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心广:以艺术的名做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168   最后更新:2015/08/25 17:55:28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5-08-25 17:55:28

来源:Hi艺术  作者:胡婷婷

与杨心广对话,让我的思维一直处于生活、体验与感悟的状态里穿梭,甚至会出现跳帧的间隙。那些绕开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和对政治的抗议的作品里,是艺术家通过对自然的探索来认识自己的方式。就像杨心广所言,“他试图将主观的心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客观真实达成一致。”显然这是一条悖论,但它所激发的力量也许是你所想象不到的。

艺术家 杨心广

传统的造型手法已经很有局限了
Hi:在你看来,你的作品与雕塑大的不同在哪里?
杨:装置就是区别于传统的架上雕塑,所以把它叫做装置。咱们说的雕塑一般都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是以塑造形体为主,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但我的创作不光是塑造形体,还有各种各样的手法会用在里面,作品的呈现形式很不确定,有些是可以归类到雕塑里面,但有些就只能叫装置。
Hi:可以说你选择装置的创作形式,是因为它更灵活地诠释了你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吗?
杨:对,更开放自由,没有门类的限制,当代的内容需要当代的手法来表现,时代在变化,我们遇到的事情也在变化,我们甚至需要研发全新的表现手法来做作品,传统的造型手法已经很有局限了。
Hi:如果有一天影像语言能够更准确的表达你想要的东西,也有可能运用多种媒介来诠释的。
杨:有可能,我的有些雕塑也配着影像。我最新创作的雕塑上面会做一个屏幕。

北京公社举办个展“杨心广”现场,2015

《剩余体积》   木   尺寸可变   2014

无题(格子)槐木   尺寸可变   2014

《无题》  85x75x8cm   铁、油画颜料、木   2014

首先你应该很敏感
Hi:从你对实践创作来讲,大学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创作中的比例占多少?  
杨:大学课堂主要是学习架上雕塑,我现在的创作上很少用到,但是对空间体积的理解也还是能影响到现在作品的呈现,能看出来是做雕塑出身的。
Hi:那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尝试做装置类的作品?
杨:大一的时候开始做过一些行为,后来尝试了录像作品,在雕塑系的材料课上做过一些装置。
Hi:当开始思索创作方案的时候,你会首先考虑材质吗?
杨:我一开始想到的不是材质,大多是一些感觉上的东西,很难说出来。首先你应该很敏感,敏感一点自然就能够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尝试各种手法,直到找到最合适的材料。虽然好像我一直在用木头,但从我对木头的选择来说,我并没有把它当做材料,我选择木材与它本身的气质有关。它有特定的形状,个性,它代表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身份感,而且并不会因为我的发现而改变其真实的状态。
Hi:你很敏感吗?
杨:挺敏感的,一个麻木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很干枯,没有感染力。

《金色H-NO.2c》   233x122x7cm   铝塑板、铁   2014  

《两只老虎》   200x100x180cm     铝塑板、铜、铁   2012

Boers-Li画廊举办个展“武不善作”现场,2012

香港安全口画廊举办个展“无限美好”现场,2013

《蓝色》 可变尺寸  综合材料   2013

让情感冷却下来
Hi:在创作过程中,你会借用外力来完成技术上的问题吗?
杨:有的时候需要解决,有的工艺自己做不了。制作工艺并不能决定作品的好坏,并不是说你找一个手艺很好的师傅就能做得更好。
Hi:你会怎么处理自己与创作之间的情感转换?
杨:我个人觉得,首先应该让情感冷却下来,然后再跳出来审视那些感性的东西。当它变成一种客观的,不带情绪的感悟之时,你所表达的情感才有可能是一种客观看待问题的态度。

《森林2》 综合材料  85x80x60cm  2011

《抚摸》 330x500cm  物件, 房梁,墨汁   2009

做一件完全正确的作品那是很无聊的
Hi:在别人看来,物派对你的影响很大,你自己如何看这个问题?
杨:物派对我的影响不算大,早期有过一点影响,现在看来我不太喜欢物派的作品。
Hi:在你这么多年的艺术实践里,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
杨:我一直以来感兴趣的是主观心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客观真实要达成一致,我试图干这个。但是这是一个悖论,因为这是不可能达成一致的,以人的视角去看认识事物看到的都是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我看月亮都是有感情的,月亮的阴晴圆缺都要跟人的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其实月亮就是一个矿物体,这是真实的现实,但就算是人认识到月亮只是一个矿物体,这也是感官之物,还是没有离开以人为主导的认知范畴,所以这个悖论会把人变成矛盾体,我想这样就能激发出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来。
Hi:就是它们的遥不可及才具有吸引力?
杨:想明白了就不用做了,做一件完全正确的作品那是很无聊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