021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艺术影像展……这些大规模的、国际化的博览会在去年一出场就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品牌影响力、宣传效果、市场销售状况等方面一马当先,将上海推向了当代艺术中心的位置(至少逐渐呈现出这样的趋势)。


去年的上海艺术影像展在参观人数和作品的市场方面都创下了纪录,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对中国当代摄影市场的一次试水,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中国收藏界及民众对于摄影的热情与需求如此之高。今年的影像展同样“来势汹汹”:相较于第一届参展的近40家画廊来说,本届参展画廊规模扩大30%左右,共有500余幅参展作品。Photo Shanghai的创始人Scott Gray表示:中国上海,已是展示当代摄影或古董照片的最佳之选。同样,上海艺术影像展总监Sparey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东方是一个能挖到好作品的新地方。

现场的观众


或许,这也正是上海近两年举办的博览会如此热闹的原因之一。在今天的影像博览会现场,随处可见被贴了“小红点”的作品,观众更是络绎不绝,画廊的工作人员也忙得不亦乐乎。与北京或其他城市的艺术博览会相比,无论是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RT021,还是专注摄影的上海艺术影像展,这些博览会在规模上来讲都不算太大,参展的画廊和机构数量也有所控制,在控制数量的基础之上专注于质量和口碑,当其他城市仍在追求大、全、多的时候,上海已经将自己的当代艺术定位于国际化、品牌化,将更多的资源与精力用于提升口碑与逼格上。当然,这些与上海政府对文化艺术事业的扶持与规划是相关的。从上海艺术周期间,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藏家、媒体集体扎堆上海的现象可以看出,上海的艺术逼格在提高,艺术野心在膨胀。

现场拍照的观众


特别的单元,给特别的你


其实,本次影像博览会中的亮点与热点,在展览开始的几天之前就已经被各大媒体“分享”(互相参考)了好多遍了。亮点有三个(大家说的都是一样的,随便找篇报道就可以知道是哪三个了)。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张培力策划的影像单元。“中国录像艺术之父”张培力以策划人的身份,策划并呈现知名及新晋艺术家的视频作品。上海艺术影像展为此特别打造了录像艺术空间,可见对于该单元的重视。张培力表示,“就我的身份来说,我很难说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策展”,展示活动既没有主题,也没有一个要追求或梳理的‘线索’,甚至我也不强调作品之间的‘联系’。我只是试图提供一个景观,一个由影像构成的景观。对于那些对录像艺术不甚了解的观众来说,以如此一种类似于看电影的观看方式来观看‘非电影’,或许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这是一种特别的观看。而对于以录像为基本创作手段的艺术家或关注录像艺术的研究者来说,或许可以通过这样的浏览获得种种新的认知和判断。简言之,我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排除主观判断,尽可能完整的提供,将判断和梳理的工作交给大家。”

王思顺作品《真理》

鸟头作品《千秋光》


张培力是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标志性艺术家,这次他以策划人的身份所挑选的作品,也是他对于中国影像艺术现状,以及年轻艺术家创作状态的一种审视和态度。将张培力对这个影像单元的呈现,与他年轻时期所处的80年代影像艺术现状做一个梳理与比较,或许是个有意思的事情,两代人的影像历程形成有趣的映照。


在偌大的展场中,面对多达500件的作品,拼的不仅是眼力,更重要的是体力和耐力。因此,“走马观花”与“匆匆而过”是难免的,尤其是身处如此拥挤、喧哗的展厅,想要静静地站在一件作品前默默凝思,变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奢望。因此,很多人特别“想静静”,“静静”却始终不能来。或许,这个影像单元的设置,就是为“特别想静静”的你准备的,影像艺术的线性时间特征与特定的展示环境(小黑屋),使得你必须静下来默默观看才能领悟其中深意。因此,这个特别的单元,就是为了给特别(想静静)的你。

展览现场


群英汇聚,华山论剑


说了这么多,摄影与录像毕竟是视觉的艺术,一个现场的呈现比什么都重要。而在这次博览会中,最耀眼的便是享誉世界的那些摄影大咖们,这个华丽丽的名单吸睛指数绝对是百分百。说实话,我在展场中转来转去,走了一圈又一圈,那些国外的摄影画廊,我并没记住和认识几个,但这些个国际大师们的作品却远远的就吸引我走过去。所以,我按照我的逻辑(每个大师都是散落在展场中熠熠发光的一颗明珠),来给你呈现一个精华版的艺术摄影展。

展览现场



精华作品

Willy Rizzo, 《萨尔瓦多·达利-放大镜》, 巴黎, 1949

荒木经惟, 《东京物语》, 1989-2015

Cooper & Gorfer, 《妮莎与动物》, 2015

Nick Veasey, 《朗万连衣裙》, 2011

Terry O'Neill, 《碧姬·芭铎》, 西班牙, 1971

Elliott Erwitt, 纽约, 1999

August Sander, 《三个农夫》, 1928

Ormond Gigli, 《窗中女孩》, 纽约, 1960

Christy Lee Rogers, 《生命之轻》, 2012

山崎博, 《Heliography 01》, 1978

David LaChapelle, 《Death by Hamburger》, 2001

Erwin Olaf, 《忧伤-卡洛琳肖像》, 2007

René Burri,《马、泳池和路易斯·巴拉干设计的房屋》,墨西哥圣克里斯托尔, 1976

Julie Blackmon, 《Wicker Swing》, 2008

Erwin Olaf,《忧伤的卡洛琳》(Grief, Caroline Portrait),2007年

Harry Gruyaert, 《海滩咖啡馆》, 比利时奥斯坦德, 1988

David Drebin《香港梦幻》,2009

杨福东, 《我感受到的光1》, 2014

冯梦波,《始祖鸟》,2012年

张晓,2007年作品《陕西》(Shanxi No.220)

杨泳梁,溪山行旅图

冯立, 《鹦鹉》, 2010

厉槟源作品


以上就是这次上海艺术影像展的精华版展示了。在上次介绍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的文章中,小编还大言不惭地说“亲们不用来现场啦”,但是,今天的影像展却要给你一个必须来魔都的理由了,并且这个理由足够充分。想想看,这个华丽丽的参展国际大师名单,是我们只能在教科书和网络中才能看到的呢。如此众多的国际大咖摄影作品能够汇聚一起,实属难得,这样的原作不容错过。如果你是土豪,请随身携带好足够的money,因为:上海~是一个~能挖到~好作品~的~好地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