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东:摄影的时代可以结束了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1   浏览数:1807   最后更新:2015/08/23 22:31:14 by guest
[楼主] 陆小果 2015-08-21 18:53:54

来源:798艺术

蔡东东的作品中所隐藏的思辨气质是通过其对摄影史逐渐发掘的过程中得来的。我们为何观看,为何如此观看,观看将使我们变成什么,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其创作变得更像是一部面对摄影的考古学。但是从早期到现在,蔡东东的探索并没有在一个完整的视觉系统中停留过,其作品所讲述的故事既有对过往的缅怀,也有对今天社会的观望。面对时间与空间的快速转移和层叠覆盖的当代,我们身处何处在今天网络虚拟化世界里更显得模糊。对自身的观望在蔡东东那里逐渐变成对自身的等待,而这种等待正如其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而不遇》那样,变成一种在不可知论支配下的过程。


艺术汇:你是怎么看待当代摄影?
蔡东东:现在是一个图像采集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摄影师,摄影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摄影的时代可以结束了,就像我们吃饭的时候用筷子一样,已经不能意识筷子的存在了。

艺术汇:你早期曾在军队里从事摄影,退伍之后一直从事的是人文摄影,那么是怎么推进到现在所从事的创作方式的?

蔡东东:我是没有经过科班训练的,我的创作风格的改变路线不是那么清晰,观念摄影和人文摄影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野路子就是乱打拳,但这种创作方式是非常好的,它不在某个系统之内也就获取到某种程度的自由。早期在部队时(2000年)就开始了解艺术摄影,当时我所在的是一支新组建的部队,在其中我担任的是部队文书和汽车驾驶的工作,平时也出板报之类的,之后指导员让我担任部队的摄影工作,主要是拍部队的训练、合影以及士兵的一寸照等。当时在部队也订购了相关的摄影教材,才发现除了像部队主旋律之外的摄影还可以这么拍,这么个人化。退伍后我做商业摄影有半年多,之后认识了很多做艺术的朋友,当时有尝试去创作,但没有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只是觉得这么拍比较有意思。

《风物》 2000-2004年

艺术汇:你的很多实验性的摄影是来到北京之后才逐渐出现的?
蔡东东:一个摄影师的作品不能脱离他当时的环境,当然早期两年的部队摄影训练也是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刚开始可能是研究人在画面里的状态,但慢慢地我就不满足这些了,到最后我不拍别人了,就拍自己,把自己放进画面,再往后就研究图像,例如我为什么拍照这些问题,这是一个一点点慢慢走过来的过程。说起人文摄影,以前我拍的也不多,之前在三影堂我出过一本小册子《风物》,但是在拍这个系列的作品时我已经意识到了摄影的虚假性和杜撰性,这完全是一种个人化的东西。

艺术汇 :最早的作品中你会选择一些国人喜闻乐见的事物,像风景、古迹等,为什么选择这些题材?

蔡东东:这就是一种记忆吧,就是你的一个背景,挥之不去的。这套作品我拍了几百张,用过期的相纸洗出来的,灰色调子。在北京的郊区我租了个大院子,房子里摆得到处都是作品,当时策划广州双年展的顾铮来我的工作室,待了两三分钟之后就决定让我参加他的展览。

《脱靶》 2015年

艺术汇:这种灰调所带来的忧郁似乎是你能感受到的一个集体意识时代的离去和破碎吧?
蔡东东:对,这是我2006年之前的一下创作的,之后就开始思索了。

艺术汇:之后你的作品就开始探索摄影史和美术史的经典影像,并作大量的挪用和摆拍,这个时期你是怎么思考的?
蔡东东:在我结束了《风物》这个系列之后,我告诉自己再也不能这么拍照片了。那种摄影的方式其实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对我改变很大的作品就是我拍了一首中国的唐诗——贾岛的《寻隐者而不遇》。之前我一直是一名摄影师,但之后我开始了艺术创作。

艺术汇:在2006年你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有关水、玻璃、镜子的题材,这是为什么呢?

蔡东东:那时候已经有意识地去探讨与过程有关的东西,像时间、空间等等。如《标记》这件作品,刚开始的点是我点上的,然后我发现别人放上去的一件东西,它也是标记。后来我把眼睛看到的也当成标记,之后创作的《风的舞蹈》都是有关时间在摄影中的关系。摄影其实有消除时间感和空间感的作用,启发人们存在的永恒性。这种启发感最早来自艺术家,当摄影被每个人使用的时候,其实每个人都会受到启发。

《落石》尺寸可变 废旧用品 2014年

艺术汇:这样的话你的作品其实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辨的维度,而且作品的形式也从之前的一张作品延展成为需要几张作品,或者一系列作品才能把问题说明白。
蔡东东:对,你在看我作品的时候,找不到一个很固定的图示。可能从科班出来的艺术家总会有一个固定模板,但是我拍过的东西不会重复第二张,所以也就造成了在现在艺术圈里我的作品不好辨认。

艺术汇:什么样的原因会吸引你再次去创作呢?
蔡东东:我不把艺术创作当成创作,我觉得艺术是没法创作的,艺术是一个等待的过程,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你得把自己清空了,这个挺重要的。你怎么样摆脱一些干扰,要不然好东西来了你也是接不住的。国内的艺术家到四五十岁时就没什么创造力了,他们可能太重视这种现代的原则性了。在 2011 年时我去过一次意大利,在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基金会待了4个多月,他是贫穷艺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已经 70 多岁了,但创作力依然非常旺盛。他晚年写了本书叫《第三天堂》,书里说人类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了,这也是他的作品之一?

《寻隐者不遇》 2006年

艺术汇:你近期的作品延展到古代神话题材,像中国的观音娘娘、古希腊石雕等来研究摄影史的发展,那么现在给予自己有什么提问呢?
蔡东东:没有提问,现在就是找到一种趣味,让生活有意思一点。这种态度是比较消极的,就像齐白石老年画白菜和虾,有什么意义呢?无非就是一种生活的趣味罢了。

艺术汇:你前段时间有个名为《落石》的展览, 同时也有一本叫 《脱靶》的个人作品集出版,在这些新作里你用了很多上世纪 50-60年代的老照片,似乎你想给予以往的照片一种物理现实,有种借尸还魂的概念在里面,以往的照片被你复活了?

蔡东东:最近我收集了很多那个时代的照片,这些照片会让人感到当时的人很乐观,而且所有的照片都是摆拍。在那个时代你很难发现一个颓废、无聊的姿态,里面所有的女人都很妩媚,男人也很阳刚。让我感觉照片中的那个时代是不存在的。这段时间其实很短暂,时代变化太快了,当下人的时空感已经接近零点。假如是个聪明人的话,他可以什么都不干,就静静地待着也可以,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只是为了度过时间。今天人类的改变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一体的。以往想要颠覆或者革命的实验性艺术已不再对今天的社会现实起到作用,今天的艺术再去强调某种功能性或某种批判性有时候会显得很虚伪。

《给予》 2010年

艺术汇:今天驱动社会进步的并不是文化?
蔡东东:科学还是有效的,它会瞬间改变我们。一个新的产品,人们依附在其生产模式和使用模式,它会修正人们的经验,使人出现改变的幻觉。在今天内容是生产好的,人是不需要内容的,只需要消耗这些内容。我们现在意识到了我们是没有内容的人,这很重要的,这使得我们与被饲养的动物区分开了。

艺术汇:你怎么看待艺术作品中的多媒介运用?
蔡东东:我的作品采用玻璃、镜头、水龙头这些物件也是针对具体图像的不同,物件的使用使得图像从原来那种严肃的语境中脱离出来,变得荒诞化了。你可以看作这是对之前语境的调侃,这样作品也显得更为轻松,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现在是一个消费和娱乐的时代,但是纯粹的消费娱乐也是很机械的,我们如何在消费娱乐当中稍微幽默一点,不被其绑架。

艺术汇:之前你谈论到摄影的时代已经结束,那么你怎么看待你现在的图像工作的?
蔡东东:图像编辑是比较贴切的。对我来说,每个人去拍一张作品的时候,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考古的现场。现在的工作与精神连接与以往的工作不同, 现代人生存于镜像社会当中,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曾经做过一件作品,在一个大展厅里,他摆放了很多装裱得很精致的镜子,开展的时候他拿着榔头走近镜子,一面面地把它们砸烂。今天的人将视觉租售给镜像生产,到一定阶段可能人类的视觉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在用我们肉体中各个欲望部件来证明一件事情,到一定时候大家就明白了。(采访/撰文:李旭辉 图片提供:蔡东东)
[沙发:1楼] guest 2015-08-23 22:31:1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