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知道威廉•肯特里奇?
发起人:lalal  回复数:0   浏览数:1925   最后更新:2015/07/18 14:07:44 by lalal
[楼主] lalal 2015-07-18 14:07:44

我们为什么要知道威廉•肯特里奇?

2015-07-14吴奇飞

不知道又怎样?难道又是一个外国人怀着崇高的理想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呕心沥血付出共产主义劳动的故事?需要像宣传白求恩一样那么大把地用时间、金钱把他刻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科书中?这不正常!


中国的策展家们还是太崇洋媚外,还喜欢用8、90年代45°向上瞻仰外国人,45°向下斜视我国人的姿态来策展览。殊不见北京OCAT开馆就扯一帮子外国人撑场子,现在众策展评论家又来大书特书威廉·肯特里奇,这究竟是装的哪门子逼?


自清末洋务运动开始,我们就学习西方,学习外国人,我们要学的有很多,不光是画画、艺术,连怎么吃饭都要学。直到现在,前几天股市狂泻,我们的资本市场玩法照样还是得学西方。那么我们学了那么多,那么久,究竟学到了啥?吃一堑长一智?还是秉承我国人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


威廉·肯特里奇来看,我觉得我们学的也就是个“样式”。为什么要有这个样式?没有这个“学习”的样式,中国当代艺术在一帮子策展理论评论家那里是没法搞下去的。在他们看来中国艺术家在搞艺术时必须要有个学习的“姿态”,他们才能有一个研究的样板,才能从样板中去下一个逻辑混乱的判断。这个“样板”之于这一帮子策展理论评论家至关重要,因为比起艺术来,他们更懂得怎样运用这个样板。


这个“样式”从哪里来?当然不是从样板戏里来,它应该是从我们的秉性里来的,这个秉性也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秉性可能来自于意识形态,来自于一种集体对自我认知的荒谬感。就像那些以屌丝、高富帅自居的人,他们也是在需求一种样式——生活的样式。同理,策展理论评论家们寻求的不过也是个样式,但每次都像这样寻求到国外去未免有点智力障碍。我每天经过的河滨公园广场舞样式要比一个国外艺术家作品更具备策展理论评论家们的所需要的样子。


这些策展理论评论家门为什么没有去找家门口的样式,而要千里迢迢去找一个外国人来做样子?这就涉及到他们的学习样式,应该说他们的学习就是这个式样的,还在学院时期,学院里的老顽固通常是不入崇尚当代的学生法眼,他们喜欢跟着会点半吊子外国理论有点当代感的老师傅学习,这些老师傅教给他们的无非就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样一个当代圈子里流行的真理。至于为什么圆?老师傅讳莫如深,学子们懵懵懂懂。就是这样一个学习样式,它左右了这些学生走上策展理论评论家路子后的行为样式。


中国当代策展理论评论家们的腐朽已经不是文字所能描述的了,它某些时候甚至超过了艺术带给你的暧昧感。在寻求“学习样式”的过程当中这些策展理论评论家们已然浑浑噩噩地过了一把艺术家瘾。对于一种欲说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自命不凡的体味如同火锅底料般五味杂陈,他们乐于重复这种“学习样式”,就像乐于饭局中的段子,好像没有了段子吃饭也变的无趣。中国人的饭局对于吃来说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无论如何不管是饭局还是艺术局,这都是中国特色,用国际视野来看它就是那么回事,对于他们各自的策展、评论、理论用到艺术上可以像上证A股一周之内杀跌1500点,然后连续大盘3个涨停,暴虐的气息毫不亚于《金瓶梅》中赤裸裸的欲望。这还不是简单的速度与激情,这是老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艺术厚黑学。学术、艺术、脸皮可以不要,裙带关系一定要维护好。民间与庙堂在当代是沆瀣一气的,在艺术文化上,民间并不能提供给你一种关于自由与创作的无限想象。


生活与艺术对于中国当代的策展理论评论家们来说达到了高度统一,随便找个威廉·肯特里奇就能即赚够了面子银子又把圈子里外忽悠个遍。毕竟国际样板在当代不太好找,资讯泛滥已然让传统的策展理论评论家们在学识的广度上没有了什么优势。但他们的优势在于玩弄这种“学习样式”。他们没有玩弄威廉·肯特里奇,他们只是玩弄了自己的学识。


这个面向外国的根生地固的“学习样式”究竟有那么重要吗?或许对于这些策展理论评论家们来说很重要,每当他们觉得自己找不着北或者需要为自己找个艺术借口时,就不约而同地去国外找一个样板。然后充分运用老到的艺术厚黑学阐释不止一遍,好像这样他们就是真的在搞艺术策展、艺术理论,在装模作样地评论起艺术了。

到此威廉·肯特里奇对我们也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样板完成了一个学习的样式,让当代策展理论评论家们又自嗨了一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