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艺术学术界都在聊什么?10篇必读最具话题性文章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3023   最后更新:2015/07/14 18:30:33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5-07-14 18:30:33

来源:artnet


从南非一再升级的反移民暴力事件,到近期重回视野的女权主义话题,artnet新闻的美国艺评人Ben Davis精挑细选了今年6月最受关注的10篇评论文章,带你一览当今最前沿的艺术理论。



1
记忆的颓败
A Failure of Memory
作者:Ingrid Sinclair
刊于《Guernica》杂志

近期,反对移民的暴力事件在南非接连升级,约翰内斯堡尼尔逊·曼德拉纪念中心的一个摄影展用大量的静止影像忠实记录了该国扰乱外邦的历史。文章作者Sinclair是一位纪录片导演,她搜集到多位亲临冲突现场的摄影师们的证词,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

约翰·里本格(John Liebenberg),《南非撤离安哥拉》(South African withdrawal from Angola,1988)
图片:© John Liebenberg via Guernicamag.com

恩斯特·沙德(Ernst Schade),《被烧毁的巴士,莫桑比克》(Burnt bus,1990)
图片:© Ernst Schade via Guernicamag.com

皮耶特·波尔斯玛(Pieter

Boersma),《她的丈夫和孩子们在莫桑比克全国抵抗中被杀死》(Her husband and children were killed by RENAMO, Mozambique)

图片:© Pieter Boersma via Guernicamag.com

2
是谁拯救了“女性拼贴”艺术
An Inquiry Into What Women Saved and Assembled — Femmage
作者:米里亚姆·夏皮罗(Miriam Schapiro)和梅里莎·迈耶(Melissa Meyer)
来自ArtCritical
女性拼贴(Femmage):是我们所创造出来的词汇,用来涵盖所有由女性使用传统女性的技艺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行为——缝纫、刺绣、挂结、裁剪、嵌花、烹饪等等——男性也有参与,但在历史中由女性大量实践的活动。”

夏皮罗,女性主义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刚刚于2015年6月去世。线上艺术杂志ArtCritical重新翻印了她刊登于女性刊物《异端》(Heresies,由夏皮罗联合创立)上关于女性及拼贴画的经典文章,而她的老朋友,也是这篇文章的另一位笔者——女性画家梅里莎·迈耶则衷心地写了一篇导言,以纪念逝者。


1977年的米利亚姆·夏皮罗
图片:via www.bluffton.edu

米里亚姆·夏皮罗,《米利亚姆与玩具共度的时光》(Miriam’s Life with Dolls,2006)
图片:Courtesy of Flomenhaft Gallery

米里亚姆·夏皮罗和梅里莎·迈耶于1977年刊登在《异端》的特辑《异端:女性的传统艺术:审美的政治》(Heresies: Women’s Traditional Arts: 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上的文章《不要浪费,不要渴求》(Waste Not, Want Not):





3
罗伯特·马瑟韦尔的另一面
Another Look at Robert Motherwell
作者:约翰·姚(John Yau)
来自Hyperallergic
华裔诗人及评论家约翰·姚的这篇文章十分清晰地梳理了罗伯特·马瑟韦尔代表作品的主题,包括为其最近在纽约安德里亚·罗森画廊(Andrea Rosen Gallery)展出的令人沮丧的新作“开放”(Opens)系列正名。约翰·姚认为,马瑟韦尔在“开放”中巧妙地探索了抽象表现主义在极简主义及上世纪60年代的诸多艺术运动之后还能够做些什么。


纽约安德里亚·罗森画廊“罗伯特·马瑟韦尔:开放”展览现场图
图片:by Lance Brewer, Courtesy Andrea Rosen Gallery, New York

纽约安德里亚·罗森画廊“罗伯特·马瑟韦尔:开放”展览现场图
图片:by Lance Brewer, Courtesy Andrea Rosen Gallery, New York

罗伯特·马瑟韦尔,《科德角》(Cape Cod,1971)
图片:by Lance Brewer, Courtesy Andrea Rosen Gallery, New York © The Dedalus Foundation

罗伯特·马瑟韦尔,《开放,编号165:蓝黑》(Open No. 165: In Blue and Black,1970)
图片:by Lance Brewer, Courtesy Andrea Rosen Gallery, New York © The Dedalus Foundation

罗伯特·马瑟韦尔,《开放,编号126:米色和蓝》(Open No. 126: In Beige with Blue,1970)
图片:by Lance Brewer, Courtesy Andrea Rosen Gallery, New York © The Dedalus Foundation


4
边缘人群的重复研究:代替艺术家自述
Belaboring the Fringe: In Lieu of an Artists Statement
作者:Gelare Khoshgozaran
来自Temporary Art Review
作者讲述了在伊朗和在南加州大学罗斯基艺术学院(Roski School of Art)就读时的亲身经历[译者注:该学院的研究生去年因校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团队上的改变而集体退学],Khoshgozaran在文章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在官方领域的边缘生长出的一批探讨政治的替代性艺术创作。


2009年,艺术家本人在南加州大学罗斯基艺术学院的工作室
图片来源:via Temporary Art Review


5
“点击行动主义”之后:为什么政治变迁有风险
Beyond Clicktivism: Why Political Change Requires Risk
作者:The Yes Men
来自Creative Time Reports
表演团体The Yes Men可谓互联网艺术与激进分子领域的第一人。因此,他们在这篇文章中不遗余力地提醒为数众多的粉丝,想要改变世界的前提是先全身心融入它。
artnet艺术卡片
简言之,点击行动主义(clicktivism)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点击量来完成的公益善举。Macmillan英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将互联网视作一种影响公众思潮的工具,以达到特定的政治或社会行动的目的。”英国Collins英语词典则如此注解:“通过互联网来发动直接或激进的行动,以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美国Merriam-Webster则认为它是:“只限于网上点击请愿书的一种‘激进’行为。”
美国一家名为“Clicktivist”的网站列举了除善举之外,点击行动主义的诸多形式:
•组织抗议行动
•联合抵制
•骇客行动主义(因政治或社团目的而产生的黑客行为)
•签署请愿书
•众筹
•网上的讽刺作品
•突破新闻屏蔽,让更多人知道真相


《The Yes Men Are Revolting》的视频截图
图片:via TheYesMen.org

6
始终如一:数字时代的一次艺术评论会议
Same as It Ever Was: A Conference on Art Criticism in the Digital Age
作者:威廉·S·史密斯(William S. Smith)
刊于《Art in America》杂志
上个月,我(artnet新闻的艺评人Ben Davis)受邀前往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在名为“上标文字”(Superscript)的会议上发言。这篇文章的笔者机智而富有批判性地总结了艺评人们在这场会议上探讨的诸多关键问题。

7
21世纪20年代的风尚和习俗
Styles and Customs of the 2020s
作者:DIS Magazine
刊于e-Flux推出的“超级社群”(supercommunity)
纽约在线艺术媒体e-Flux的“首脑”在今年5月纷纷前往威尼斯,在此为本年度的双年展策划了一场持续性的在线出版项目,将大批的写作者吸纳进“超级社群”之中。这个出版项目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一读,在此,我挑选了在线媒体DIS Magazine关于未来学的一篇时髦的短文,仅仅因为它是最好玩的。


本·海涅(Ben Heine)的《我的蒙娜丽莎》(My Mona Lisa,2010),《21世纪20年代的风尚和习俗》中的一幅插图 图片:via e-flux.com

8
采取性别歧视的措施:事实、数据和解决方案
Taking the Measure of Sexism: Facts, Figures, and Fixes
作者:莫拉·瑞里(Maura Reilly)
刊于《ARTnews》
在女权主义的议题如火如荼的6月,瑞里撰写的论文极为详实地阐述了艺术界的性别歧视现状,而这篇文章也让这一话题继续发光发热。

图表1. 2007年至2014年在美国的博物馆及艺术机构举办的个展比例(深蓝色代表男性艺术家,浅蓝色代表女性艺术家,下同) 来源:via ARTnews

图表2. 2007年至2014年在法国及德国的博物馆及艺术机构举办的个展比例

图表3. 2007年至2014年在英国的博物馆及艺术机构举办的个展比例 来源:via ARTnews

图表4.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4层及5层常设展厅内的展品比例 来源:via ARTnews

图表5. 1959年至2012年各届卡塞尔文献展的参与艺术家比例(附总策展人姓名,深灰色代表艺术家团体,下同) 来源:via ARTnews

图表6. 1995年,2005年至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策展部分的参与艺术家比例(附总策展人姓名) 来源:via ARTnews

图表7. 惠特尼双年展的参与艺术家比例 来源:via ARTnews

9
第12届哈瓦那双年展的新自由主义转向
The 12th Havana Biennial's Neoliberal Turn
作者:莫斯塔法·赫达雅(Mostafa Heddaya)
来自Artinfo
作者仔细审查了本届哈瓦那双年展出席者和未到场艺术家的名单,借此来窥探古巴在文化政治中的“解冻”趋势。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在哈瓦那双年展上
图片:via the Havana Biennial website

作为第12届哈瓦那双年展的一部分,来自布鲁克林的艺术家杜克·莱利(Duke Riley)在哈瓦那的海滨大道(Malécon)上建造了一个旱冰场
图片:by Mostafa Heddaya via Artinfo

在哈瓦那海滨大道上安装的公共艺术
图片:by Mostafa Heddaya via Artinfo

10
那些隐晦的欲望之物
Those Obscure Objects of Desire
作者:安德鲁·科尔(Andrew Cole)
刊于《艺术论坛》(Artforum)杂志
还记得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总监卡罗琳·克里斯托夫-巴卡基耶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在策划该展览时曾反复提及她对陨石的需要和渴望吗?科尔在这篇文章中旁征博引、政治正确地拆解了在当代艺术理论中的“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风潮,直言不讳地指出其内核不过是空洞的万物有灵论。


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的阿根廷艾尔·查科陨石(El Chaco)
图片:via documenta.de

重磅推荐
这个月,俄罗斯艺术家,也是著名的幽默大师亚历山大·美拉米德(Alexander Melamid)启动了一本名为《Artenol》的艺术杂志,定调为“由观众以散文形式书写给观众看,兼具可读性及文学性”。创刊号就大胆地切入了宣称“上帝已死”的哲学家尼采。而且,他们的网站做得也相当不错。


《Artenol》杂志的创刊号封面

我们认为自己是医生,其实我们才是疾病本身。”——亚历山大·赫尔芩


文:Ben Davis
编译:徐丹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