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还原与视觉重建:从图像叙录方式看视觉人类学的意义
发起人:小兵张嘎  回复数:0   浏览数:2197   最后更新:2007/04/18 03:04:09 by
[楼主] 小兵张嘎 2007-04-18 03:04:09
历史还原与视觉重建:从图像叙录方式

看视觉人类学的意义






      邓启耀



  由文字纪录的历史有着漫长的历史。近来所盛行的叙录和口传历史也开始为历史学家所重视。与此相比,对历史的图像叙录虽然已有大量实例,但在视觉理论上的梳理却仍显不够,特别是从视觉人类学意义上对人类群体性文化和历史的整合性梳理尤其不够。也就是说,不仅人类文明的历史是多面的和“分叉”的,叙录和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也是多样的和“分叉”的。我们就像摸象的盲人,不能执一端而以为这就是全象(真相)。无论是文字叙录、口传或口述叙录,还是图像叙录,都只是历史和现实真相的一部分,需要更多学科的探讨和整合。像图像叙事或象征,就有自身的许多局限,比如很难进行明确、深入、微妙的表达等,如果没有文字等做补充和说明,甚至极易产生歧义。
  事实上,过去已有许多学科利用图像叙录的方式,对历史真相进行了视觉的重建。例如考古学,虽然地下的化石年代久远,峭壁上的岩画斑斑驳驳,出土的雕像谜一样沉默,然而,借助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逝去的历史渐渐露出真相,沉默的石头也开口说话。而通过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我们看到“化石”在当代复活,历史在民间还原,虚幻的神话有了图解,失落的古礼可求之于山野,文物展现活态的制作与使用原型,村姑野老的衣饰图色中宣叙出部落的史诗……从远古的一片夹砂陶片,到当代民族的原始制陶;从岩画、青铜器图纹中遥远的生活场景,到至今还活在我们身边的一种习俗事象,历史的漫长时空刹那间重合,祖先和我们不再阴阳相隔,遥不可及。再结合口传的或文献的多学科旁证,不同学科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在多学科的整合中,僵死的历史碎片渐渐拼合、还原、具体,并且生动起来。
  但是,视觉人类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毕竟是与影视技术的诞生相联系的,所以它在很多场合都被称为影视人类学。张江华等学者认为,岩壁画和后来的绘画,在照相技术发明以前,是记录和传递人类文化信息所能使用的仅有的形象化手段,应当说与今日的影视人类学有相当密切的渊源关系。不过,作为一门学科的影视人类学,是与近代人类学学科的建立和近代影视技术联系在一起的学问,不能简单地把岩画与后来的绘画纳入影视人类学范畴。至于岩画和绘画在记录和保存古代人类学信息方面的贡献,可以作为影视人类学的史前史来研究(张江华等,2000)。
   如果把Visual Anthropology局限在“影视人类学”范围的话,这话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从视觉人类学角度,就有所局限了。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面讨论。
  人类学照片和纪录片的拍摄,在19世纪摄影机发明不久即开始了。与视觉人类学或人类学影视接近的概念,也有记录。1879年出版的《法语词典》收录了Documentaire这个词,词性为形容词,意为“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这个词1906年起开始与电影发生关联 。满世界乱跑的法国人把大量远征、探险或旅行片称为Documentaire,用来指称纪录片创始人卢米埃尔兄弟等用影视手段“对现实的描述”和“对现实的安排”的作品。首先在英语世界提倡使用Documentary(纪录电影)一词的是约翰·格里尔逊(Grierson),他也认为纪录电影是指“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1954年,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建立人类学电影研究中心,开始人类学电影的研究并组织研究人员到非洲等地拍摄了一大批人类学电影;从1966年开始,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探讨、影片放映已成为美国人类学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美国人类学学会创办《影视人类学》杂志,并建立了美国人类学影视中心;“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下设18个专业委员会,其中之一就是“影视人类学委员会”(Commission on Visual Anthropology)。从 1934年首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伦敦)召开算起,至今半个多世纪,影视人类学有了较大的影响,人类学影片在历届大会上播映,占有重要地位。在1964年第七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芝加哥)上,与会人类学家通过了《关于影视人类学的决议》,决议写道:“电影、录音带和录像带在今天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科学资料的源泉。……他们能将我们正在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的种种特征保存下来,留传给后世。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只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而且是同一性增强而文化大量消失的时代。为了纠正这一过程可能导致的人类的短视行为,按现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记录人类遗产就非常必要。” 2003年我到意大利弗罗伦萨参加第十五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特意去听视觉人类学的专题会。这次视觉人类学的专题会主题有两个,论文60余篇:1)视觉人类学:影像的广阔领域;2)东亚的婚纱摄影。视觉人类学的介入使影像的视野更加广阔,同样,影像的介入也使我们的学科领域更加广阔,这个已成为学术界共识的话题我们可以略而不谈。我感到有趣的是,满大街人们熟视无睹的婚纱摄影,竟也成为一个得到很多人类学家关注的题材!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视觉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既可以远在 异乡“边缘”,也可以近在我们身边,近在你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1世纪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程度很高的时代,遍布世界的影视传媒每分钟都在传播着大量的视觉信息及其以视听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电影院线、录像网点、游戏机房遍及城乡,DV等轻型摄录设备、数码编辑系统的更新和普及速度让人吃惊,书籍、报刊杂志、电子网络的图像化倾向也越来越厉害,以致有人称当今时代为“读图时代”。看电视成为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内容,一些能真正反映现实的纪录片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在制造精英的高等教育领域,“触电”的传播学成为热门专业。而在世界著名的大学里,影视人类学、影视社会学等课程,也开始悄然时兴。这些学科在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奥地利、丹麦、意大利、英国、日本及其他许多国家,历经百年沧桑,渐近成熟;在中国,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沉浮,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研究、教学和学术交流,近十年来在北京、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等地区,已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