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就是自传,没有幻想 书评
发起人:叮叮  回复数:0   浏览数:2409   最后更新:2007/04/05 08:21:39 by
[楼主] 叮叮 2007-04-05 08:21:39
自传就是自传,没有幻想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3-30 9:47:41 · 来源: 新京报



  苏珊·桑塔格早在80年代初的《纽约书评》上就写过《作为激情的思想》一文,写的是埃利亚斯·卡内蒂,这时候卡内蒂还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在精英圈内已有大名。后来,这篇文章收入《在土星的标志下》一书,其中,卡内蒂和阿尔托、本雅明、巴特共同分享桑塔格锐利的锋芒。而卡内蒂自己的锋芒,在他自己的言说当中自然更加光芒万丈。
  卡内蒂的自传三部曲是他驳杂著述中的一块基石。
  说他驳杂是源于他对知识无穷尽的愿望和迷恋,返回到创作中成了众多文类模糊的作品。对于阅读这位在知识中浸泡长大的作家,谈文类简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也是亵渎。假如从最朴素的愿望出发,我们会在他的自传中遭遇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和一个背井离乡者心中的乐园。
  卡内蒂的自传三部曲依次为《获救之舌》、《耳中火炬》和《眼睛游戏》。有意思的是三部书名都是以人最重要的三个感官来源为题,这里显然是有用心的,分别表征了说者、听者和看者的三重身份。而且,《获救之舌》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像梦魇似的场面:“一个男人笑眯眯地走出来……站立着对我说:“伸出舌头来!‘我把舌头伸出来,他取出一把折刀,……将刀口伸到贴近我的舌头的地方,他说道:“现在我们把他的舌头割下来’……就在最后一瞬,他将刀抽回去说:‘今天先不割,明天才割。’”这样的记忆成了最富有深意的对文学言说的比喻。割舌的恐惧伴随作家不断迁徙的命运,构成了对控制自由言说的最贴切的类比。割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是丧失所有依赖的语言,丧失所有言说的权利,在一个无法平静的时代里保持可耻的沉默。幸运的是,这是一个从桎梏中解放出来的故事,讲的是传主的心灵解放之路、语言获得之路、知识丰沛之路。
  作为一个心智早熟的少年,卡内蒂爱好文学、尤其嗜好斯特林堡的母亲给了他最初的文学启蒙。在维也纳接受教育的双亲独自交谈时用的是家中谁也听不懂的德语,这也给了他学习语言的强烈愿望。一种渴望已久的知性生活一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知识的给养给了卡内蒂远远超出年龄的智慧。作为一个非同寻常的学习者,卡内蒂对知识的忠诚需要的是源源不竭的动力,那就是对“人”自身源源不竭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
  传记、回忆录的形式很多,像《米沃什辞典》,用词条的方式来描述人与事,春秋笔法,言词简约,简约之中见得出控制力分毫不差。卡内蒂的自传是典型的编年体,有着明显的时间分期:从鲁斯丘克到苏黎士的少年时期、从维也纳到柏林的青春年代,第三部则是婚礼之后———成人仪式之后的生活。叙述起来扬扬洒洒,看得到细枝末节,看得到时代人心,有史诗之巨,但最看重的是人心。二十世纪,一个记忆的传统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对传记作品,特别是自传来说,记忆当然是主导的一个因素,而记忆是个复合物,从来没有单纯的记忆,它总是和时间,和人,和物缠在一起。在卡内蒂这里,记忆是和人的内心放置在一处的。卡内蒂从来不讳言自己对人心的观察,这方面他有着无比的雄心,他不讳言自己所有的情感表露,既然是作为获救的言辞,那么自然包含所有不惮言的理解,对记忆,对人事,对过往生活中的自己。其中对母亲的依恋、与母亲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纠葛、以致对母亲的反目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全书第三部以母亲去世结束,所有的回忆也伴随着这位最早的启蒙者的老去而结束。
  看到这里,很自然的,我想起了另一个同样博学的作家博尔赫斯,那也是位依恋母亲的作家,只是没有留下任何自传,只留下一堆虚幻的博尔赫斯式镜中人供我们迷糊。相比之下,卡内蒂更实在一些,他所说的就是他想要说的,自传就是自传,没有幻想,没有花饰,留下一个可以回忆的自己。但是不要忘了,卡内蒂同时还是一位格言作家,在他的一本随笔集《钟的秘密心脏》中,他如此发问:“应当不带抱怨地写下人生。但是这可信吗?”是啊,这可信吗?




  《自传三部曲》作者:卡内蒂版本:新星出版社2007年1月定价:99.00元(三册)
  [其他著作]
  □本版撰文 李昶伟
  《耳证人》,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耳证人》写了50个怪人,是一本奇怪的随笔集。
  《迷惘》:卡内蒂惟一一本小说

  《迷惘》译林出版社
  2001年1月出版定价:23.80元
  《迷惘》是卡内蒂惟一的小说,全书情节显得怪诞离奇,堪称是一部“疯子的人间喜剧”,本书最出色之处在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借助联想、内心独白和幻觉,在人物荒诞的思想活动中,制造出一个令人迷惘的朦胧世界,以此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
  《迷惘》以二十至三十年代的维也纳做背景,主人翁是一位崇尚中国孔子哲学的汉学家基恩。
  基恩长年埋首于他的两万五千册藏书之中,钻研“学问”,不问世事,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后来,基恩为了保护自己的藏书,娶了贪婪、粗俗、狠毒的女管家,没想到厄运却从此降临———他落入了女管家奸诈的阴谋之中,受尽了欺凌,无奈之下只得逃离自己的家,与小偷、乞丐、妓女为伍。潦倒中,基恩写了一部学术著作《裤子的心理》,但最终他还是被逼得精神失常,点了一把火将自己的书斋付之一炬,自己也自焚身亡。《迷惘》的象征意味是很明显的,主人翁的命运暗寓着欧洲知识分子的悲剧。同时,它也表现出卡内蒂对“重智主义”的批判———知识分子如果脱离生活的土壤,以“知识”为知识,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重智”,最终必然导致幻灭。
  《群众与权力》:卡内蒂的权威政论

  《群众与权力》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1月出版定价:39.80元
  这是卡内蒂最有影响力的政论著作,从人的生物性开始思考,从人对接触和陌生的恐惧开始分析。人畏惧接触不熟悉的事物,在夜晚出乎意料的接触而受到的惊吓一般都会上升为一种恐惧的情绪。但同时,“人需要密集的群众”,“只有在群众中,人才能免于对这种接触的畏惧心理”。
  卡内蒂指出,群众有4大特性:一、群众要永远增长;二、在群众内部,平等占统治地位,为了一个伟大的目的或是一个共同的利益,其他的差别都被漠视。三、群众喜欢密集地聚在一起,“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四、群众需要导向,“羊群走路靠头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卡内蒂看到了权力的渗透。从历史上看,凡是权力的代表者都能很好地利用群众的特性。他认为,群众越多,权力的诱惑越大。不幸的是,权力往往靠奴役甚至屠杀来不断成就和维持。盲众的愚昧正合独裁者的胃口,独裁者想方设法加强独裁,强化群众的非理性倾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