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张铂泷:一切展览都是在线展吗?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549   最后更新:2015/05/29 11:00:51 by 点蚊香
[楼主] 点蚊香 2015-05-29 11:00:51

来源:瑞象馆  文/ 刘张铂泷


这个月因为种种事情几乎没有出门看任何展览,在截稿前的慌乱之中开始上网查最近纽约有什么有意思的摄影展。查来查去没有找到感兴趣的,有些展览是因为内容不对胃口,有些展览是在网上看过之后就觉得没必要再去现场看了。这是摄影展的一个困境,怎么把观众从线上拉回到线下?要说雕塑,绘画,视频,装置,这些媒介或是在空间维度或是在时间维度上比摄影丰富,从这个角度来讲更容易吸引人去观看。可是照片本身是二维的,(多数作品)在现场看和在屏幕上看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时候屏幕上效果还更好。这样一来网络展览(画廊的现场照片和艺术家作品本身)就替代了物理空间的展览。

Joshua Citarella , "Compression Artifacts", 2013


在还没有摄影的年代,人们参观展览的方式只有亲临现场,摄影以其逼真的机械复制效果缩小了观者和展出空间之间的物理距离,观者不必亲临现场就能够感受现场的氛围。立体摄影将这种置身现场的效果推到了极致,观者用观片器看照片时不仅看到的是和人眼相似的三维效果,同时观片器提供了一个封闭的环境,更加增强了置身异地的体验。随着网络的出现,照片能够到达世界上的各个角落,对于一个展览来说,在网上观看展览照片的人数和实际参观展览人数的比例也就更大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展览的信息没有出现在网络上,那么这个展览是否存在过?这话听起来有点像“我不醒来世界就不存在”。我想多数人了解一个展览的手段首先都是通过网络的,如果因为展览的时间地点不合适,那么网络就成了了解这个展览的唯一手段。也就是说,对于没能去现场看展览的人来说,这个展览只存在于网络上。反过来说,如果这个展览的信息在网络上是不可得的,那么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展览就是不存在的。

Joshua Citarella , "Compression Artifacts", 2013


这是网络的可怕之处,物理空间存在的意义已经远小于虚拟空间存在的意义,因为虚拟空间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想到这点就又为那些我没去看的展览感到一点悲哀,那些花大工夫布置起来的展览最终只是为了上传到网上的几张现场照片而存在。一切展览最终都成为了在线展览。只不过这种在线展是被迫的,不上线就不存在,名义上线上宣传只是为线下展览服务,实际上线上却替代了线下的地位。如此想的话,展览是不是真的要在物理空间中布置出来似乎也不重要了,如果只是为了能有几张现场照片的话,很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可以用Photoshop做出来的,省时又省力。

Joshua Citarella , "Compression Artifacts", 2013


说到这就要提一下约书亚·奇塔雷拉(Joshua Citarella)的项目“压缩失真”(Compression Artifact)。这个项目在一片林间空地中搭起来了一个类似画廊的小空间,灯光的布置方式让整个空间中的光线都非常均匀。在这个小空间中摆放的是怀亚特·尼豪斯(Wyatt Niehaus),凯特·斯德茨乌(Kate Steciw),布拉德·特罗梅尔(Brad Troemel),阿蒂·维尔康特(Artie Vierkant)以及奇塔雷拉自己的作品。整个搭建空间的过程都进行了网络直播,搭建完成之后又将所有艺术作品随同空间一起付之一炬。这个过程拒绝观者到现场参与,而只能在虚拟空间上观看,当展览完成之后,也依然只留下照片和视频作为纪录留存在网络上。整个项目的概念完全基于对网络传播系统的使用。此外,因为空间中光线十分均匀,艺术家又通过Photoshop对空间中的作品进行重置,以及延伸或者压缩空间,照片的纪录作用被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原始的空间已经被烧毁了,观者只能依靠照片了解当时的情形,但是照片之间却是相互矛盾的。奇塔雷拉对此解释道,传统摄影的目的在于消除外部世界和照片之间的距离,而软件的目的在于消除外部世界和其图像之间的距离,不是视觉上,而是概念上。软件的功能是让数字图像更接近理想状态,从而把摄影图像从物质,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其中任意一张现场照片都可能是当时的真实场景,只是这已经不再重要了,对物理空间的参考已经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本身,重要的是通过软件的编辑和网络的传播,一个甚至多个空间从中(原本的物理空间)诞生出来,这些新的空间是只存在于网络上的空间,甚至可以说并没有原本的物理空间,一切在这个项目中出现的空间都是曾经存在,也将只存在于网络上的空间。

Joshua Citarella , "Compression Artifacts", 2013


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在《图像人类学》(An Anthropology of Images)一书中写道:“我们正在用屏幕上就能看到的某处‘地点的图像’来取代真正的地点。有许多地方对我们而言仅仅以图像的形式存在……今天的我们知道许多仅仅以图片形式存在的地点,这对我们来说是另外一种在场方式。这就转化了图片与地点之间的关系。从前的人们去某个地理意义上特定的地点拜访和观赏特定的图片,在今天,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观看图片‘拜访’各种地点。”(虔凡译)如果我们对比博物馆以及画廊发到网络上的现场照片和奇塔雷拉的现场照片的方式,前者是被动接受,人们通过图片“拜访”地点,后者则是主动创造出一个不是地理意义上特定的地点,仅仅通过图片让地点到达观者的眼前。照片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是让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地理意义上的地点)和网络的虚拟空间无障碍地连接在一起。

Joshua Citarella , "Compression Artifacts", 2013


在阿蒂·维尔康特的另一件作品“图像物质”(Image Objects)中,他首先用Photoshop的画板涂出一些色块,将这张图片打印出来装裱在塑料板上挂在画廊中,形成一件雕塑似的作品;然后他把由画廊拍摄的展出现场照片进行处理,形成新的照片,把这些照片发布到自己的网站上,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这样观众在画廊中看到的实体作品和网上、杂志上的纪录照片是不同的,作品与传播信息的一致性被打破了,传播的信息在物质作品之外成为了独立的存在,网络不再是用来传播已有信息的媒介,而是展示只有在虚拟空间才存在的作品的平台。这和奇塔雷拉的项目中创造空间的方式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奇塔雷拉创造的是一种“原型式”的空间,这个空间象征着一切白盒子空间,因而也可以转化为任何一个白盒子空间,维尔康特创造的空间都基于某个具体的白盒子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变体。

Joshua Citarella , "Compression Artifacts", 2013


图像与物理空间之间的关系被重塑,物理空间愈发成为一种想象的存在。照片的作用不再是指示性的,如最初那般拉近观者和展出空间的距离,如今它的作用是启发想象的,也就是说通过照片激发产自观者身体内部的图像,物理空间就存在于这个图像之中。如贝尔廷所说,“我们不再亲身前往那些地方,取而代之的是,地点朝我们走来——以图像的形式。”

返回页首