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古根海姆中国策展团队新面孔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584   最后更新:2015/08/24 18:24:16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5-08-24 18:24:16

来源:artnet

2015年8月12日,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宣布特聘侯瀚如担任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策展顾问,聘请翁笑雨担任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副策展人。而出生于日本、自2006年起主持古根海姆亚洲艺术项目(Guggenheim's Asian Art Initiative)的孟璐(Alexandra Munroe)则被任命为全球艺术高级顾问,将带领整个团队策划两场展览。

图:www.rhfamilyfoundation.org

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 Chinese Art Initiative)开启于2013年,该基金为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提供1000万美元的资金,开启包括研究、策展及馆藏扩充等一系列项目。该项目的特色在于直接向出生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艺术家提出委约,而委约创作的作品将于2014至2017年间以3场个展或群展呈现,每场展览均会推出出版物、讲座、教育项目及艺术家公众互动活动。委约创作的作品将成为何鸿毅家族基金藏品,被古根海姆美术馆永久收藏。

汪建伟展 图:www.rhfamilyfoundation.org

2014年10月,首场展览“汪建伟:时间寺"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展出了概念艺术家汪建伟所创作的两幅油画、7件雕塑、一部影片和一场分为两部分的表演作品。汪建伟个展的策展人是荷兰籍汤伟峰(Thomas J. Berghuis),而他也是古根海姆美术馆在全球范围内招募的第一位“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策展人"。在侯瀚如和翁笑雨加入后,下一场最新委约作品的主题展将于2016年11月在该美术馆开幕。


汤伟峰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旨在“主流西方视角以外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中国叙述",他认为委约创作的方式更有助于将重点放在艺术家自身的实践上,因为“了解艺术家如何参与和改变中国当代文化也是同样重要的。"

“汪建伟:时间寺"展览现场图,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何鸿毅家族基金藏品
图片:David Heald ©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 2014 汪建伟,经授权使用

对于此次任命,古根海姆基金会及美术馆董事理查德·阿姆斯特朗(Richard Armstrong)表示:“他们(侯瀚如和翁笑雨)的加入有助于古根海姆透过全球艺术计划,开阔策展视野,不断接纳并呈现全球艺术家的创新成就和新视角。新作品的特色是采用直接委约的创作方式,因此项目十分注重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合作。"


值此任命之际,artnet新闻分别与刚刚走马上任的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策展顾问侯瀚如,以及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副策展人翁笑雨展开对话。在采访中,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分别介绍了未来的工作重点,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独特的委约方式,以及对接下来两场展览的想法和规划。

artnet 对话:侯瀚如+翁笑雨

在古根海姆的工作已经开始了吗?感觉如何?

侯瀚如:作为古根海姆亚洲艺术委员会(Asian Arts Council)的成员,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5、6年的时间,并且也和该团队建立了定期的沟通。本次新任命让我们的合作更加深入。当然,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对我而言也是新的挑战。


翁笑雨:8月17日是我在古根海姆就职的第一天。在旧金山生活了8年之后,我把生活彻底转移到了纽约。我感到很兴奋,希望尽快投入工作。

你们的加入将为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带来哪些变化?

侯瀚如:我们将尽力扩展该计划的全球版图。在新兴的全球艺术图景中,中国艺术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项计划将致力于呈现,甚至引领这一至关重要的变迁(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


翁笑雨: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该计划长期的努力,整合及梳理古根海姆机构内部的多个相关项目。虽然现在只是起始阶段,却让人十分期待。

谈谈你们的具体工作,将如何与孟璐一起工作?

侯瀚如:我将和孟璐和笑雨密切合作,整个团队将共同把握计划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将共同开展研究,制定受邀艺术家名单,设计展览的架构和相关的公共项目。同时,我们也会协力摸索最佳的策展方略,以求获得执行上的最优效果。


翁笑雨:作为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的副策展人,我负责该计划中第二和第三次委约展览的开发和执行工作。在工作中我将与策展顾问侯瀚如,以及博物馆的整个团队展开密切合作。我将不断地与全球艺术高级顾问、三星亚洲艺术高级策展人孟璐沟通交流新的想法,而这项工作的重心也在于为该计划制定宏观的规划和策略。我们希望能够共同推动该计划的进展。


除主要工作外,我还会参与博物馆内关于跨国及全球艺术史及策展实践方面的论坛、研讨会和工作坊。


你们如何遴选委约艺术家及作品?收到邀请的艺术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侯瀚如: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不过我们将不仅限于考虑中国或是大中华区域内的杰出艺术家,也会把目光望向全球。


翁笑雨:我们希望寻找到的艺术家不仅需要呈现深刻的思考和前卫的作品,同时应当需要有批判性反思当前历史时期和社会现实的能力。


遴选的过程将包括大量的研究、工作室参观和对话。还有一点至关重要,与以往直接呈现已完成作品的委约方式所完全不同的是,该计划的委约需要艺术家们参与互动及合作:合作的对象不仅仅包括瀚如和我,更包括博物馆方面的整个团队(例如教育部门)、该领域的其他实践者和观众群体。我们鼓励艺术家成为发起者和参与者。以上这些将构成项目的主体,我们同时也希望前期的集体构思和沟通能够为展览本身造势,并开启一些有趣的讨论。

与孟璐和汤伟峰不同的是,你们二位都在中国本土出生及成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侯瀚如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理论梳理和批评工作,而翁笑雨则大量参与全球各地的艺术项目,与诸多年轻艺术家展开合作。从你们自身的背景和视角出发,将会如何帮助古根海姆加强与中国艺术社群的互动?

翁笑雨:这个观察视角很有意思。一方面,瀚如和我希望通过自身的独特角度和理解,努力拓展与这一社群的联系。在美国乃至全球各地工作的8年时间内,我已经与中国的艺术群体建立起了很强的纽带。我接下来的合作中,我殷切地希望引入一些新的观点和实践——不仅仅是来自艺术家的,同时来自于包括策展人、撰稿人、艺评人和思想家在内的其他同志者。呈现这一有机体的复杂构成也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我希望过往的经验能够助力于开启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和更为全面的诠释。例如,我相信年轻一代的实践者“天生"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他们不仅在国际化的层面上具有相通的知识储备和经历,也在积极探索诸如非传统的历史书写、地缘关联(例如大中华地区和其他亚洲区域之间),以及如何有效地定位、开拓和颠覆当下所谓“中国当代艺术"(及/或中国当代文化)的既定叙述方式。古根海姆美术馆能够承担起这种挑战,并为之提供平台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侯瀚如:眼下要做的事情非常多。目前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让广泛的观众和机构能够对中国艺术已经成为全球图景的重要角色给予共识。中国艺术不再是他者,对于纽约以及全世界而言,它已经成为了日常艺术经验的一部分。通过委约的方式,我们希望为艺术家和公众/机构提供机会,一探“全球化"在文化、艺术甚至(地缘)政治中的可能意义。观众不再是“中国艺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应当透过艺术家的作品、相关出版物、讨论会和其他活动亲身参与进对话、讨论,甚至是辩论当中。


一方面,以“中国背景"与艺术家们工作——或许和绝大多数美国机构的介入方式和架构有所不同——能够开启对于美国和亚洲的国际化机构应如何通过开创性方式重新调整自身、迎接当下时代在艺术、经济和机构层面所带来的变迁的探讨。古根海姆美术馆在过去的十年间一直把亚洲当代艺术作为着力点,使其成为了一座真正的全球化机构,也正是借助其“全球视角",它能够在纽约这座城市中奠定其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是古根海姆美术馆在这一进程中的先锋。中国艺术——经由这样的过程被重新打造为“全球化"和“独特化"之后——能够为古根海姆美术馆带来的改变将是无可比拟的;它不仅帮助博物馆吸纳更多的全球化元素,也将拓展其在策展和机构层面对不同类型实践的包容性,认识到美国本土博物馆思路之外的其他做法。

可以谈谈接下来的两场展览吗?将以个展还是群展的形式呈现?你们接下来的工作将如何展开?

翁笑雨:瀚如和我正在酝酿第二次展览的构思,这一展览仍将主要以委约的方式完成,开幕时间预计为2016年。未来的两次展览我们希望以群展的形式呈现。不同于两场完全独立的展览,我们着眼于在一众委约作品中建立起密切的关联,而两场展览本身、相关活动和一系列的公共项目之间也会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在该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不断产生深入的对话和论辩十分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跳脱于项目本身的框架之外,激起更大范围内的讨论。我们将在今年秋天前往大中华区,参观艺术家们的工作室。

关于
侯瀚如

侯瀚如生活及工作于罗马、巴黎和旧金山等地,目前担任罗马21 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MAXXI 的艺术总监。侯瀚如20 世纪80 年代曾求学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1990 年移居法国。在从事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职业一段时间后,成为了旧金山艺术学院的展览和公共项目总监以及展览和美术馆研究学会会长(2006至2012)。在过去20 年间,他在全球各地的机构和活动中独立或联合策划了超过100 场展览,包括在上海、广州、光州、伊斯坦堡、威尼斯、里昂、奥克兰和约翰尼斯堡的双年展和三年展。他出版的作品包括:《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2013)、《站在中间地带》(2012),以及《范式转移》(2011)。他还是古根海姆亚洲艺术委员会(策展智囊团)的创始成员。

关于
翁笑雨

翁笑雨是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Kadist Art Foundation)亚洲项目的负责人。翁笑雨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和旧金山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College of Arts),曾在旧金山亚洲当代艺术委员会(Asian Contemporary Art Consortium)担任项目总监,在加州艺术学院华特斯当代艺术研究所(CCA Wattis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担任策划人,曾为包括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等多个场馆组织展览活动和公共项目。



文:徐丹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