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 | “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三年筹备 震撼开幕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2616   最后更新:2015/06/29 21:48:03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5-06-29 21:48:03

来源:凤凰艺术

2015年6月26日下午,“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大型展览的媒体预展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揭开帷幕。本次展览经过长达三年多的筹备,由UCCA馆长田霏宇策划。展览全面回顾了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的创作历程,是迄今为止这位艺术家在亚洲最大规模的展览。在由肯特里奇长期的合作者、空间设计师萨贝尼·徒尼森为UCCA大展厅量身设计的两层展场空间内,几乎收录了艺术家从1988年至今的全部重要作品。

本次展览同时涉及多种媒介:既有纸上印度墨水、炭笔、麻胶版画、丝网印等平面作品,也有杜尚式的现成品动态雕塑,以投影方式呈现的多频影像,以及带有机械木偶的舞台模型装置作品。据悉,展览将从6月27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展期持续至8月30日。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展览现场


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UCCA副馆长尤洋主持新闻发布会


下午14:30,“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新闻发布会在UCCA报告厅如期举行,上百家新闻媒体以及业内人士出席了此次发布会。首先,UCCA副馆长尤洋邀请UCCA馆长,同时也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田霏宇上台致词,并介绍了新闻发布会上的各个环节,以及新闻发布会之后的活动流程。

▲UCCA馆长、策展人田霏宇致辞


随后,田霏宇馆长上台致辞,以下是田霏宇现场致辞的文字实录:

这个展览其实已经筹备了三年多时间,从2012年的5、6月份开始,一直到现在,经历了很多的转折。作品在我们这里展出,我觉得是我们馆很荣幸,也具有中国当代艺术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什么选择做威廉·肯特里奇的展览呢?前几天和媒体接触比较多,也总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他在一万个提出问题当中,有几个特别关键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从本地的现实,从周围环境,从自己和文化包括政治和经济,包括背景出发去触及到一些有普遍意义的议题。

我们从他早期的作品,不公平的,建立在种族隔离制的社会秩序,其实是包含自己错误在内的反思。 南非经历了类似于革命的这么一次行动之后,其实又要开始想到他以及他周围的环境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关系,这些考虑,我觉得在我们这个展览充分得到了呈现。这个展览应该说是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排的,但是涵盖了这30年几乎所有的比较主要的创作线索和具体的创作项目,我们如果从刚才提到最早的用碳笔做的动画,这一系列也持续了20年。

从1989到2010年,我们可以关注到随后放在门口的《名字队列》的作品就放在更哲学的层面。还有2000年初,第一次做长篇的歌剧,做莫扎特的《魔笛》暗箱作品就涵盖了这个线索,就是对启蒙有一个质疑,真理产生了独裁的思考,绝对真理就是所有致命的根源

之后到了2008年、2009年的时候转向了对现代主义的探索,做出了《我不是我,这匹马不是我的》的影像作品,这也是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做的一个关于俄罗斯前卫的希望和失望的一个探索。

接下来他就从具体的美学运动转向了对时间和时间的量化的探索,这就体现在他为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对时间的拒绝,这是一个关于钟表以及时钟都不能完美去衡量时间的一些方式,通过对时间和地点的探索又回到了非常本质的知名的问题,以及世界的一些信息,货源流通的一些问题。

在这个展览的很多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一些平面作品,有时候这些是早期的素描,这些平面作品也是这些影片的基本,因为我们都知道他的方式就是画上去擦掉,画上去再拍,留下来非常不完美,但是又完美的物质的痕迹,这些也在这里有几十幅来呈现,之后还有完全为了画作而出现的。

这里特别说到这一次展览新作叫做《论样板戏》的作品,这个作品中也是在思考,是通过根源的思考,一种方法在考虑到一些信息,一些价值观是如何传承的,以及如何灌输的,如果我们打一个比方,我们如何去想《红色娘子军》和南非芭蕾舞之间的关系,或者这两者与传统芭蕾舞中心,莫斯科或者巴黎的关系,假如说换一个真在巴黎的位置,拉一条线我们岂不是可以这样思考。现在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就是中非关系,这个涵盖对自我对自己的反思,让我觉得最有诗意的地方,这种穿插,关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爱情,生命,还有和大环境之间的来往,都是在他的作品当中得到了非常有趣的处理

▲展览赞助商之一的巴可公司代表保罗致辞


本次展览的赞助商之一巴可公司的代表保罗在致辞中说到:“绝不奢望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肯特里奇先生取得的成就,只是想说,肯特里奇先生是一位大师,而作为大师,他非常知道向公众如何展示自己的作品,怎样用最合适的方式将他的想法呈现给观众。 越来越多的多媒体移动影像和投影技术成为了将肯特里奇艺术作品展示给公众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本次展览当中,大家可以看到有不少多媒体展示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由肯特里奇本人精心制作的,尤伦斯呈现,而所有这些投影设备都是由巴可来提供的。 巴可公司和尤伦斯一样,也是一个比利时企业,在世界各地为世界视觉成像技术进行专业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我们非常荣幸、自豪能够帮助像肯特里奇这样的大师,在他的创造过程当中提供艺术的支持。 因为巴可公司不仅是一个技术的提供者,也是一个艺术的爱好者。”


随后,田霏宇馆长和艺术家肯特里奇在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对话,肯特里奇还回答了现场媒体的提问。


田霏宇对话威廉·肯特里奇

▲新闻发布会现场,左起:UCCA馆长田霏宇,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


田霏宇: 在您刚才说到创作室的时候,有一个想法我还在想跟您探讨一下,在我们做这个展览之前,您做的上一个展,您结束了在南美各地的巡回,你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幸运符,您能不能就此谈一下您的认识?


肯特里奇:这也是我们对于这种艺术创作工作室的解读,比如说一方面我们在这里进行创作的时候,这给我们赋予了一个空间,赋予了工具让我们对世界有认识,这是有确定性的过程。另外一方面这里创作还有一定的随机性,举一个例子,这个过程比如说我们把电话号码本拿出来以后,不是指特定的号码,而是拿笔随便点一个号码,这有一定随机性,但是随机性背后的逻辑,就是我没有先是主观去预设我为什么要用什么东西,靠我自己潜意识的力量觉得什么样的图片,什么样的素材是比较重要的,让他们逐渐会聚到我这个艺术的创作过程当中去,也就是说这种随机性依赖的是我们潜意识的力量,让我们真正的相信,就把这种创作交给感觉走,而最后是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的。  


田霏宇:您发言最开始时候说过,人们对周边环境解读,作为背景接收者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灵活性的,同样有意思的是我们进行研究的时候也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所以我就想问一下,在您这一次到中国来,是中国什么样的过程,想法,事件,地点,人物让你有思考的过程,您把这个过程解释一下可以吗?


肯特里奇:在使用历史作为创作素材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有两件事情一定要发生:第一种我们作为艺术家本人要对外界想法和事件感兴趣,并且建立个人的联系;第二种我们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将这种素材用作者的话是请到我们工作室当中来,想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将他们运用。在这里就给给大家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记得在中国现代化过程当中有一个时期大跃进,大跃进有一段时间政府号召要除四害,比如说里面涉及到苍蝇、蚊子、老鼠,但是其中有一个是麻雀,我对于这四害当中其它三害没有太大兴趣,但是要除麻雀我觉得本身就是很好玩的事。除麻雀有可能把生产的庄稼全部破坏了吃掉了,我们说到麻雀脑子当中立刻浮现出来小鸟飞的形象,如果我们画小鸟的时候用铅笔是什么样子,用墨水是什么样子,这样的话这方面我们对于素材本身产生了兴趣,就建立了我和素材之间的联系。说到第二步就是我们怎样以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我记得当时人们说怎么除掉麻雀,麻雀因为在空中飞,就拿锣敲得响,麻雀不敢落下来,一直飞,飞时间长以后因为精疲力竭死亡了。这是50年代提出的一个想法,但是后来我就发现在2014年很多年之后,在土耳其,在世界很多其它的地方都用到这种类似的工具,你看这其实是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历史阶段的片段就通过这些片段为我创作提供了源泉。


媒体提问


媒体:刚才看了一个作品,尤其是架上的绘画,给我一种感觉,有一点像西方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叫珂勒惠支,我想问威廉·肯特里奇先生,这种给我的感觉,您觉得您的作品和珂勒惠支有什么相似地方吗?  


威廉·肯特里奇:您刚才提到的,对我本人来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如果你看一下西方艺术现代艺术发展的这个过程,现代主义分两条线在发展:第一种线是始于19世纪,后面的现代主义逐渐演变成激进的先锋派,后来成为抽象创作,就是抵制外来的东西入侵;或者作品变得越来越冲向,变得只关注艺术本身,但是不关注艺术外部的世界。另外一种现代主义的艺术发生,依然对于人物,人像社会和政治保持着非常大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己的创作,这一个流派也是我本人非常感兴趣,兵役制跟进的流派的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艺术家都是我个人的榜样!


媒体:您好,我是在北京艺术杂志的编辑,我刚才看了您的展示让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要向您表示祝贺。但是我想提一个问题,我在二楼看您作品时候注意到其中有一个作品有一页是用中文的,是从中文书当中选出的一页,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威廉·肯特里奇:您刚才说的没错,其实我这些作品当中有来自于很多不同的书当中的单页。比如说有一些是来自于英文的,有些字典当中的,楼下作品是法语和中文书中的单页。说到第二点就是一方面这个书作为一种媒介,第一纸张是撰写内容的载体,上面撰写的要么用墨水,要么用炭笔,但是每种材料给人感觉不一样,比如说有时候用炭笔写出来的东西反光度太高,或者颜色暗沉,所以给人感觉不一样。第二点就是因为是历史书籍,在背后承载的意义也不一样,比如说没有一本写好的历史,已经是对于历史上发生事件的解读和思考,没有说一个历史是用白纸撰写的,因为历史是发生过的事情,第一个让我感兴趣的是书的纸张和质感,还有撰写媒介的质感,第二种是书背后所带给我们的意义,这也是我个人特别感兴趣的一点,因为如此,我每次到一个图书馆去,我看到这种书上面材质就有在上面创作的欲望,我每次去图书馆也要把手插进口袋,如果来感觉的话就会在上面画几笔。


展览概况


新闻发布会结束之后,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和田霏宇馆长亲自为媒体进行导览。

▲展览现场,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和UCCA馆长田霏宇给观众进行导览


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是与展览英文名同名作品《论样板戏》。肯特里奇在筹备这件作品时,对现代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历史——从鲁迅到革命样板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件三频影像作品通过文革八个样板戏,探讨文化传播与蜕变的动态过程。作品将具有说教意味的芭蕾形式,既视为一种自我指涉的文化现象,又视为横跨不同大陆和世纪的舞蹈历史中的一部分。芭蕾从巴黎发端,遍布全球,其影响力渗入多个彼此距离遥远的地区——莫斯科、上海,以及艺术家的出生地约翰内斯堡——并发生审美和思想上的转变。肯特里奇用幽默的语调将这种转化层层覆盖。这件作品中,达达·马斯洛兼任编舞者和舞者,菲利普·米勒负责作曲和配乐设计。《论样板戏》还包括受芭蕾演化过程启发的所创作的一系列平面作品——一套用印度墨水画在中国书籍上的书画。


下面,请您通过现场图集尽情地欣赏这位世界级大师的艺术作品吧!

▲展览现场

▲系列作品:流亡中的费利克斯 1994

▲系列作品:据我们所知,没有什么在看着 2013

▲(左起) 高雅的艺术 1988、希望的艺术 1988、围攻的艺术 1988

▲对时间的拒绝 2011

▲ 逃避命运的他 2011

▲愈发柔美之舞蹈 剪影 2014

▲他人之颜 2011

▲达达马斯洛 2010-2011

▲一匹马上的鼻子 2007

▲阿特拉斯游行2  2000

▲展览现场的装置作品:自行车及一对扩音箱 (2012) 、双螺旋(2013)

▲影像作品 二手阅读  2013  

▲影像作品  我不是我,这匹马不是我的  2015

▲ 影像作品  论样板戏  2015


最后,在展厅的二层,一间阅览室与展览“样板札记”同时开放。在那里观众可以精读威廉·肯特里奇的艺术家书籍,近距离欣赏他的短片,其中包括艺术家里程碑式的作品《二手阅读》在内的一系列手翻书,这些书籍为艺术家探索绘画、影像、摄影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观众亦能在阅读室观看肯特里奇的《绘画课》——他以特有的半开玩笑式风格拍摄的录像作品——一系列教授如何在工作室创作艺术的、兼具教育和艺术两方面内容的教育片。

▲ 二楼展厅,一间阅览室,观众可以在这里阅读肯特里奇的书籍。

艺术家简介

威廉姆·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1955年出生于南非的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多媒体艺术家之一。


创作媒介涵盖剧场、绘画、电影和动画短片等,关注南非种族隔离时代的历史以及哲学、文学、剧场、早期电影和歌剧等主题。因其对艺术和哲学领域的杰出贡献,2010年获得“京都奖”艺术与哲学大奖;2011年,被授予伦敦大学文学名誉博士并在2013年获得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谓。曾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巴黎卢浮宫和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圣保罗州立美术馆等国际机构举办展览。


威廉姆·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父母分别是立陶宛与德国的移民,都是律师。需要强调的是他的父亲是南非著名的反种族隔离律师。威廉姆·肯特里奇六岁时,有一次在父亲的书桌上看到了沙佩维尔大屠杀遇难者的照片。(他父亲当时是遇难者家属的辩护律师),那一刻他感受到一种无法接受的震惊。在他长大后的艺术生涯里,他将大部分精力都致力于使观众们也能感觉到他童年那一刻的感受,从长时间生活在暴力之中产生的麻木中苏醒过来。


也许是受家庭影响,他在家乡的威特沃特斯兰德(Witwatersrand)大学里攻读政治与非洲研究,并且很早就开始把南非政治与革命的乌托邦理想,还有纳粹的种族灭绝联系起来,这也使他远离了那些艺术学生对于时髦艺术潮流的追逐。威廉姆·肯特里奇被社会历史发展的戏剧性给迷住了,他寻找着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身处种族隔离的特殊历史阶段中的感受,最后,他找到了绘画与戏剧。大学毕业后他开始学习美术,还在艺术基金会教过版画。在1970年代中期,肯特里奇积极投身于电影和戏剧,今天他还兼着画家、编剧、导演、表演、布景师等多种头衔。


预告——公共项目:边缘思考日


本周六,UCCA特别策划的肯特里奇的公共项目:边缘思考日也即将开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此次活动的预告。

一场大师与学徒的对话,

一场肯特里奇在中国的学者研讨,

一场融合艺术、历史、哲学、戏剧、音乐的演讲,

还有一场由艺术家指导的南非乐队音乐会,

以艺术家同名演讲“边缘的思考”为延伸,

UCCA策划“边缘思考日”,

邀请你在本周六度过思考“思考”的一天。


预告一:从作为方法论的工作室谈起:肯特里奇对话洛佩兹

时间:2015.6.27(周六)13:00-14:30

地点:UCCA悦廊

嘉宾:威廉·肯特里奇(艺术家) 、马提奥·洛佩兹(艺术家)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

▲ 肯特里奇与洛佩兹


艺术家工作室是艺术家创作的空间,但又远不止如此。对于艺术家肯特里奇与洛佩兹来说,工作室等同于头颅成为思想本身的隐喻,也是剧场;将图像、历史、行动召唤。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多媒体艺术家肯特里奇与国际新星哥伦比亚艺术家洛佩兹皆是工作室作为方法论创作的典范,前者通过对工作室的基本材料废纸、咖啡壶等的就地取材创作了一系列经典之作,如在UCCA“样板札记”展出的作品《暗箱》、《影子队列》;后者则携带工作室或将工作室置入不同语境而诞生了作品《轶事地形学》、《无定向房间》等。


两人也恰恰通过2012年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得以在工作室中相互切磋与碰撞灵感。此次讲座,肯特里奇与洛佩兹将从工作室化的创作谈起,探讨手稿、素描、小手工等在创作中的可延伸性,分享两人在创艺推荐资助计划中以师徒身份在工作室共同创作的故事。


预告二:肯特里奇在中国:从《影子队列》到《论样板戏》

时间:2015.6.27(周六)15:00-16:30

地点:UCCA悦廊

嘉宾:姜斐德(中国艺术史学者)、刘香成(艺术家)、汪建伟(艺术家)、邱志杰(艺术家)、白耀邦(学者)

主持:田霏宇(UCCA馆长)

语言:中文配英文翻译

▲威廉·肯特里奇,《影子队列》,1999年,35毫米彩色有声转换视频,7分钟,作曲、手风琴及人声:艾尔弗雷德·马卡里梅勒,视频剪辑:凯瑟琳·梅博格,音效设计:韦伯特·舒伯


早在2000年,《影子队列》作为肯特里奇第一次中国亮相,在上海双年展中展出。其动画的素描特征与手工质感、题材所涉及的历史意识与社会批判张力为正在接受现实主义艺术教育的中国艺术家们带来震撼。自此,肯特里奇成为中国年轻艺术家论及国际当代艺术的必修个案之一。


此次讲座,UCCA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艺术史学者姜斐德、艺术家刘香成、艺术家汪建伟、邱志杰、学者白耀邦共同讨论肯特里奇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启发价值,以及肯特里奇此次以中国文革历史为灵感来源的新作《论样板戏》在中国可能掀起的跨学科讨论。


预告三:威廉·肯特里奇:边缘的思考

时间:2015.6.27(周六)17:00-18:30

地点:UCCA悦廊

嘉宾:威廉·肯特里奇(艺术家)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

▲肯特里奇在UCCA演讲


除了广受认可的绘画及动画作品,肯特里奇对自己创作的思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阐释而成为其作品的一部分。以在哈佛大学诺顿演讲为代表,肯特里奇逐渐发展出以演讲形式发布其创作理念的传统。


《边缘的思考》是艺术家创作《论样板戏》时的笔记。肯特里奇将芭蕾舞表演的发源地巴黎作为圆心,以圆周为研究范围对现代性进行思索。约翰内斯堡、上海均是圆周上的点,而与之对应的南非殖民音乐与以芭蕾舞为表演形式的样板戏则成为肯特里奇创作的素材。


这种发散性的思维将配合多媒体的演讲形式在UCCA《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展览开幕期间呈现。从吃芒果的方式谈起,肯特里奇此次演讲涉及政治、文化、艺术及社会,可以看作是肯特里奇对其中国项目《论样板戏》的注解。


预告四:菲利普·米勒和威廉·肯特里奇影像音乐会

时间:2015.6.27(周六)19:30-20:40

地点:前沿艺术表演中心

嘉宾:菲利普·米勒(作曲家)、安·玛斯纳(女高音歌唱家)及中方音乐家

作为肯特里奇在UCCA展览开幕活动的重要一环,UCCA特别邀请南非作曲家菲利普·米勒为观众带来音乐会专场。本次音乐会上半场将为观众带来菲利普·米勒为肯特里奇作品创作的五首音乐作品,其中也包括本次在UCCA展出的《潮汐表》及《流亡中的菲利克斯》的配乐。下半场为菲利普·米勒中国主题作品“抽号”。“抽号”的灵感来自于潮汕地区的赌博游戏“打花会”(又称“九花会”),“九花公”从36个具有象征意象的号码中抽取一个决定输赢。此游戏随着19世纪中国劳工输出而传至南非,成为当地民间游戏之一。菲利普·米勒将“花会”以音乐的形式带回中国,将南非与中国以此形式连接,同时亦是对威廉·肯特里奇中国项目的呼应。


菲利普·米勒是肯特里奇多年的合作伙伴,为其作品《对时间的拒绝》、《暗箱》等配乐。其音乐风格融合古典乐、现代乐及南非民族音乐等元素,与肯特里奇的视觉作品共同为观者带来丰富的体验。本次“抽号”音乐会由南非歌唱家安·玛斯纳共同完成,同时中国音乐家也参与演出。


展览信息

▲展览海报


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

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

策展人:田霏宇

展期:2015年6月27日-2015年8月30日

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