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病人 宋轶
发起人:叮叮  回复数:0   浏览数:2388   最后更新:2007/04/13 07:01:11 by
[楼主] 叮叮 2007-04-13 07:01:11
时间病人


宋轶

时间·艺术——文脉的梳理和延续
序言
想写一点关于时间的东西,但问题太多,和时间搭界的艺术太多,以致于我最初在和一个朋友谈到时间艺术这个概念时,他好心的提醒我,“不要试图解释关于时间的概念,并不是时间不可说,而是对时间的解释有很多的。”由此我突然想到了对于文章本身,我们是否也该有所清算?
看腻了多数展览的主题阐释,因为那些东西总是喜欢把所有的作品拔高作一种概念,喜欢将展览中的作品都强奸了后说,好,这些是我的骨肉了。那些作品真的就攀的上所阐释的主题那“高贵”的血统吗??
看烦了推出、追捧一种主义、一种流派的评论文章。那种做法的目的从成全艺评家自我的嗜好逐渐沦为了商业炒作。如果要说在艺术方面,这些年来推出的“卡通一代”还是“新卡通一代”、“新新卡通一代”或“新的N次方卡通一代”,对艺术的帮助又有多少?说到市场,这种炒作比起“超女”铺天盖地全民总动员式炒作,很明显只是“小炒”,--哎,连恶心的芙蓉姐姐也能算是个“呛炒”啊。
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一篇文章。废品天经地义的应该被扫除、回收,之所以为废,也是从它的实用价值角度来讲的。于是,我还是巴望着一篇文章能带给我些许启示,犹如撞击了大脑的“核子链”,使它可以裂变出更多的思绪。
艺术史中经典的“XX主义宣言”无疑是当今“XX后一代”“新XX一代”类宣言的祖师爷:
·达达主义宣言
让每一个人宣布:有巨大的否定性破坏工作要做,我们必须打扫和清理,肯定疯狂状态之后的个人清洁--达达,废除逻辑,逻辑是缺乏创造力的人的舞蹈……”(1)
这些都提出了具体的艺术主张--我们在艺术中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激浪运动:“但“新达达”与达达有所不同,激浪艺术是一种倾向,一个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例如激浪婚礼、激浪食物、激浪音乐会、激浪事件。”(2)
从这开始已经大大拓宽了艺术的范畴将它渗透到生活中,还是告诉人们艺术应该怎样,不该怎样……
  ·后感性:“后感性是一种可能”“后感性是一种症状”“后感性是一种能力”(3)
着重从方法论上来讲,艺术应该怎样,不该怎样……
·   ·   ·   ·
所谓“XX主义”,往往也从一点出发,到最后拓宽了多个领域,成为这些领域冲破藩篱的先行军,一开始的激发点倒成了可有可无的载体,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我们曾经提出了这么多的主张、主义,实际上是将未来的艺术史沿着自己观念的圆规在“画圆”。
为什么我们不能借鉴做作品的办法,设置一个情境,让观众进入,理解、发挥。借用罗兰·巴特评价布莱希特戏剧的一句话,“舞台在叙述,观众在审判。”(4)
我不是要告诉你一个什么,而是要设计出一个足以吸引你去参与的游戏并制定游戏规则,怎么去玩就是每个人的事了。
所以我在本文中提出的是一种猜想--“时间病人”,有如哥德巴赫猜想,也许你永远也证明不了,但重要是它激发你在证明或证伪的过程中,迸发出更多的新艺术观念和实验方法,然后再将众多新的思路产生组合、歧变、孽生,形成系谱开发。自然的,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就会产生核裂变般的惊人数量。我不会再尝试提出一个主义和一个理论,告诉人们该怎样、不该怎样。这些新思路、新观点毕竟是有限的,应该更关注怎样生产无限!
我也并非尝试着利用一次新的划分把所谓这样和那样的“主义”、“一代”划为门下,妄称一个新的主义或派的诞生而获得嘘头。我仅仅尝试搜罗历史中被归于各门各派名下有着类似的性征、有着一些亲缘关系的那些艺术实践,整理出它们的脉络,让人知道在这个领域里哪些东西是玩过了的,哪些是玩的不够酷的,哪些只是大家有了游戏的瘾,还没怎么开始玩的……

一 梳理与提问
创新的方法有很多。选取福柯知识考古的方法,通过对于历史的盘点、梳理,去发现被主观的和偶发的因素所掩埋掉的历史线索。通过主观的梳理文脉,就能清楚:
a 我们有什么东西?--盘点(我们拥有的资源和没有的资源)
b 我们要做什么?--涉及到意志的问题
c 我们可以做什么?--这是提到可能性
d 我们怎么做?--属于建构方面,需要设置课题和设计实验方法
e“既然是主动的,就有其目的性。是为了解决当代问题而进行的工作。”(5)
(1)“有关时间的艺术的文脉:文脉与时间“本体”、时间“附体”
我决定尝试从时间和艺术品之间紧密程度来分类,将和时间有关的艺术分为:时间“本体”艺术、时间“附体”艺术。先坏一坏以往的“规矩”。
时间“本体”:主要是指一诞生就摆脱不了和时间的关系,因为时间是他们的载体,是它们的血液,没有时间它们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艺术形式。这类的艺术形式包括:影像、声音、戏剧、多媒体戏剧、行为表演。
其中影像包括,电影、录象艺术、照片。
录象艺术之父白南准他们那时候做的东西有一点时间“附体”艺术的血缘,因为录象只做为装置的一部分,甚至强调的是显示屏幕的形式,但很快的对于时间感的枯燥崇拜就将录象艺术生生的灌进了“时间”里。


Karen Blixen, 1996     白南准

形式的意味成为了主要的关注对象
至于照片,在于它都是由1/X秒决定其成像,再短的时间也是由一个时间“流过”而形成的。
时间“附体”:主要是指在它们诞生之初并不是和时间有很直接的血缘,而是后来在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得到启发而在本身的形式中加入时间的元素的艺术形式。这类的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文学、装置。
波洛克的行动绘画也应该算做这一类,因为他的作品最主要在乎的还是呈现出来的图象效果,而其得到画的过程--行动,仅仅是作为画的附产品被人津津乐道而已。
(2)“时间·艺术的文脉
在序言中我就提出了“目的决定论”,本文着重研究怎样利用时间元素推进作品的实验,所以上述的分类旨在首先划分出“有关时间的艺术”的大脉络,先给长期以来没有对其动过手术的“时间”开膛破肚,看看里面五脏六腑的大致位置。但本身的划分标准--“从时间和艺术品之间紧密程度”--也就很模糊,没有也无法给出一个量化的标准。因此,进一步的梳理“时间·艺术”的脉络,我们从“用法”入手,于是有了7种 :                                                                      
·体现了时间包容空间、时空交融观点的方式
·运用时间的经典符号、以“痕迹”为主要载体的方式
·散文式的“时间流”方式
·将时间看做具有宗教救赎功能而对推进其研究的方式
·展现以冲突为主要载体的心理时间方式:
·还原一种“绝对”时间感受的方式
·通过新技术产生极端时间体验的方式

·体现了时间包容空间、时空交融观点的方式
古代东方就有了时间“附体”艺术的一些影子,主要是集中在绘画和文学的领域,单独对时间本体的研究并没有出现,这是和中国传统的时空观相联系的:把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紧紧的连在一起,也不是把两者混合。两者是对立且统一的整体。
“空间具体而有垠,须分别独占。倘求扩张,则必相碍。物质人生必依附于空间,向外寻求,常趋于动而争。
“但空间必包含在时间内,相与融成为一体。使无时间,空间又何得存在。(6)
这种时空概念发挥到极致应该是宋词里。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人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欧阳修”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雕楼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
其次就是在绘画中独一无二的散点透视,散点透视是将各方所看到的景象糅合在一个图象当中,而从图象中的这个点的视角到那个点的视角,是需要时间的,时间被悄无声息的掩藏在类似移步换景的方式中了。《清明上河图》是这个时期的颠峰之作


《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
巨大的空间跨度既体现了观者的游历轨迹,又暗含了观者的游历时间  
从城郊到城市的繁华地带都展示在一张画纸上,庞大的空间跨度也让人观众的视觉经历了从城郊的街坊酒肆的游历过程。在这里,时间是缓缓的流过,“绵延无已,前后一贯,可以共容”。                                  
充满老庄思想的时空观是极其浪漫的,相互对立,和而不同,时间包容空间是其最大特点。
这种思想的另一种体现就在国人“怀古”的传统,产生了关于登临、怀古、悼古、咏怀古迹一类的作品,抚今追昔的对比中,兴起无常的感悟,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特点最突出的一段话。人,变了,作为媒介的月亮没有变。由时间的巨大跨度带来的空间的变换让人颇有感伤之意。正如邱志杰所言“只是中国人把这种感觉磨练的极其敏锐,而且找到了奇妙的意象来表述这种感觉”
这里的关键就是奇妙的意象,因为人在面对事物的变迁往往都会有感触的。方式上的相异才是中国文化对于时间的特殊感受,也是魅力所在。“五·四”之后,这条文脉看似断裂,而实际上失去的只是这种感觉的表述方式,对于无常的细腻体验和对“此时此地”不可替代的“现场”感的强调仍然存在,国人依旧将它渗透在世俗生活的每个角落,保
持着虔诚的信仰。(7)
在商业电影中,类似“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种以一个不变的媒介物带来时空上沧海桑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