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着北:中国城市主义在非洲
发起人:顾灵GL  回复数:0   浏览数:1875   最后更新:2015/08/06 21:13:43 by 顾灵GL
[楼主] 顾灵GL 2015-08-06 21:13:43

来源:燃点  文 /爱安啊译 / 顾灵

面对东方:中国城市主义在非洲Facing East: Chinese Urbanism in Africa

艺术与建筑橱窗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 (纽约97 Kenmare Street), 2015年6月17日-8月1日

艺术与建筑橱窗的新近展览“面对东方”似乎是个被普遍忽视的机遇。它所探讨的主题:中国对非洲的参与,例如政府借贷、区域结对、私企往来与救难援助等,对国际局势而言同样是不容忽视且影响深远的动作。尽管中国并非唯一一个抓住与非洲大陆通贸与投资机遇的国家,且实际的借贷与投资数额难以确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无疑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近十年来,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劳工前往非洲,建设以高速公路、体育场、医院、机场与水坝为主的基础设施,而其工作同样延展至更微妙的领域,包括劳工实践、通讯、教育与社会参与。从而当地局势的复杂多变交织着种种正面、负面与演变中的影响。

展览标题“面对东方”撷取自“西行计划”(Go West),不过这一点在展览新闻稿中并未提及。后者由常驻上海的两个荷兰人:建筑师Daan Roggeveen 与记者Michiel Hulshof 共同创立于2009年并持续至今,项目汇聚了来自多个领域的实践者对不同超大城市的调研。其中一项始于2012年的调查即针对中国城市模型在非洲多个城市的显形,该调研的一期报告刊载于去年的《城市中国》杂志上,可惜的是,大多数读者可能都没发现淹没在桌上十数本杂志里的这一本。的确,该调研项目的巨大潜力与吸引力,以及在本土层面上展开调研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形势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展览中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观者所见,大多是欠佳的照片、缺乏想象力的展陈。这些看似随机陈列的资料从工厂平面图、施工工地到非洲当地早已司空见惯的中文标识,无所不包。展签也是马虎了事,并未提供有关这些照片及其背后语境的进一步阐释,或许用谷歌图片搜索得到的信息就能和现场的呈现相当、说不定还会更多。现场最有价值的元素大概就是一条粗略囊括了中国一、二百年来参与非洲建设的纪年表。这页纪年表被折了一个角放在一面展墙的背后,几乎没有观者会注意到它,从而也就很可能忽略了这一重要事实:上述局势是经过了漫长递进的演化过程,而非近年来的一个新生现象。

长话短说,寄望于通过这一展览来(最起码)体察到中国对非洲的政治经济参与及影响的人大概会感到非常失望。即便寄居一隅,只要调研深入、展陈精良,“观者便会发现自己身处于同Hulshof与Roggeveen曾经造访的调研之旅相似的不安处境,从而被迫探寻个中叙事,试图在新旧关系网络中找寻连结,并将之放在一起加以理解,从而领会全球化的下一个篇章…”(摘自新闻稿)。如此说来,对观者而言,这场展览或许连一页纸都没填满。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