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颖:吃饭睡觉刷刷屏,网络艺术就会发展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698   最后更新:2015/08/09 18:22:47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5-08-09 18:22:47

来源:泼先生

泼先生访问苗颖:吃饭睡觉刷刷屏,网络艺术就会发展


采访编辑:吴凡

访问嘉宾:苗颖

作为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媒体艺术合作伙伴机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以“电子世界的民谣”为主题,把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发展出系列的网上平行项目,通过这个窗口,让民间的希望和潜力,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反思新技术的张力得以体现。苗颖的“手拿菜刀砍网线”是“电子世界的民谣”的第三个线上展览。泼先生从第三个展览开始,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合作,针对线上展览作品及新锐创作者,开启系列访问与艺术评论。敬请期待!

苗颖是一位居住在因特网、局域网和她的智能手机上的网络艺术家。苗颖尝试探讨这些媒介的各种可能性,以此来关注日益改变我们生活的网络。她2007年学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2009年硕士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弗莱德艺术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她自2007年的作品“盲区”开始(google.cn屏蔽词汇字典,后于纽约西州双年展中展出)开始专注于网络艺术,特别是其土生土长的中国网络。她对于正在改变我们时代的媒体、身体与机器以及现实与仿真之间的关系非常敏感。


作为一位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的实验者,她尝试用gif、平板软件、在线游戏第二人生等媒介为网络时代寻找一个图标,并常以幽默的方式来表示无奈和戏虐。这种轻松的力量正来自于网络语境的平民与自由,让人脑洞大开。她先后在中国大陆、台湾、欧洲、美国、网络和在线游戏第二人生中展出过她的gif作品、手机应用、录像、数字版画、艺术书和互动装置。


“手拿菜刀砍网线”的灵感来自于一首网络情诗,下半句是“一路火花带闪电”。和千千万万的其他网络情诗一样,作品中这些翻译成“中式英语”的诗句大部分是由中国网民自发为他们的“QQ签名”所创作的。这些诗句展示了中国网民的民间智慧与矫情,就像艺术家与中国网络的浪漫关系一样散发着一种失恋般却令人愉悦的淡淡忧伤。展示的共有10件网络作品,其中6件为gif格式的动图,另外4件为由gif、静图和视频分享网站播放器所组成的网络浏览器作品。

访问正文


目前国内线上展览这种形式还不能算普及,而你这次展出的作品也许跟许多人心目中艺术作品的概念也很不同,不排除有人觉得“不够严肃”的可能。同时你称自己是“居住在因特网、局域网和智能手机上的网络艺术家”,能结合这次展览的主题聊一下你的创作理念吗?

中国互联网因为充满“矛”、“盾”以及“矛盾”,而成为一块独一无二的神奇材料。2007年我刚开始用互联网创作的时候,我对“盾”(审查)很感兴趣,后来这些年,我和“盾”慢慢地培养出一种“斯特哥尔摩式”的不大健康的虐恋——即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被绑架者慢慢爱上了绑架者。另外,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矛”(自我审查)的力量慢慢被体现出来,其实是网民自制的“盾”达到了“矛”的效果,这些“自制盾”顺应“盾”的逻辑而生,体现了中国网民高度的政治觉悟性和伟大的创造力,这种民间发明充满了欢乐和智慧,让我脑洞大开。展览希望用源于互联网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互联的特色,其中“矛盾”,我觉得最好不要用“严肃”的形式来表达,因为用严肃来表达严肃,充其量只是傲娇和高级无趣吧?

  当然也有可能是伟大的互联网精神早已把我培养成了一个再也无法严肃起来的逗比。反过来说,这次展览在媒介上,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不严肃的地方,艺术作品要当下还蛮重要的,人和时代都是脆弱的,很容易就被改变了,艺术家还是要对正在改变时代的媒介有点责任心,探讨探讨新媒介的冲击和可能性。

       展览一共是10件作品,媒介为6件gif动图和4件网络浏览器作品,所谓网浏览器就是以IE,Chorme,firefox等浏览器为媒介的作品,换言之离开网络无法观看作品,加上gif格式本来就是为早期“前”网络时代所创造的(图片小,传输快,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观看gif的唯一方式是把gif丢到浏览器里,动画就会自动播放)随着社交媒体时代来临,gif格式翻红,我个人觉得gif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图标。网络展览在西方当代艺术已经非常普及了,这跟西方社交媒体的活跃以及类型多样有关,中国社交媒体虽然活跃但类型单一,主流无非是微信和微博,但西方就分类更细,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等等,特别是熟悉Tumbr的人,对网络浏览器的作品就比较熟悉。国内由于种种原因,对于网络展览还比较陌生。比如展出后有艺术专业人士称作品为“数码拼贴”和“素材本”等,这点上倒是体现了在中国做网络展的有趣之处——网友可能比专业人士更专业。倒是有网友写信问我,我的“局域网情诗”这一系列的gif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他们用“gif快手”做不出这种效果,至少网友还看得出gif是gif,不是25年前发明photoshop的时候人们说的“数码拼贴”。

花落尽,鸟飞绝, 2015, gif动画


  ▽你的作品似乎是基于观众对网络元素既熟悉又新奇的态度来创作的。比如《好爱,感觉不会再累了》,这件作品从标题到神经猫表情,再到网络歌曲以及弹幕形式的评论,都是取自网络文化中很流行的元素,网友很熟悉它们。但你的组合形式明显不是网络世界原生就有的,因此产生了新的趣味。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你作品当中幽默感的来源?而且这种幽默感在以作品呈现之后,好像又多了一种网络修辞的作用?

这件作品是由视频播放器和自制gif组成的浏览器作品。其实作品中的弹幕视频的标题是“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而不是“好爱,感觉不会再累了”。而“爱觉不累”是我对中国网民的总结,当你觉得累觉不爱的时候,有可能却正是爱觉不累。网络的迷人之处在我看来是幽默,比起电视时代7点整只能坐在电视机前看同一台新闻,网络中纵然有“盾”,但做点“矛”也蛮好玩的。这位网民用且仅用几个像素奇低的神经猫表情配合新加坡过气歌手郭美美的“不怕不怕”这首歌的韵律做了一个视频,表达自己“累觉不爱”的心情--在视频的开头他/她写道“用这套表情唱了一首歌……感觉好累不会再爱了……--by iWPZ”, 这轻松和自嗨是蛮不符合以往中国人的形象。即使有“盾”,网络还是在改变中国人,并在“盾”中重新塑造性格。中国人本来并没有什么幽默感,自尊心特别强。但网民脑洞太大了,视频做的太好了, 比我做的录像艺术要好上100倍,我看了大概100遍,当然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弹幕太精彩了。所以我在这件作品中特别强调了弹幕的部分。弹幕从视觉到意义都令我着迷。这是一个关于评论而不是内容的时代。这在弹幕上面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弹幕中,评论取代了视频的内容,而成为了主体。

网络文化,包括流行语,是一个更迭翻新很快的领域。首先它们流行起来特别地快,快到几个小时之内就让人们觉得这个说法或玩法可能就过时了,与此同时,新的玩法又特别地多,这是否会让创作取材的时机变得很难把握?换句话说,你是如何寻找和选取那些要表达的元素的呢?

中国互联网跟其他地方的互联网一样的地方是,这里也有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碰撞下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比如说“杀马特”。不同在于,除此之外,还有因为“自我克制”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既自制的“盾”来反侦察,这样的流行语往往流行最广,比如网络流行语鼻祖“草泥马”。我选择网络流行语并不会因为它流行而选它,除非它代表了某种矛盾,那它再流行,再容易过时我也会选择它。比如在“健康的畏惧”中,我用了“我的滑板鞋”,我个人是很不想用的,觉得用“我的滑板鞋”是很吃亏的,越红的东西时代感越强,也越容易过气,另外人家也会觉得你只是在抱流行的大腿。之所以用,还是要看整个作品的需要,这件作品的背景是一张来自于Google官方youtube频道中一个关于将Google APPs和Chrome笔记本带到课堂上的一个视频,截图中两个穆斯林女孩捧着Chrome笔记本席地而坐,相视而笑,伴随着这完美的笑容的是来自于官方的画外音字幕“学习必须是随时随地”,浏览器右下角有的视频同样来自于Google官方,是在另一个亚洲国家日本,人们穿戴者Google字母的衣服整齐划一的跳着广播体操。与之平行的是中国网民用Google Translator(已屏蔽)来“唱”/读网络神曲“我的滑板鞋”,在视频播放器后面“生长”出来的是一堆随着节拍律动的被广泛用于微信自定义表情的成龙被“俏皮”甩头gif,似乎跟穆斯林姑娘有着不自然的互动。


“健康的畏惧”截屏, 2015, 浏览器


  ▽线上展览里里面的每个视频,都会有国内的优酷和国外的youtube两个版本。由于视频是从原本的视频网站嵌入,平时会出现的开篇广告、浮动广告、和播完之后的其他视频推荐都是照常出现。尤其它们都是按照观众所在地区和个人的网站浏览历史来投放的。这样的细节会让观众觉得自己本身的信息也融入甚至影响了整个观看体验。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就艺术的角度来说,我想再次澄清我虽热爱录像艺术,但我并不是录像艺术家,也不做录像艺术,如果录像出现在我的作品中,只会在“被观看"的框架里面, 不会跳出它这个舞台,通俗的来说,楚门只是楚门,不会穿越变成邻居老王。我关心的,是“录像播放器艺术”/video player art, 我关心的,是“录像播放器艺术”/video player art, 我关心的,是“录像播放器艺术”/video player art,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录像播放器由视频分享网站而生,比如youtube 和youtube player,除了广告,一切都会影像你的观看体验,包括你的网速,提及观看完毕后的推荐,也许你本来在看我的作品,最后看着看着就歪掉了,看了其他的别的视频,就像你上网时会做的一样。另外,虽然国外观众可以看到国内观众看不到的youtube视频,但国内的观众会看到国外观众看不到的“彩蛋”,因为在youtube播放器后面我加了一张图片,国外的观众由于播放器可以正常加载,就挡住了后面的彩蛋,国内观众因为看不到youtube播放器,就会看到我安置的彩蛋图片。所以境内外观看作品有不同。

可以注意到这次展览是用NewHive这个在线平台制作的。一个并不熟悉NewHive操作方式的观众在浏览展览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对各种链接进行摸索,这有可能会让他转入其他网页,展览观看就会暂时中断。另外,观看作品时,屏幕前的观众可能处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中,他们有可能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吃着东西。你会有意识地将这种不确定性看作作品呈现的一部分吗?或者这会是你考量创作方式的一种因素吗?

美术馆里的作品又怎样呢,虽然不能吃吃喝喝,还不是边看边刷微信吗?排这么久的队痴痴的去看蒙娜丽莎不是为了一张自拍发朋友圈吗?到底是跪拜艺术还是跪拜社交媒体?何况艺术品的“灵光”早就魂飞魄散了,我觉得好的艺术品应该跟它的时代相符,机械复制时代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社交媒体时代有社交媒体时代的艺术品。与其让网民跪拜我的作品,不如让我跪拜网民的创造力吧。我对网民的智商深信不疑,Newhive只是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他们玩的比我转呢。

手拿菜刀砍网线, 2014, gif动画


  ▽你倾向于自己这个形式的作品一直在且仅在虚拟空间创作和展出吗?还是你也能接受它们以展示屏的形式转入更传统的展出空间,比如画廊、美术馆呢?你期待这样存在于网络空间的作品和展出在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

我个人从来不倾向仅在虚拟空间,毕竟人是物理的,虚拟空间链接回物理空间蛮好的,关键这链接的纽带必须是新的展示方式和语言。 我没有什么远见,吃饭睡觉刷刷屏,网络艺术就会发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